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7.23講話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

    時間:2012年8月20日10:00
    嘉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姚燕博士
    簡介: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做了重要講話。講話中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了濃墨重彩的論述,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為什麼總書記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如此的高度?我黨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論又是怎樣形成的?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專家走進中國訪談演播室,為大家做一個深度解讀。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胡錦濤7.23講話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活動描述

  • 時間:2012年8月20日10:00
    嘉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姚燕博士
    簡介: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做了重要講話。講話中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了濃墨重彩的論述,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為什麼總書記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如此的高度?我黨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論又是怎樣形成的?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專家走進中國訪談演播室,為大家做一個深度解讀。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

    “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各位的收看。7月23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做了重要講話。該講話科學分析了我國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並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在這次講話中,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一思想的內容是什麼?它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今天我們演播室隆重的請到了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姚燕博士來做一個深層次的解讀。

    首先歡迎姚博士做客我們的節目。

    2012-08-20 09:48:13

  • 姚燕:

    主持人好!大家好!

    2012-08-20 09:56:39

  • 中國網:

    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戰略任務”的高度,它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一步步地升級到現在這樣的高度呢?

    2012-08-20 09:57:01

  • 姚燕:

    從1973年,我國第一次環境會議召開,近十年以來特別是提出“科學發展觀”以後,我們黨一直致力於推進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一直到十七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在十七大提出以後,我們黨對生態文明的論述是一個逐步清晰的過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也是逐步地重視,逐步地提高。

    首先是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性內容和它在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地位。在2007年十七大召開之後,同年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建設研討班上就對建設生態文明做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回答,他説:“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樣在這個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還説:“從當前和今後我國的發展趨勢看,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戰略任務。我們一定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講,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規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質內容,也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現代化當中的地位。

    2012-08-20 09:57:36

  • 姚燕:

    第二,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重要位置。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綠色經濟復蘇成為各國的首要選擇,生態文明建設也從各項事業當中凸顯出來。2008年9月,胡總書記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提出。同年12月,胡錦濤同志又再一次講到,“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再次把剛才的“四大建設”同時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就成為“四大建設”之後的第五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佈局就從“四位一體”演進到“五位一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這樣的高度,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反映了我們黨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創新成果。

    第三,從去年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入到了一個實踐狀態,去年“十二五”規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今後五年的方向,要求在確保科學發展觀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要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還是要繼續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和以前中央政策推動為主不一樣,在“十二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從政策要求轉變到經濟社會的一項重要實踐任務。我為什麼做這個判斷呢?最直接的判斷是,在“十二五”當中,我國31個省市當中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到“十二五”規劃的就有26個,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準寫入指導思想的有6個,寫入發展原則和目標的有13個,可見這時候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從國家層面進入省級區劃層面,已經從政策推動儼然已經步入到社會實踐的層面。

    2012-08-20 10:06:50

  • 姚燕:

    現在“7·23講話”當中,胡錦濤總書記再次結合金融危機後的後金融危機時代特點,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戰略任務,這一提法明顯將前面提到的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一下子提高到戰略任務,這是個全新的高度,為我國將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價值判斷上的目標要求。同時胡總書記在“7·23講話”當中還講,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和目標要深刻融入到和全面貫徹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個方面的全過程。

    這句話實際上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四大建設的區別,把它單獨凸顯出來,就是要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相較于其他四大建設的重要性,也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其他四大文明建設的保障作用。所以,從“7·23講話”來看,一個戰略任務,一個保障作用可以講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2-08-20 10:10:46

  • 中國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大發展,但是帶來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問題也很嚴重,我們如何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去理解總書記講話中提到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它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2012-08-20 10:17:21

  • 姚燕:

    胡總書記的這個講話現實針對性非常強,為什麼從現代化的戰略突出位置直接提到戰略任務呢?它有一個歷史現實和現實要求在裏面,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針對性。

    首先,談一下歷史條件。小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國歷來都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自然資源稟賦比較脆弱,人口約束壓力歷來很大,科技發展不足的制約到今天仍然存在,傳統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歷史慣性和改變的機會成本仍然很大。所以,今天提到這個戰略高度是有一定歷史必然性。

    第二,現實針對性。這是現實向我們提出的要求,就是生態文明走到今天這一戰略高度是有現實意義的。從國內來看,我國現在的資源約束還是比較緊張,一是耕地的規模下降,2009年我國耕地是18.26億畝,離18億畝紅線是一步之遙。二是礦産資源的缺口非常的巨大,到2020年我國在石油、鋁、鐵這些礦産資源上可供應能力將會小于40%—70%,這對於我們的經濟發展約束是非常大的。三是水資源開發程度也普遍過高,全國的平均水準基本上超過50%,在比較突出的北方有些接近100%,水資源的承載力已經很弱。

    第三,能源支撐能力我們現在還比較弱,石油進口的依存度是非常高的。到2009年我國依存度已經達到52%,遠遠超過50%的國際警戒線。

    第四,我國環境承載力下降比較嚴重,2005年瑞士達沃斯出臺一個環境可持續指數,中國在144個國家僅排名133位。

    2012-08-20 10:17:56

  • 姚燕:

    第五,我國生態損失逐年上升,極端天氣、防災減災已經成為各地比較突出的行政方面的事務,根據2008年,我國的《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分析,我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生態脆弱分佈面積最大,類型最多,脆弱性表現也是最明顯的國家之一。這是從國內現實條件來講。

    國際來講,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國際上的生態資源爭奪,環境貿易壁壘,新興戰略産業貿易摩擦是非常激烈的,這個大家可以在電視上都看到,像2010年日本挑起的釣魚島爭端和今年菲律賓挑起的黃岩島爭端,這些貌似是領土的爭端,實際涉及到生態資源安全的摩擦爭奪在裏面。尤其今年歐債危機的持續發酵,使得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嚴峻。

    另一方面,面向未來,世界各國都在尋求金融危機之後向何處去的問題,依靠綠色經濟,實現“彎道超車”,在新型經濟轉型當中拔得頭籌,是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都想在未來佔據先鋒的一個國家企圖,都在裏面。我們國家面臨這樣複雜的外部環境,這種外部環境形成的倒逼機制也使得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到這樣一個位置上。這就是國內國際的現實條件。

    從80年代初我們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2007年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現在推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任務這樣一個過程,為什麼不斷往前推?和我們國家的現實條件還有一個相結合的地方,我國的傳統發展方式到目前為止沒有實現根本性的轉變,這也是胡總書記為什麼要提出實現根本性變革的現實問題。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很多地方行政、地方省市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一些“兩高一資”的項目紛紛開工,有些甚至沒有經過環評。胡總書記再次提到要實現根本性的變革,我覺得對這個是比較有現實針對性的。

    2012-08-20 10:21:23

  • 中國網:

    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思想並非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他們描述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關係等相關問題,您能否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觀方面的一些主要思想?

    2012-08-20 10:26:54

  • 姚燕: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觀思想非常豐富。簡單講,我認為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的人類中心主義。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科學命題。馬克思説: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説來也是無。這就表明,人的實踐活動越深入、越廣泛,現實的自然界與人的關聯就越密切。自然存在的中心和意義就在於和人發生了關係。就其本質而言,自然最終是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他的意思是講,在人類社會生産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現實的自然界,就是和人相聯繫,人作用於它,它對人有意義的自然界才是現實的自然界,這裡面自然最終是為人類服務的,以人為中心的,在這一點上,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結合,把生態文明建設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新期待相結合,在這裡就是對人與自然和諧,人類中心主義的一個繼承和發展。

    第二,自然具有優先性,這個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都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創造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人,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最基本特點。正是因為認識到自然的優先性,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黨的自然觀經歷了一個從50、60年代戰天鬥地和征服自然的思想逐步到和自然靠近,向自然融合,一直到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設自然”的過程,胡錦濤總書記就講,對自然界不能索取,不能只講利用不講建設,建設自然這個理念的提出可以説是對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的一個重要繼承和發展。

    2012-08-20 10:27:55

  • 姚燕:

    第三,人和自然界的和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認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變革,一是人和自然界的和解,二是人和人本身的和解。人與自然界的和解就是我們今天説的生態問題,解決人和自然關係的問題,人和人本身的和解講的就是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其實這兩個和解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解決了人和社會的關係,那麼人和自然的關係才能進一步更好地解決,而人與自然的關係解決好了,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夠得到保障。從這一點意義來講,把理念、目標要深刻的融入、全面的貫徹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這是提供的思想基礎。

    第四,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講過,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人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人本主義的結合才是自然界真正的復活。這個話我們黨就繼承了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結合,所以從十七大開始,我們黨提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當中必須為之奮鬥的一個目標。在十七大當中人與自然和諧來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被寫入新的黨章,這是我們黨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

    2012-08-20 10:31:09

  • 中國網:

    從20世紀以來,西方出現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種種思潮,您能否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像這種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潮發展的情況,尤其是這些思潮對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著怎樣的影響?

    2012-08-20 10:35:56

  • 姚燕:

    確實如此,從19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西方因為經濟發展比較快,所以生態問題比較突出,圍繞生態問題比較多,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分為早期和晚期,按照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同理解,早期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秉持的是一種自然完全的優先性和人完全服從性的這樣一種生態主義。晚期的生態馬克思主義就回歸到重視自然的優先性,強調人和自然和諧的人類中心主義,晚期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強調了自然為人的這樣一種中心作用,也就是説晚期的生態馬克思主義具有比較強的生命力。晚期生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力也比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晚期生態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自然的有限性和人類生産的無限性的一對矛盾。並把這對矛盾強調到社會基本矛盾位置,自然有限和人類生産無限這個理論的提出我覺得對我國自然稟賦的提出具有針對性。晚期馬克思主義提出自然有一種自主性,以前我們認為人有自主性,它是被動的,他強調的自然性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觀是有影響的。

    晚期的馬克思主義特別重視生態政治,特別注重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政治運動和環境為核心的新生態社會運動,從這些理念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有促進意義的。

    生態馬克思主義描繪了生態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在他的理論設計當中,一些合理的價值判斷和理論設計對於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態長什麼樣具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

    2012-08-20 10:36:39

  • 中國網:

    胡錦濤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提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為什麼説是根本性的一個變革呢?所謂的“根本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012-08-20 10:43:28

  • 姚燕:

    我個人理解根本性的變革主要不是指和過去完全的割裂,因為和過去完全地割裂,既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還要受到社會發展的歷史慣性,還有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性,還有各種生産結構與變革有個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的阻礙也比較大的。受這些影響我們要和過去完全割裂非常不現實。

    怎麼理解這個根本性變革呢?我理解主要可能還是要從發展的方向性來理解這樣的變革,也就是説我們以後的發展就是要從過去的發展模式有一個方向性的根本改變,是在方向性上實現的根本性變革,就是説從現在開始,我們努力的方向將和過去有一個根本性變革,這種根本性的變革它是一個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飛躍,有這樣一個過程。

    因為到目前為止,傳統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仍然存在,並且在金融危機之後有所抬頭,剛才我已經談到過了。胡錦濤總書記在講到這個根本性變革的時候,他主要就是講以後不管是在宏觀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還是在微觀的生活方式轉變上,我們努力的方向要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變到哪去?就是要變到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上去。所以我理解根本性變革重點強調的是方向性變革。

    2012-08-20 10:44:42

  • 中國網:

    總書記在講話中也提到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地融入和全面貫徹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那麼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和目標您是怎麼理解的?

    2012-08-20 10:47:36

  • 姚燕:

    生態文明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的豐富,簡單來講,就我個人理解,生態文明它作為一種文明形態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地保護客觀自然界。在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係的過程中,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這個過程當中所取得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就是生態文明,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人與自然的這樣一種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一種落實和成果反映,它包括有利於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這個地方要強調一下是同時發展的科學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還有生態關懷的價值理念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意識。包括這些內容。

    在這裡,如果我剛才講的這個概念得以成立的話,那麼我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互惠發展和永續發展是生態文明的一個最終價值目標。綠色發展、迴圈發展和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這種理念在經濟發展和生産消費領域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對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個原則規定。胡總書記提出這三個詞:綠色、迴圈和低碳,我理解,就是應該全面貫徹和深入融入到經濟、社會、文化和經濟建設中的生態理念目標和原則。

    2012-08-20 10:48:21

  • 中國網:

    這次講話中胡總書記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前,先提到了發展方式的問題,他説,“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有著怎樣的關係?如果從轉變發展方式的角度來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該如何理解?

    2012-08-20 10:51:24

  • 姚燕:

    這是非常複雜的理論問題,可以説在2002年、2003年學界就開始討論生態文明瞭,那時候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是什麼關係學界已經開始討論一些問題,而且開始形成成果,我個人簡單來講,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可以説沒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提出,在我國就不可能有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實踐。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反映,是指導思想的一種落實和實施,兩者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的,是一種理論和實踐互動的過程。

    剛才你提到,生態文明建設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其實從黨的十六大以來,為了破解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黨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就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生態文明這樣一種戰略,把兩者融合起來,謀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用經濟手段建設生態文明,同時又用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去規範,去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從生産到消費的全面綠化和生態化,所以這兩者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但是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它們是實踐當中相互互動的過程,這是它們的一個關係。

    其實現在從經濟發展總量上,我國在宏觀經濟指導上就已經把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提了出來,早在2004年我國就啟動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這在全世界還是比較早的。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又進一步發揮宏觀經濟手段,提出比如説“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貿易”、“綠色稅收”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減輕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代價,經濟危機之後黨中央抓住倒逼機制,更是謀求依靠綠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2012-08-20 10:54:49

  • 中國網:

    胡總書記在講話中還提到了著力實現綠色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發展,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由此可見綠色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發展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這三個概念如何理解?他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佔有怎樣的份量?

    2012-08-20 11:18:31

  • 姚燕:

    這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綠色發展、迴圈發展和低碳發展我個人認為它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當中的內容,只不過它們的側重點不一樣。綠色發展主要是從總體上來講,就是生産生活方式要符合生態自然環境的基本要求。迴圈發展主要是針對解決的資源、能源的約束問題,它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而低碳發展主要針對的是節能減排,污染排放和氣侯變化問題,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礎,以能源依賴度小,溫室氣體排放小這樣的經濟模式,所以這三者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2012-08-20 11:19:48

  • 中國網:

    其實從胡總書記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點其實落在了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上,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2012-08-20 11:21:21

  • 姚燕:

    可以這麼理解,在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的今天,生産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新期待的過程中我們提出生態文明的目的不就是要滿足人們的新期待嗎?所以胡總書記就強調,要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産和生活環境,其實對一個地方的環境品質有切身感受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地方官員,而是當地老百姓。最近十年來,由於環境問題所引發的群眾性的群體性事件其實是比較多的。上個月四川什邡就由於鉬銅項目所導致的群體事件,網上爭論也比較多。據統計由於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每年以29%的速度在遞增,它的這種對抗明顯高於其他的群體性事件。因此,胡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其實是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的,也是我們黨以人為本,重視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執政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當中的體現。

    2012-08-20 11:21:57

  • 中國網:

    在我國有部分學者有這樣的觀點,就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四大建設,而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是兩大保障,您對這個觀點是怎麼看的?

    2012-08-20 11:24:46

  • 姚燕:

    這個提法顯然是對生態文明的另外一種高度重視,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四大建設在關係上的更為全面的把握,把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並列,顯然是提高了生態文明的地位,也強調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講過,自然力是勞動生産力的自然基礎,因此把生態文明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在這一點上是完全有意義的。這種提法我是完全贊同的。“兩大保障”和“四大建設”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這兩個指代是殊途同歸,側重點不一樣的兩個指代而已。把生態文明作為“四大建設”的“兩大保障”是從客觀的生態環境優先性來講的,把自然環境對人發展的優先性體現出來,它的保障作用就體現在這兒。

    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又離不開黨的建設,只有把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黨的執政理念和施政綱領當中生態文明建設才得以實施,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又不一樣,我個人認為,在實踐層面,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融入到剛才您提到的“四大建設”當中,如果脫離了這“四大建設”,它既不可能也沒有辦法去實現,它的保障作用也無從談起。因為生態文明建設很多內容需要靠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內容,把這種理念完全貫穿到“四大建設”當中,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作用才能夠得以凸顯和實施。所以,我個人更強項一種觀點,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其他“四大建設”得以順利實施和更好發展的重大保障之一。

    2012-08-20 11:25:17

  • 中國網:

    再次感謝您做客我們的節目,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本期節目就到這裡了,再會!

    2012-08-20 11:28:54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2-8-20-jieduhujintao_1345433500.mp4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姚燕博士做客中國訪談。

    中國網 李佳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姚燕博士

    中國網 李佳

  • 我們黨一直致力於探索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網 李佳

  • 將生態文明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四文明”。

    中國網 李佳

  • 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中的地位。

    中國網 李佳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姚燕博士

    中國網 李佳

  • 去年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推入到了一個實踐狀態。

    中國網 李佳

  • 中國訪談主持人 齊凱

    中國網 李佳

  • 錄影機中的訪談。

    中國網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