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潘家華:哥本哈根打造中國新能源契機
活動描述
- 嘉 賓::著名氣候談判與環境問題專家、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潘家華時間:2009年12月23日 14:00 簡介:哥本哈根會議結束了,但是圍繞會議産生的紛爭和變化卻沒有停止。對於需要不斷調整和發展的中國來講,也許這僅僅是一個起點。新能源在中國將有怎樣的契機?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調整和障礙?剛從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歸來的潘家華教授為您講述他的思考。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網,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大家的收看。雖然哥本哈根會議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大家對它的關注卻並沒有因此減弱。有人這樣形容,哥本哈根會議是人散曲未終。今天我們的節目非常榮幸為大家邀請到氣候談判和環境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潘家華先生,在節目當中他將和我們聊一聊這次參會的感想和思路。
主任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我們知道您剛剛從哥本哈根會議回來,首先想聽一下您參會的感想。
2009-12-23 14:01:01
- 潘家華:
這次觀感比較多,從觀感上講,是屬於比較熱鬧的一次會議。它體現在:一、人多。以前説大概1萬5千人的規模就比較多了,這次超過3萬人,包括進會場的眾多媒體,可能在4萬5千人;二、規格、檔次高。這是氣候變化談話20年來,第一次有119個國家和聯合國機構的首腦親自參會。三、特別忙、亂。人們都是來去匆匆,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或者換一種説法,要想做點什麼事,半天都理不順。我參加氣候變化會議已經有7、8次了,但是這是第一次感受到這麼熱鬧,這麼高的規格,又這麼忙、亂。
從感覺上來講,這次會議的組織可能有一點問題。一是它的條件沒有相應的準備,沒預備這麼多人去,只是1萬5千人的規模來準備,結果一下去了4萬多人,它就承受不了了。在這種情況下,臨時忙亂的設定一些限制。
2009-12-23 14:14:46
- 潘家華:
因為按照我們政府代表團當時出發的約定,我們是作為學術團體,沒有在政府代表團的正式團員裏。作為學術團體,言論比較自由,可以批評政府。我們去了以後,結果進去一共換了四個牌。第一次是以學術團體的黃牌進去的,沒問題。過了兩天説不行,因為持黃牌者,非政府代表團成員太多,企業的、環保機構的,再加上學術團體的人太多,要限制。我們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這個代表團報名的有38個人,包括北大學生、人大學生、清華學生、首經貿、北京工商的學生8位,還有一些老師,像廈門大學、能源研究所等研究機構,還有幾家企業也經過我們這裡報名。最後只給我們15張票,那麼我們要優先保證工作的人,我們就進去了。
2009-12-23 14:15:02
- 潘家華:
又過了一天,説這個票又不行了,而我們這一天剛好要辦一個會,是我們自己在那裏辦的一個論壇,宣傳中國社科院自己開發的碳預算方案。會議組織者卻不讓我們進去,説除非是屬於政府代表團成員才可以進去。沒有辦法,我馬上給代表團的同志打電話,説我們現在被擋在門外,因為我們是屬於非政府的學術團體,不讓我們進去。代表團就説怎麼辦,我們現在馬上把你們轉換成代表團成員。但是轉換時間比較長,那麼就以政府代表團領你們進來,給你們臨時的牌。這樣我們就進去了。
但臨時牌只是當天可以進,第二天又不行了。那麼怎麼辦?政府説,你們所有人全部作為代表團成員,又給我們換成另外一個牌進去。所以我們這次的牌是屬於開會中用的最多的胸牌,特別亂。
2009-12-23 14:15:12
- 中國網:
其實通過這個細節讓我們感覺到大會的人數多麼多,管理起來多麼雜亂。
2009-12-23 14:15:22
- 潘家華:
沒錯。現在看來,丹麥政府確實有他們的難處。第一,他們沒有這麼大的承擔能力。第二,當時的會議也沒有按照這麼多人的預備。你都不知道我們住得多可憐,最後沒有地方住了,他拖來一個豪華遊輪,我們住在船上面。
2009-12-23 14:23:13
- 中國網:
由此可見丹麥政府也是絞盡腦汁想辦法,緩解壓力。
2009-12-23 14:23:26
- 潘家華:
真是絞盡腦汁,不光是遊輪,還有居民家裏能夠住的,就讓他們騰一個房間出來讓人住。那些旅館全部挖出來,人多就兩個人一個房間。不光是這樣,哥本哈根不夠,我們後來就住到瑞典。
2009-12-23 14:23:44
- 中國網:
已經遠遠不是哥本哈根會議了,已經擴大到了其他的地方。
2009-12-23 14:23:57
- 潘家華:
我們實際上在第二個星期住在瑞典,第一個星期住在哥本哈根城裏的船上。這麼幾天的會,我們轉站三個地方住下來。
2009-12-23 14:24:13
- 中國網:
真是挺不容易的。其實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説明,現在全世界真的把氣候問題當成全球性的問題,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您感受到的除了形式上之外,説到大會具體內容,大家覺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論的特別激烈,而中美又成為一個特別激烈的焦點。就這些具體內容,您有一些什麼樣的感想和感受?
2009-12-23 14:25:51
- 潘家華:
這些會議實際上是希望能夠在兩年以前,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所規定的巴厘路線圖能夠得以實現。巴厘路線圖經過今年的一共5次談判,希望能夠在哥本哈根劃上一個句號,所以大家都有很高的期望。巴厘路線圖現在涉及到幾個方面的關鍵內容:
第一,長遠目標。現在提的一是要有兩升溫度的目標,全球升溫最高幅度不準超過2度。二是要求在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相對於當前減少50%,發達國家減少80%。三是要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450PPM,就是0.45%的水準。這是長遠目標,顯然是屬於美國希望能夠把長遠目標定了,中期目標再説。
第二,中期目標。要求發達國家必須在1990年的水準上,至少減排25%—40%,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必須減排40%以上,中國政府也是要求他們減排40%以上。
第三,發展中國家是實現低碳發展,發達國家給予資金和技術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減排活動。
2009-12-23 14:30:35
- 潘家華:
第四,適應氣候變化。因為發展中國家現在溫度升高了,表現的比較脆弱,海平面上升了,極端天氣增加了,冰川融化了,所以要適應氣候變化,那麼就有資金問題。
第五,技術問題。因為低碳發展要有技術。
實際上,適應和技術就是錢的問題,有錢不就有技術了,有錢不就可以做事了。那麼就要求發達國家給錢。巴厘路線圖以後就有很多人算了很多帳,第一就是資金問題,要求每年至少一千億美元以上。發達國家在談判中説對不起,我沒這麼多錢。在談判中就出現很多戲劇性的變化,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集體站起來説,沒有錢我們就走,不談了,沒錢免談。非洲國家的聲音比較一致,就是要錢。
美國人又站出來説話,説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了,你們不應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爭錢。這樣的話,我們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去了對美國的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説,你這樣沒有常識,《氣候框架變化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講的非常清楚,發達國家有義務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低碳發展,適應氣候變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公約寫的非常清楚的。中國當然非常明確的表示,有限的資金應該是用於最為脆弱的欠發達國家,中國自己的事情要自力更生,我們有這個傳統。所以在資金問題上,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2009-12-23 14:30:52
- 潘家華:
關於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行動,實際上按照巴厘路線圖,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是一種自願的行動,而且是需要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的。中國、印度、南非、巴西這樣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叫“基礎四國”,實際上在這次會議中表現的非常積極,希望能夠促成哥本哈根協定的達成。南非提出來,在2025年出現峰值,我再不增長了。中國提出來,在2020年相對於2005年單位GDP的溫室氣體排放下降40%—45%。印度也提出來,在2020年比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每個單位GDP下降20%—25%。巴西也作出了明確的承諾。
巴厘路線圖沒有作出要求,但是發展中國家作出了這樣的承諾,已經超出預期了。但是現在發達國家説,你這樣不夠,説中國的基準線,印度的太低,南非的做得不夠。發展中國家已經在超出預期的目標的情況下,中國的目標是非常高的,很多發展中國家認為你的這個目標提得太高了,發達國家都做不到。但是我們提出來了,而且溫家寶總理也非常明確這個承諾,我們提出來,我們就會努力去做到。但是發達國家説,你們這樣不夠,這顯然屬於發達國家不顧事實,不顧發展差異,不顧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而強行的打壓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屬於他們首先打壓的對象。
2009-12-23 14:31:04
- 潘家華:
很有意思的是,在英國把中國和美國並列的情況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特別好玩,他説中國和美國不一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每人平均排放只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不能把中國和美國相提並論,所以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在這個問題上很顯然,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目標就是屬於自己不做,但是要盯著發展中國家。
第三個焦點就是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應該是在1990年的基礎上,在2020年至少應該減排25%—40%,發展中國家要求他們減排40%以上。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承諾在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低40%。年
現在就只有歐盟,它説我可以在你們都做得情況下,可以減30%,如果其他人不做我只減20%,都是條件承諾。顯然,這個目標遠遠不夠。而美國屬於在2020年減17%,不是在1990年排放的基礎上,而是在2005年的排放基礎上,實際上美國的17%相對於1990年就只是減少了3%。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當時是戈爾代表代表團在京都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美國應該在2010年相對於1990年減少7%。所以2010年的目標它達不到。
2009-12-23 14:31:20
- 潘家華: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顯然是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垂范,你們給資金和技術都是空話,你們自己減不了,為什麼要我們減。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説,發達國家一旦壓制發展中國家,你們要承諾長遠目標。但是發展中國家非常明確,你的中期目標不做,我怎麼能夠承諾長期目標。解振華甚至斗膽説,如果你們在2020年能夠減40%,那麼我們就同意在2050年全球減50%。
現在發達國家,包括英國這樣一些能源氣候變化都在批判中國,説中國破壞哥本哈根進程,不承諾2050年的目標。但不是我們不同意,而是他們自己的中期目標都做不到。現在你要説2020年都做不到,何談2050年。所以2020年的目標爭論特別大,沒有一個能夠做到,他們都屬於高談闊論的“巨人”,一到行動,發達國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説我就做得好,你們就向我看齊。
2009-12-23 14:31:35
- 潘家華:
現在關於長遠目標,按照現在發達國家的設想,它希望:一、上限,溫升2度。二、50、50,就是2050年全球要相對於當前減少50%,發達國家減80%。美國打壓中國,但是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不認可,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簡單的算一筆帳,如果在2050年全球減50%的話,發達國家減80%,發展中國家減20%,而且現在發展中國家平均只有2.5噸,如果再減20%的話,就只有2噸。現在發達國家平均是15噸,減80%還有3噸。那麼在2050年,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還多,而現在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階段必須要的是什麼,你説這個公平嗎。更何況發達國家中期目標都做不到,何談遠期。
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顯然遠期目標,特別是減排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護全球氣候做了很大的退讓,説保護全球氣候這個目標不能變,2度溫差目標我們認了。所以在哥本哈根協定中有2度的目標。現在在所有的問題上都有很多非常大的爭論。
2009-12-23 14:31:47
- 中國網:
您剛才提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很多分歧和討論的焦點,我們注意到2009年中國遭受到了空前的貿易壁壘,很多人開始預測,想中國在未來會不會遭到發達國家給我們的綠色的貿易壁壘。您怎麼看?
2009-12-23 14:32:03
- 潘家華:
這是肯定的,因為國際貿易涉及到經濟利益,在當前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進程狀態下,國際貿易是必然的,會更加寬鬆,也會更加便捷。但在同時,貿易壁壘是會存在摩擦的,也是會增加的。因為它涉及到就業問題、利益問題,還涉及到一些戰略性的問題,所以採用貿易壁壘是很正常的。而這個貿易壁壘又受到WTO規則的約束,所以大家在用貿易壁壘的時候必須得考慮一下這個壁壘是不是能夠站住腳。
現在好了,有氣候變化了,有低碳了,這是最好的一根棍子,最好的一張牌,來作為一種貿易壁壘,是綠色的貿易壁壘,講起來是屬於非常堂皇的,我這是為了保護氣候、保護地球,保護未來,理由更好了。
2009-12-23 14:41:48
- 中國網:
那麼我們怎麼來應對呢?
2009-12-23 14:42:02
- 潘家華:
在應對過程中,首先要非常明確的告訴,或者表明,現在所謂的碳關稅是一個貿易壁壘,而並不是為了保護氣候。那麼我們講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它起不到保護氣候的目的。從發達國家進口的一些比較低端的消費品,這些消費品屬於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如果他不從中國、印度進口,他也要從其他地方進口,從其他地方進口照樣是含碳的。如果不從國外進口,他們自己生産,他們的每人平均排放已經非常高的情況下,再來建工業,現在英國沒有工業了,它再建工業,再生産,碳只會更高。所以在全球範圍內不存在碳洩露,無非是説碳是在張三、李四還是王五這裡,總體是平衡的,不在這裡生産,就在那裏生産,所以不存在保護氣候的問題。因為這樣一些基礎貿易品都是屬於生活必需品,所以保護氣候的幌子不存在。那麼你就要告訴這些人這個幌子不存在。
第二,明確它是屬於一個貿易保護措施,你現在可以通過WTO的規則來排除這樣一個貿易壁壘。如果他不接受貿易壁壘的排除,我們當然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等措施。你那兒有貿易壁壘,進出口是交互的,你進口我的商品,我也進口你的商品,那麼我們當然可以進行貿易戰,不能被動挨打。所以我覺得為了貿易的秩序,為了消費者的權益,因為對發達國家來講,從發展中國家進口一些東西都是價廉物美的,他們如果不進口,這些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會增加更多,老百姓不幹。
2009-12-23 14:42:48
- 中國網:
所以壁壘壘得越高,對自身來講也不是好事。
2009-12-23 14:43:04
- 潘家華:
絕對受打壓的是本國老百姓。
2009-12-23 14:44:52
- 中國網:
無論這次會議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中國都會一直走節能減排的道路,會一直髮展下去。反觀自身,什麼樣的結構對我們來説是合理的結構?
2009-12-23 14:45:10
- 潘家華:
對於中國的經濟結構的討論應該是很久了,很多同志、很多研究都分析認為,中國要改變産業結構,加快發展服務業。這樣一種觀點確實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從我作為一個關注經濟發展,對發展進程有一定分析和研究的學者來講,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結構的調整有它的剛性和慣性。
中國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我們叫“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化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有大量的能源含量和碳含量非常高的基礎設施的積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建築行業,這些都必須要一些基礎性的鋼鐵、水泥、化工,就是重化工行業。你沒有這個行業的話,就沒法搞所謂的高速公路建設、鐵路建設,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現在在消費層面上進入了高額消費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很多耐用消費品,比如汽車、住房也都屬於相當存量的。這些加在一起,我們必須要有相當的基礎産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來我們調整産業結構,工業佔的比例也夠,這是規律,是發展過程,這是剛性所在。你不發展這些東西,你的高速公路、房屋就沒有辦法建,只有在發展一定的情況下,真正維護服務,那麼才佔據比較主導的位置。
2009-12-23 14:45:24
- 潘家華:
我們現在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在這兒,所以我們現在不可能就奢望一步轉移到以服務業為主,像美國和日本那樣佔的比重比較高的經濟體,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我們不可能一步到位,它需要調整,需要一個慣性。我們現在寄希望於大力調整結構的話,這個實際是不客觀、不現實的。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是:一、這個結構只能微調,一步一步的來,不能操之過急。二、要提高能源效率。現在技術進步因素非常重要,只有提高能源效率,這個空間非常大。像一個發達經濟體,房屋建築物的能耗要佔能源消耗排放總量的40%以上,空調、供熱、照明、廚房。如果我們像現在有些地方做得真正是零碳建築的話,那麼你一下就可以減少30%,甚至40%。所以提高能源效率非常重要。
2009-12-23 14:45:54
- 中國網:
我們在發展低碳過程當中,您覺得瓶頸在哪?
2009-12-23 14:46:04
- 潘家華:
我們現在發展低碳的主要瓶頸應該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我們現在的技術,不光是中國的技術,世界上的技術也是這樣,還不允許我們這樣一些絕對零碳的能源具有商業競爭力,像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很有前景,但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現在的技術在當前這樣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它不具備競爭優勢。
第二,我們現在的發展階段是資本密集型工業化階段,鋼鐵生産中一個電機都是幾十萬千瓦的。你説一個風機怎麼可能提供能源,而且風機是間歇性的,太陽能更不可能提供這樣一種能源,即使它的成本低,也沒有這麼大的量。如果像現在發達國家以服務業為主,不需要大量的高耗能的行業生産部門的話,那怎麼可能。在我們的發展階段這個不可以。
第三,我們現在的消費者是非常大的約束。我們現在的消費者是追求高碳生活,房子越大越好,冬天溫度越高越好。以前在長江以南,冬天是不供暖的,現在上海、武漢,甚至於桂林,有錢人家裏都裝了暖氣。以前北方是不用空調的,現在北京哪一家沒有空調。以前公共交通是自行車,現在汽車是屬於排量越大、越奢華、越體面越好。這樣一種消費心態,我們不可能走向低碳。
2009-12-23 14:46:21
- 潘家華:
我們合理的消費模式應該是漸進的過程,是微調,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只能一步一步來。微調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屬於一、二、三産業之間的微調,第二是屬於第一、第二産業內部的微調。所以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調。
2009-12-23 14:48:04
- 中國網:
那麼我們進行低碳試點,還有在節能減排的過程當中,您覺得像企業諮詢公司、科研機構,這些中堅力量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2009-12-23 14:48:50
- 潘家華:
這個非常重要,就像我們現在有很好的機器在這兒,如果機器沒有潤滑油,它就轉不起來,就會磨損、老化、報廢。而我們的這些諮詢機構、研究機構在相當程度上相當於潤滑油。比如建築節能,如果我們有能源服務公司,他們來投資,這棟樓一年屬於一千萬的能源費用,那麼我現在給你進行節能改造,保證你的能源服務水準不降低,但是由我來提供地熱供暖,由我來給你提供太陽能、風能,或者其他東西。這樣的話整個能耗可以降一半,能源服務公司也可以賺錢。
還有,我們現在有很多新的節能技術。對於我們的消費者、生産者來講,他們可能不知道,如果我們的仲介、服務、研究機構將這些內容給過去,他們就可以更好、更有效的運作。所以這部分我們發展的非常不夠,將來我們要發展服務業的話,這部分的空間非常大。所以微調的話,這部分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2009-12-23 14:49:14
- 中國網:
您的比喻非常形象,他們就是潤滑劑的作用。而且您也列舉了當他們自身這樣做以後,他們也能給自身帶來盈利的空間。
2009-12-23 14:50:16
- 潘家華:
肯定是。他自己沒有盈利的空間,不可能去做的。像這些企業都不需要政府補貼,都是商業化運作模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CDM項目,也就是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他們可以運用商業運作成功的案例。因為碳是有價格的,你減下來之後,很多仲介機構幫你做評估、幫你分析,然後找買家,最後賣,諮詢公司也賺錢,投資商也賺錢,業主也賺錢,對於買碳的人也賺錢。這屬於一種多贏的狀態。
2009-12-23 14:51:16
- 中國網:
可能您説的這一點很多消費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您剛才提到很多消費者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其實消費者是節能減排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環。您覺得我們應該出臺哪些措施,有哪些手段能夠改變消費者的觀念,提高他們的意識?
2009-12-23 14:51:26
- 潘家華:
我們現在的消費存在很多誤區。我們的消費者必須要有這樣一種低碳意識,消費者的觀念應該有幾種層面。第一,倫理道德層面。中國有崇尚節儉的傳統,我們要回歸這樣一種崇尚節儉的文化傳統,要以天人合一的和諧,要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有以保護地球,維護生態平衡的責任作為自己的義務。所以在倫理道德層面感覺,因為他有這麼一個養成過程,比如説現在大家講社會道德規範,就是長期養成的結果,我們現在就要形成自然友善、氣候友善的道德行為規範,如果在道德層面沒有做得不對,你要受到道德譴責,儘管您沒有犯法,但是在社會認可層面就是這個人就是沒有文化,道德水準低,我們就是要有這種意識。
2009-12-23 14:51:38
- 潘家華:
第二,這個意識不是隨自然形成的,必須要有一個制度的保障。制度的保障就在於一定要有相應的措施,比如説我們現在用電、供熱很浪費,本來你的用電是屬於一戶人家每個月30—50度電就夠了,或者是一個月一噸水就夠了,但是你的水龍頭沒有關,3噸、5噸的水浪費,因為價格低,當然是這樣。在這樣情況下,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可以用價格的因素來控制,因為錢多、錢少對大家來講是重要的,所以制度保障非常重要。這個制度保障應該有一個非常好的設計,第一是對浪費、奢華的資源浪費要給予罰款,對基本需求方面,對於窮人的基本生存消費上必須要有保障。
2009-12-23 14:52:50
- 中國網:
您的意見是要區別對待。
2009-12-23 14:54:38
- 潘家華:
必須要區別對待。因為我們現在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生存的權利,而現在一些房地産商我覺得他們很缺乏社會責任,房子是給富人造的,不是給窮人造的,這些人沒有一種社會責任感。
還有一點是要有消費氛圍,由於要有技術保障,我現在想低碳,但是沒有辦法來低碳怎麼辦?比如説現在好多老百姓的房子上想裝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但是我買不到,或者是壞了怎麼辦?所以沒有技術保障也不行。比如説現在我想買節能燈,但是沒有賣節能燈的怎麼辦?所以必須要有技術保障才行。
2009-12-23 14:54:48
- 中國網:
技術又和資金是掛鉤的。
2009-12-23 14:55:31
- 潘家華:
現在的節能燈要省錢,現在裝的太陽能是可以省錢,而不是浪費錢。
2009-12-23 14:55:50
- 中國網:
所以技術和經濟掛鉤也不是特別的客觀,一個好的技術反而能節約經濟上的支出。
2009-12-23 14:56:06
- 潘家華:
好的技術並不一定是高成本的,不要把技術和成本直接掛鉤。這一個是意識,一個是制度保障,一個是技術保障。
2009-12-23 14:56:31
- 中國網:
最後一個問題,有一些媒體形容哥本哈根大會是“人散曲未終”,對於這個大會的前景,最後談談您的看法?
2009-12-23 14:56:54
- 潘家華:
這句話形容的惟妙惟肖。第一,這次哥本哈根的最後有這麼一個協定,應該説是一個成果,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有總比沒有強,這就是一個進步。這次會議為下一步往前走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是一個新的起點。所以對哥本哈根這樣一個成果我們還是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這麼多人在那裏熱熱鬧鬧,在那裏辛辛苦苦,最後有這樣一個需要人認可的成果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這些人在那裏亂討價,最後無所事事,而是有收穫的。
第二,現在這樣一個框架下的協定,實際上並沒有很多具體的內容,在以後的談判當中必須要加以細化,這個任務非常的艱巨,所以説“曲未終”的意思就在這裡,我們還要把這個調唱下去,深入下去,具體下去,這個難度就非常大。之所以在哥本哈根協定當中沒有寫進具體內容,就是因為分歧比較大,互相之間的溝通不是特別的充分。所以在哥本哈根以後的挑戰有可能更加艱巨。原則上我們可以認可,但是在具體細節上我們是寸利必爭,寸土必爭,寸利不讓。所以在哥本哈根以後的談判中間,可能挑戰更為艱巨。
2009-12-23 14:57:42
- 潘家華: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氣候,低碳發展是一個大勢所趨,應該説是一種潮流,因為它是我們的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即使沒有氣候變化的事情,我們也必須是低碳發展,因為現在的碳都來自化石能源,這些能源總有一天是要枯竭的,今天不枯竭,明天也會枯竭。比如説現在中國有大慶油田,但是也慢慢的在枯竭了。現在還有很多石油,但是最多用30年、40年,50年後怎麼辦?煤炭我們可以用200年,200年以後怎麼辦?所以從長遠來看,這20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間是彈指一揮間。所以我們即使沒有氣候變化,從現在著手,從我們自己著手,我們就開展低碳生活,奉行低碳發展,對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必須的。
大家現在有這樣的共識,這也是為什麼在哥本哈根當中,我們有這麼多的政府首腦去那裏,為什麼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現在沒有一個政府的首腦跳出來説沒有氣候變化這個事情,我們就是不減,有人説要少減,但是沒有人説不減少,這本身就是一個共識,就是一個動力,從這一點上説,我覺得我們保護氣候變化是有希望的。
2009-12-23 14:59:43
- 中國網:
謝謝潘主任為我們做的解讀,謝謝您。感謝各位網友!
2009-12-23 15:00:40
- 潘家華:
謝謝。
2009-12-23 15:01:13
- 中國網:
(責編:武越明/ 文字:王瑞芳/ 主持人:崔鈞洋/ 攝像:高聰/ 圖片:張琳)
2009-12-23 15:02:01
圖片內容:
-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結構的調整有它的剛性和慣性。
- 如果別人採取貿易壁壘,我們當然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等措施。
- 發展中國家顯然是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垂范。
- 此次焦點之一是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
- 這次參會觀感比較多,是屬於比較熱鬧的一次會議。
- “人散曲未終”這句話形容哥本哈根會議惟妙惟肖。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091223panjiahua.wmv
數據地址:
圖片大圖:
-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結構的調整有它的剛性和慣性。
中國網 張琳
-
如果別人採取貿易壁壘,我們當然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等措施。
中國網 張琳
-
發展中國家顯然是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垂范。
中國網 張琳
-
此次焦點之一是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
中國網 張琳
-
這次參會觀感比較多,是屬於比較熱鬧的一次會議。
中國網 張琳
-
“人散曲未終”這句話形容哥本哈根會議惟妙惟肖。
中國網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