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勇院士:綠色化 智慧化 打通鋼鐵行業全流程

時間:2016年3月16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幹勇
簡介:鋼鐵産能過剩應該如何化解?節能減排技術如何實現科技創新?中國鋼鐵未來的發展前景又是怎樣?中國網《中國訪談》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幹勇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是裏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化解鋼鐵産能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那麼鋼鐵産能過剩應該如何化解,節能減排技術如何實現科技創新,中國鋼鐵未來的發展前景又是怎樣的?中國網的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

中國網:幹院士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鋼鐵行業的綠色發展,它具體包含了哪些內容?

幹勇:鋼鐵是流程製造業的代表行業,而且在咱們國家,應該説它的流程技術是發展比較完整的。為什麼説它完整?它具有一次十多億噸鋼的生産能力,就説明它的流程打通了,技術很順暢。但是注意,鋼鐵是一個煤、鐵、化工綜合的行業,是用煤來還原礦石,所以它有大量的二次能源,氣體,轉爐煤氣,高爐煤氣、焦爐煤氣,裏邊還有大量的能源,有一氧化碳、有氫,這是可以作為二次能源再利用的。所以實際上迴圈和節能減排任務很重。

綠色發展為什麼是最高的一個發展階段?末端治理、清潔生産、節能減排、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再到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一個全面的階段,它代表綠色、生態、智慧的結合,所以最高是綠色。所以鋼鐵行業的發展就是四個字,綠色、智慧。

中國網:如果我們想達到這個綠色化的目標,我們還需要從哪些方面著力?

幹勇:綠色化首先是流程。還要繼續調整流程、理順流程。當然産能是目前行業第一大問題,然後是綠色流程和綠色産品、高端産品,然後就是幾個突出的耗能大工序,燒結、焦化、高爐。它們餘熱的回收,比如説高爐渣的餘熱、焦爐荒煤氣的餘熱,燒結的脫硫,這都是在行業裏邊目前來説的瓶頸問題,要集中力量解決。

中國網:這也是我們鋼鐵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點方向?

幹勇:重點方向。第二就是,全流程的倣真系統。就是它的模擬能源流和鐵素流,它是兩個流,實際上是三個流。因為它是二次能源多,它用煤也是能源,用鐵是鐵素,所以是物質,能源流、鐵素流,還有一個資訊流,要統一,要協同優化。所以在流程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準的基礎上,下一步我覺得是可以繼續在ERP的管理下加上工業網際網路。

中國網:“網際網路+鋼鐵”,這個含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它具體包含了怎樣的內容?

幹勇:找鋼網只是一個物流,是個貿易,當然它也正在走入技術。工業網際網路指的是從原材料的買進,到産品的研發、設計、流程技術的改善、控制,一直到最後銷售,還沒完,要到銷售的産品全生命週期的富餘性能的跟蹤、反饋、改進,這個全流程。

中國網:那您認為,目前我國的鋼鐵産業和國際鋼鐵強國還有怎樣的一個差距?

幹勇:要我説,中國已經是準鋼鐵強國,已經從大國進入強國,全世界也公認。主要的還有一些薄弱點就是,在一些高頻特殊鋼上有一定的弱點。在普鋼系統,在生産大流程技術、大裝備技術、工藝技術,甚至包括鋼鐵人才,都進入了強國範圍內。

中國網:目前我國的鋼鐵行業産能過剩非常嚴重,應該如何化解,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

幹勇:鋼鐵去産能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它是整個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我覺得這個實際上,也不能完全地靠自然的市場淘汰,政府應該發力。但政府的發力應該是有序的,就是要精準調查每一個區域的鋼鐵産能、凈資産債務,包括銀行債務、安置人員等等,包括它的成本,包括市場的分佈。主要是分區域,我覺得兩大區域很重要,一個是上海流域,武鋼、沙鋼、馬鋼、寶鋼,這個流域要進行一個大的平臺建設,要他們來協調産能,就是各自承諾降低産能,又根據市場的劃分來協調,找到一個最佳的合作點。利用網際網路系統,可以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成本,減少産能過剩調整週期。國外是花了將近20年到30年,我們不能説慢慢去淘汰,然後是漫長的、慘烈的競爭,搞20年以後才調整到位,我們要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把原來的單打獨鬥變成平臺合作,現在有大數據做支撐。

中國網:實現技術的共用。

幹勇:技術共用、數據共用、市場共用。大數據代表了技術、代表了市場、代表了政策、代表了控制。因為你所有的東西都是靠數據表現的,如果這個數據建得很全,所有的平臺上的鋼鐵企業就以大數據的判斷來分佈産能,進行合理的安排,把成本降到最低,那麼這些人就能活下去。誰先進入這個平臺,誰就能活下去。

中國網:那這個平臺應該由誰來牽頭?

幹勇:這個平臺實際上我覺得應該政府出面,當然現在寶鋼建立了歐冶雲商,大平臺,它想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就一家,有難度,所以應該是第三方。寶鋼如果越是在歐冶雲商上突出寶鋼生産,別人越不敢來。所以如果第三方,或者政府出面,比如説長江流域這些鋼廠共同來協商,強強結合,就有希望。

第二個領域是環渤海領域,鞍鋼、河北鋼鐵、天津鋼鐵、首鋼,這個量巨大。如果這些人在一起協商,就可以把一些落後的、資金鏈已經斷了的先淘汰掉,然後他們來制定規則,來分佈産能。如果在平臺上做一個聯合,利用大數據做支撐,共同協調,實際上價格也不會變成白菜價,也不會爭相去拼命生産。因為現在每天大家都自己拼命生産,認為自己可以薄利多銷,但是整個量一過,價格就下來了,虧損得一塌糊塗。所以這種平臺,經濟體這種合作,我覺得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結構調整的效率,而且減少産能過剩的調整週期。

中國網:“一帶一路”倡議中,鼓勵鋼鐵行業走出去,那對於鋼鐵行業走出去,您有怎樣的建議,應該如何走出去?

幹勇:中國賣什麼,什麼便宜,這點很明顯,中國已經賣了一億噸鋼到全世界,現在你到哪個國家都在罵你,因為你把那裏的鋼鐵行業衝擊得一塌糊塗。他認為你是傾銷,你在低於成本,你在虧損賣。非洲比你貴,是因為非洲需要比較長距離的運輸,就是它附加費高。另外,你不可能把污染和能耗留在國內,而把鋼鐵又賣出去,所以我們不鼓勵鋼鐵出口。

中國網:您對鋼鐵出口是不鼓勵。

幹勇:不鼓勵,我們只是補貼高端鋼材,和變成了家電、機械産品的出口,而不是把鋼鐵,特別是鋼胚、原材料出口,這太不合算了,中國太吃虧了,你把你的能源消耗了,把你的環境污染了,賣出去還賺不了錢,只是養活人。去年賣到一億噸以上,那國際價格也下來了。

中國網:是一個惡性競爭。

幹勇:所以最後“一帶一路”和國際化産能轉移,它是整個工廠搬到外邊去,利用國外的資源、能源,當然我們可以用資金、技術、人才去幫他,這樣轉移是對的。這個企業是在國際、國內兩張牌上來救活自己。

中國網:實現鋼鐵行業的綠色發展需要技術的突破,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綠色技術方面的水準是怎樣的?如何更好地實現創新?

幹勇:現在實際上,我們的噸鋼綜合能耗已經降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因為我們的鋼廠流程都很好,但是因為你絕對量大,所以雖然單位能耗在下降,總污染的量還是急劇上升。現在我們節能減排的措施都很好,每個工廠的二次能源回收率都很高。比如它用轉爐煤氣、焦爐煤氣、高爐煤氣發電,自給電、自備電,95%是靠自己發電。但是也不行,因為像這種鋼廠全國又建了很大一批,總的産能高,所以絕對的污染量和排放量上來了,這是受不了的。

中國不光是要達到國際先進標準,而要超過國際先進標準,你的每人平均資源和能源條件沒有國外好,國外是人少地多,中國是人多地少,資源少。所以你要達到一般的國際先進標準都不行,總污染量還是很大的。

中國網:所以我們技術水準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幹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當然節能減排實際上措施很多,鋼鐵行業的每一家的節能減排和環境目標要説起來,絕大多數是符合要求的。但是還要提高水準。當然有的企業上了環保設備,但是不運作,怕增加成本,這是不對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先警告,再這樣就勒令停産。當然我們在産能上要嚴格執法,就是包括它的環境,包括它的貸款的償還能力、資産的分佈等等,還有産品品質是不是真正達到要求,就是對這些不合格的工廠、企業我覺得都應該強行地讓它停下來。

中國網:剛才您提到技術,我們這個技術以後是自主創新為主?還是吸收引進轉過來的為主?

幹勇:現在我們的節能減排技術,我估計一大半都是自主創新。所以關鍵在裝備,就是節能減排的裝備和核心元件可能部分是國外的,更多是國內的技術,比如説我們現在高爐的整個專家系統,基本上都是國內的,因為高爐是耗能大戶;燒結,現在燒結脫硫技術也上來了;焦化,我們所有的焦爐都採取了幹熄焦,所以就可以發電。而且我們高爐煤氣頂層,用幹法除塵,是全世界第一,五千立方米的高爐是用幹法除塵,所以它每噸的發電量比國外高30%-40%,就是利用這個頂層的煤氣來發電。

中國網:未來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您是如何理解的?

幹勇:第一步是淘汰産能。然後把幾個耗能工序的主體技術要攻下來,要進一步提升,然後噸鋼能耗還要降10%左右。水現在已經很先進了,但是我認為應該每噸鋼降到3噸新水消耗。再加上採用工業網際網路和智慧化。當然“十三五”我覺得只是一個調整期,但是通過五年到十年,我認為可能要十年左右,最後能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中國網:應該比西方國家二十年到三十年要縮短。

幹勇:我覺得能縮短。我是比較看好的。

(記者:佟靜 攝像:劉哲 後期:周姍姍 責編:宋若冰)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