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蘇有很強不確定性

中國網 | 時間: 2009-12-09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張濤博士

 
 

在這份報告中大概有五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對2009年和2010年的主要國民經濟指標和走勢作出我們的預測和判斷。第二部分是對當前宏觀經濟運作的形勢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和梳理。第三部分是我們強調一些問題,比如在經濟運作當中的一些問題。第四部分,我們強調在未來一段時間擴張性政策的方向。第五部分,給出我們的政策建議和我們對於政府在未來政策出臺的判斷。

第一部分內容。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的變動的情況。2009年整體來看,增長保8%的目標完成是沒有問題,大概對於2009年的預測是8.3%,對2010年的預測,也有相對比較樂觀的態度,預測值是9.1%,這是總量GDP指標的預測結果。影響GDP動力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投資。2009年我們基本依靠投資拉動增長量,形勢非常明朗,所以2009年我們預測的結果是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名義增長率達到32%的水準。2010年,我們的投資跟進工作會繼續,但是投資的力度會有所減緩,但仍然保持著相對高位的水準,到23%左右的投資增長速度。

第二個指標是對於消費的預測。消費往往是經濟繁榮的結果,而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對於2009年和2010年消費增長的情況,我們都覺得是保持平穩的態勢。所以從消費實際增長率來看,2009年和2010年都是在16的水準上。

第三個指標是對於外貿的形勢。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最重要表現在外需的大幅度波動,所以2009年我們的進出口都出現了極度的下滑態勢,進口增長率在2009年的預測結果是負20%,出口增長率大概是負的19.5%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回暖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我們的外貿情況有所改善。除了這樣的因素之外,還有我們對於2010年提出外貿進出口增長率恢復到較高相對水準判斷的原因,也是因為2009年的基數比較低,所以2010年的外貿水準大概會增長到17%18%的水準上。

還有一點需要向大家彙報的預測結果就是我們對於價格走勢的判斷。2009年全年,價格還是處於負增長的階段。所以2009年的CPI預測是負0.5%的水準。2010年隨著經濟一步步回升,包括在後面會談到影響價格上升的因素,我們估計2010年的CPI的指數將會上升到2%的水準,比較溫和的水準。這是對於主要經濟指標預測的結果。

下面的內容談一下對於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主要有三個基本判斷。第一,全球經濟開始緩慢復蘇。我記得我們寫這份報告時是在十月份,當時世界銀行和其他媒體對於經濟預測或者從全球經濟復蘇預測的資訊還不是很多,但是第三季度數據出來以後,尤其是美國的增長率有了進一步的反彈,歐洲經濟,包括日本經濟都有向好的跡象,所以大家對於全球經濟復蘇的信心開始越來越濃。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我們還看到,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中,雖然增長率的指標,包括消費、外貿環境都有所改善,但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就是失業率的指標仍處於非常困難的情況,而且是在美國經濟、歐洲經濟、日本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失業率仍然在逐漸攀高。而且我拿到最新的數據是10月份的數據,美國和歐洲經濟,他們的失業率又進一步回升。所以失業率的提升,對於經濟回暖的衝擊還是非常大的。我們覺得全球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中也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

第二,我們對於國內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有什麼樣的判斷。在這樣一個經濟危機的衝擊下,2009年中國經濟能夠取得8%的增長好成績,更多的是源於投資或者政府主導投資的行為。在這樣一輪政策背景下,我們發現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2009年,媒體和報紙上更多的出現“國進民退”這個詞,在2010年,中國經濟能不能一個好的發展,關鍵在於我們的民間經濟是否能夠跟上。所以我們的第二個判斷就是國內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有待進一步加強,原因就是看民間投資是不是有強勁的復蘇。

第三,我們説在經濟回升過程中避免出現所謂的大起大落。一方面要避免90年代出現過激的現象,當時我們的經濟增長出現了極度下滑的局面,在隨後的幾年中,我們的政策效益極度擴張,所以當時出現投資熱、開發區熱等現象,導致我們在一兩年後經濟的增長速度迅速上去,與此同時通貨膨脹也上去了。所以在那次的經濟復蘇過程中,我們確實存在所謂的過激的現象。



1   2   下一頁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