黃晴與父親黃克誠

中國網 | 時間: 2010-05-06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報


  將門家風

  黃克誠素以耿直、敢説真話著稱。對此,黃晴平靜地説道:“父輩那一代人大風大浪經歷得太多了。父親不盲從,不考慮個人處境的得失,保持本色,保持了做人的完整性。”黃晴認為父親畢生投身革命鬥爭,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能夠獨立思索,不看風使舵。對於世人的毀譽,父親一向淡然處之。對他來説,不論大事小事,只問當做不當做,當做,便直道而行。

  在家庭教育上黃克誠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黃晴回憶道:“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問題’了,很難對我們進行‘正面’教育。日常生活中父親並未給予我們很大關注,偶爾會過問一下。年少時我們唸書都沒問題。父親從不刻意要求我們的成績得名次,主張順其自然。他認為學習態度要端正,學知識以後能夠自食其力就可以。”黃晴感覺父親教育子女時不搬弄名詞,不故作玄虛,而是善於從豐富的人生閱歷中提取有教益的事實開導人,使人感到歷史和經驗的厚度;還告誡他們不要先學會世故,要靠自己奮鬥成才。

  黃晴像父親那樣不事張揚。“父親年輕時就是這樣的性格。後來被社會與時代推到這個角色,一輩子狂不起來。我們子女的性格也都是這樣,可能都本事‘不大’吧,太平時期幹活吃飯而已,都是普通人啊。再説狂也要有狂的本事。30歲以前可以‘狂’點,這個‘狂’是指思想、見識和生命的激情。我年輕時一般人的觀點難説服我,必須要有思想、邏輯、才氣才可以;但在為人處世的態度上,我沒有狂的概念。”

  黃晴低調謹慎,這與他從小受到父親影響與將門家風有關。黃克誠律己治家待人的小節,樸素地折射出將軍為人的大節。多年來,黃老一直住在那棟解放前留下的破舊房子裏,管理部門曾多次勸説他搬遷或為他翻修住房。但黃老不答應:“現在群眾住房還困難,還是把錢節省下來用在當用之處吧。”那時家裏配有汽車,子女們卻極少坐。當年黃晴結婚時,社會上婚嫁講排場,可他卻騎自行車把新娘接到家裏。

  黃老待人既平等又尊重。有位當年護理過他的醫務人員感慨,這位首長住院時不搞隆重的“歡迎儀式”,是如此的“安靜”;他的探視群體特別,既有身居高位的領導人,也有普通的群眾;他和家人沒有給醫務人員找“事兒”的意思,還常會輕輕地對我們説聲“謝謝”、“麻煩你了”,讓我們很感動。1986年病重住院的黃克誠得知自己的身體狀況後拒絕治療:“不要再為我浪費國家錢財了,把藥留給能工作的同志吧。”

  遺范永懷

  黃克誠逝世後,夫人寫了一副輓聯:“為人復何求,少逢國危,堅信馬列,青年從戎,畢生盡瘁幸得見中華民族光榮屹立。即死無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國運日興,人才輩出惜不隨全黨同志再盡綿薄。”並將黃克誠生平介紹草稿中僅有幾處欲抬高的形容詞刪去,“他一生沒有給自己爭過什麼,我們還是尊重他吧。”追悼會上,中共中央稱“黃克誠同志堪稱共産黨人的楷模。”

  黃晴兄妹認為,“父親追悼會辦得很隆重,可以説是‘備享哀榮’了。這大約未必是他所願所望的。他從未忘記,自己踏上革命征程的初衷,是選擇一條‘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道路。”“父親逝世後,1987年初我寫了一篇約2000字的紀念文章刊登在《人民日報》上,題目是《遺范永懷》。我妹妹寫過一篇題為《歲寒心》的長篇紀念文章。”黃晴感言,“父親有一顆不甘於做弱者的頑強的心。永遠忘不了父親最後的時刻,心臟跳動的節律急驟下降,心電圖像拉成了一條直線,人世幽冥之間竟只是幾秒之隔,父親離去了,走完了人生最後的路。在悲慟中,我沉思著他的一生。也許,人生的毀譽榮辱都將為歲月的流逝洗滌沖淡。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父親做了應做的事,盡到了責任。”

  言為心聲。黃晴認為妹妹寫的一首懷念父親的詩也代表了他的心緒:“當你死去的時候,你墓上沒有大理石的豐碑;只有一杯絨絨的新土,春來正是綠草青翠。親人們在心底葬下你平凡的名字,它並不標誌著成功與尊貴;唯有生活的川河收容你一生的努力,向死者呈上最後的安慰。但驕傲吧,你盡可藐視那顯赫一時的權貴,像千百萬墾荒者一樣自豪無愧。你自覺地選擇了艱難,是為了把幸福帶給人類。”

  作為陪伴父親走完生命歷程的人,黃晴總感父親人猶在,情未盡。當他嘗試著把關於父親的思緒連綴起來時,便越發深刻地意識到他並不只是在緬懷自己的父親,而是在又一次追尋整整一代革命者前仆後繼獻身的事業。千萬先驅者將生命鋪作新中國的基石,不論人們是否自覺地銘記,也不論在歷史的特定時刻裏人們怎樣地評價,那一代人的努力已永遠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裏。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們走過的彎路,他們的個人選擇蘊含的歷史必然性……作為他們的後代,黃晴不會忘記。

  《中國教育報》2006年7月7日第8版    



   上一頁   1   2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