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許國文:為玉而癡亦陽光

中國網 | 時間: 2011-05-20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2011年4月27日上午,福建省博物院5號展廳內,一名身材瘦削的男子成了人群中的焦點。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古玉收藏家,寧波甬光照明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國文。此刻,他正扮演著一個義務講解員的角色,而他所講解的內容,又恰好是他自己所收藏的81件古玉精品。

將私藏的古玉放到公共博物院來展覽,這就好比是讓一個巨大的民間玉庫重見天日。許國文和那些尋常的民間藏家不一樣,他既不是要將古玉藏之深閨,獨自把玩,也不是要將古玉轉手變賣,獲益無窮,他的追求,是一個對中國玉文化深刻癡迷的大收藏家的追求!這種大家風範,無論你用怎樣的華麗之辭來讚譽都不為過分。

其實,早在2010年9月,許國文就已經與浙江省博物館合作,舉辦了一場名為“玉蕤(玉蕤的含義為玉的精華)”的展覽,當時就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收藏界的轟動。在常人看來,許國文的很多做法是“離經叛道”甚至是“不可理喻”的,私人藏品怎可見諸陽光?是啊!手握這麼多的珍貴玉器,為什麼偏偏要去尋求一條“眾樂樂”之路呢?這種既費精力又無經濟利益可圖的展覽,還要讓自己變身為一個玉文化的傳播使者,能達此境界者,非“玉癡”莫屬。因為按照世俗的觀念,人們就會問:“你投了大把大把的錢買這個玉有什麼意義?你看買幾套房子多好啊,來錢快!”來錢快,是那些投機收藏家的利益驅動點,而對於許國文這個“玉癡”來説,精神層面上的愉悅才是他的至高追求。

一般為玉而癡的人,需要一個長久的修養過程,許國文是從小就開始與玉結為知己,了解它,鑒賞它,研究它,收藏它,以至於時時刻刻都把玉挂在心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創辦企業積攢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之後,他便開始遊走于海外各大拍賣行和博物館,為玉而動。彈指一揮間,三十年時光荏苒,許國文也由一個涉世未深的毛頭小夥一下子跨到了知天命之年。而在這期間,他走南闖北所品嘗到的艱辛是普通人很難想像的,大眾所知道的,就是他曾經為一塊玉而變賣過蘇東坡的名畫,還有無數次的飛到這裡,又飛到那裏!所有這一切的辛苦,都是為了玉!也只有為了玉,才敢這樣忘我的尋覓,典藏。

當然,典藏玉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的玉文化穿越歷史的風風雨雨,走進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許國文才會將自己的“心血之作”奉獻給國家,奉獻給無數渴求了解中國玉文化的觀眾,“我期待福建觀眾能喜歡,認可這些玉器,誠能如此,展覽也就成功了。”“應該要讓更多的人看到,讓大家了解中國文化。”這,就是從許國文心底發出的最真實的聲音。他要將這種聲音,傳播到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也許,中國現在真正的“玉癡”已經很少很少了。在這個金錢至上浮華無邊的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夠做到不忘本,便已難能可貴。而玉,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所在,無論哪朝哪代,無論何種文明形態,它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都刻在玉石上,都刻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裏。因此,我們説許國文是真正讀懂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家,這裡面絲毫沒有任何的誇張。而且,他讀懂的不是斷代史,而是整部通史。

時至今日,國人正在逐漸淡忘中國的傳統道德,丟棄老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積極與西方的舶來品靠攏。這種趨勢,最直接的後果便是文化的傳承問題。而玉的作用,便體現在這裡,它不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還是歷史的活化石:“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玉和中國文化同樣是密不可分的,對於玉的收藏價值,每個人的體會都不同。在我看來主要是玉裏凝結著文化的傳承。”許國文如是説道。

到這裡,一個鮮活的志在傳播中國文化的“玉癡”的形象已完完整整的呈現在了我們面前,他低調,內斂,卻又充滿了張力。這種張力,驅使著他繼續他的傳承之路。而下一站,中國的某個城市,人們又將見到一個和藹的“玉癡”,把玉文化的陽光灑滿觀眾的心田。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