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宜細不宜粗”了,讓中國消費者享受世界上最高端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我們全民族的身體健康,才能增強我們民族食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網:劉所長,您長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在您看來我國要想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除了要不斷完善法律之外,還需要在哪些方面要進行加強?
劉俊海:我個人覺得,概括起來説,我們一定要按照“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法為基”的安全理念,正確地看待加強食品安全法制的極端重要性。也就是説,食品安全不光是關係一些消費者、弱勢群體的問題,它是關係全民族的問題,每個人在問題食品面前都不能倖免,所以不管你是監管者,也不管你是企業,你生産麵包的有可能你會喝瓶牛奶,你賣牛奶的有可能還得買別人的熟食,買別人的肉製品,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的觀點應當是一致的。如果大家能夠凝聚共識,形成誠實信用、公平公正、多贏共用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應當在以下六個方面著力發力。
第一,全面建立消費者友好型的法律體系,抓緊修改《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切實把消費者保護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上,樹立消費者至上,消費者主權,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基本理念。同時要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包括《食品安全法》本身不是一本通,除了修改《食品安全法》,還要同步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農産品品質法》《産品品質法》,還有相關刑法以及行政法制度設計等等,法乃公信,所以應當開門立法,民主立法,透明立法,我們一定要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
我們以前講法律要立法宜粗不宜細,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對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不明確,所以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思想,彭真同志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擔任委員長的時候説過立法宜粗不宜細的觀點,這符合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現在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而且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已經根深蒂固樹立起來了,而且這種“實幹興邦,空談誤國”的基本執政理念確立了,所以,我認為,現在就該提“立法宜細不宜粗”了,能寫細的寫細一些,既要符合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同時要瞄準世界上食品安全標準最先進的法律,讓中國消費者享受世界上最高端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我們全民族的身體健康,才能增強我們民族食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要全面建立消費者友好型的行政監管體系,關鍵是要形成監管合力,跨部門之間的,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為核心的無縫對接的,24小時全天候,360度全方位的快捷高效的監管合作機制;同時要強調勤勉行政,面對懶惰行政,要堅持規範執法,要反對不規範執法;要透明行政,反對暗箱作業。有些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也很辛苦,前段我批評過某省一個城市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他在查出鎘大米之後,沒説鎘大米哪兒來的,也沒説鎘大米流到何處去了,我在新華社批評了這個機構。我希望我們做的好事沒問題,但做的好事要讓公眾見到你監管部門在做好事,否則你收集來的監管資訊,花了那麼多的財力資源就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我就説要堅持建設服務型的政府,法制政府,有限責任政府的基本理念,在法制行政,勤勉行政,透明行政,民本行政,高效行政,道德行政方面有所作為,交出合格的答卷。
第三,要建立消費者友好型的司法救濟體系。有些民事糾紛商家給消費者達不成和解,消費者協會也只是第三方的民間調解,同意不同意調解方案是取雙方的意見,如果真是調解不能,行政機關行政調節也無能為力的話,當然還可以有個通道是仲裁,如果仲裁協議簽署不了,雙方只有到法院討一説法。所以,我希望各級人民法院對涉及食品安全的民事案件、行政案件都要開門立案,凡訴必理,切實做到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堅決扭轉當前立案難和執行難的問題,我們的法院一定要堅決抵制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因為法院的經費是源於地方政府。法院的院長、審判員任命又受制于當地的黨委,所以,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的片面增長,可能對當地的造假企業採取護短、護犢子的政策,因為地方保護主義是塊“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所以就需要我們法院要拿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負責的政治勇氣,公正司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於受理的刑案件也要嚴格依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依法追究相關違法分子的刑事責任。
第四,要建立消費者友好型食品企業的自律體系。
我們的食品行業要插上現代高科技企業的翅膀,但這些還不夠,還要插上“誠信”的翅膀,只有兩個翅膀,企業才能夠騰飛。所以,我希望我們企業樹立“一心二維三品四商”的理念。
1、要對消費者有感恩之心。
2、右腦要有獨立思維,左腦要有社會責任思維。
3、要做好自己的食品安全工作,不斷加大研發力度;要做好企品,提升企業的品質,特別是社會責任的品質;做好人品,企業背後的控制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管、董事、總經理、從業人員本身要有這種陽光的、正派的,道德的經營理念,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4、要不斷提升自己創新食品安全的智商,更要有不斷受消費者尊敬和喜愛的情商,還要打造自己守法經營的法商意識,還要打造食品行業普遍遵循的商業倫理的德商意識。
“一心二維三品四商”是我今天獻給食品行業企業家和從業人員的一份厚禮。
第五,打造消費者友好型的社會監督體系:
一是行業協會一定要面壁思過,關門自律,因為自律就是最大自我保護,千萬不能護犢子,要自報潛規則,清理潛規則,特別是那些不安全的潛規則。
二是新聞媒體、新媒體(包括微網志、微信)要加大監督力度,各類媒體,包括我們的中國網就是廣大消費者維權的開路先鋒,它是失信者的“啄木鳥”,是我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得力助手,也是立法者和決策者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我在參加一些論壇的時候,發現有些人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客觀上是不存在的,都是媒體炒作出來的。他説他的對策是要進一步收拾、打壓媒體,而不是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這是2011年6月份我參加一個高層食品安全論壇時,一位領導人講的這麼一句話。我當時當面予以駁斥,我説食品安全不是媒體炒作出來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嚴峻形勢的判斷難道是錯誤的嗎?難道是被媒體誤導了嗎?所以,現在看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我認為確實順乎民意,符合我們提升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化程度,提升我們民族企業、食品行業競爭力的大方向。
第六,要全面打造消費者友好型消費安全教育體系。
過去我們主要是強調對消費者教育,要樹立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文明消費、綠色消費、有機消費的理念,消費者心太軟,什麼都自己扛,出門帶一個驗鈔機,看商場的錢是真幣還是假幣;還拿一把公平秤,看商家給的食品是不是短斤少兩;還帶一本百科大全,看看這個食品怎麼辨別是死豬肉、米豬肉、豆豬肉、注水豬肉,消費者再扛也扛不動。
我現在有一個新的改革建議,我們得建立健全消費食品安全教育體系的同時不應再把教育重點只放在消費者身上,我們要放在那些有義務尊重消費者食品安全,有可能損害消費者食品安全權益的商家身上,包括生産者、加工者、流通者、餐飲企業,讓他們懂得如何尊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當然消費者教育不是不重要,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對侵害消費者權益這些人的教育力度,這是個空白和軟肋,我們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嚴格按照十八大報告所提的提高領導幹部法制思維和法制方式,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化解矛盾能力的總要求,我個人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制出現根本的改觀是信心滿懷,期待著我們中國早日成為世界上食品安全大國,使每位消費者吃上放心食品的“中國夢”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