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未來綜合現代化七大發展策略

中國網 | 時間: 2009-09-29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未來新發展期戰略的理論擇定——

國家級課題負責人提出中國未來綜合現代化七大發展策略

 

  200999日上午,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繼續探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更好地把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向前進”。這次集體學習有何戰略意義?我們該如何探索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規律,以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呢?

 

日前,“十一五”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科學發展觀叢書》課題負責人、國內著名智庫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於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際化節點戰略、市民社會戰略、自主創新戰略和差異化分區戰略等四大戰略指引下,可提出七大發展策略,即綜合價值觀,社會發展策略、生態發展策略、産業發展策略、城鄉統籌策略、服務型政府管理策略以及綜合現代化的評價指標策略。

            第一大發展策略:建立綜合價值觀

改革開放初期,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是我們最大的價值觀,是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但是實現現代化,不僅要生活寬裕、物資文明,還要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樹立綜合價值觀是實現經濟協調快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樹立綜合價值觀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最終目的的必要條件。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精神文明、社會保障高、社會和諧、自身充分發展等,人民才會感到幸福,社會的“幸福指數”才會高。所以綜合價值觀是我們實現最終目的必須樹立的價值觀。

           第二大發展策略:綜合現代化的社會發展策略

根據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綜合社會現代化是一種新型社會現代化,是尚沒有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在21世紀做出的一種戰略選擇。由於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受到全球化的推動,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已經並將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擴散。在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吸引和影響下,沒有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有可能採取積極措施,協調推進兩次社會現代化,試圖迎頭趕上發達國家的先進水準。

1)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方法的理論基礎。國家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方法有四個理論基礎:綜合社會現代化理論、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理論、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廣義社會現代化理論等。這些理論為綜合社會現代化提供了各種方法的基本規律。綜合社會現代化既與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有交叉的部分,又有自己特殊的問題。它不是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簡單疊加,因為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在許多方面是對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轉折和揚棄。它是廣義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新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綜合社會現代化也是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和國際社會地位提高的交集;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方法也是一種社會現代化函數,某個國家某個時段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方法的集合,就是綜合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某個國家的時間上銜接的模式的集合,就是國家綜合社會現代化的一條路徑。綜合社會現代化的路徑、模式和方法,都是非常多的,而且不同方法、模式和路徑的適用性是不同的。

2)綜合社會現代化的主要方法。關於綜合社會現代化的具體方法,目前的案例很少。下面,從理論角度進行推演,舉例説明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方法。第一種,新城市化,城市化和郊區化並舉。促進城市——郊區——鄉村的動態平衡。第二種,資訊化和綠色化並重。全面普及因特網、綠色和生態友好的社會生活和觀念。第三種,社會福利化。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普及社會福利,建立高效的福利國家。第四種,社會創新化。全面普及創新,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立創新型社會。第五種,城市和農村現代化並重。同步推進城市和農村的現代化,城鄉協調發展。第六種,教育現代化。普及初等和中等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建立學習型社會。第七種,衛生現代化。建立公共衛生制度,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健康壽命。第八種,交通和通信現代化。普及現代交通和通信技術,促進社會流動性。第九種,勞動結構現代化。促進勞動力快速轉移、勞動專業化、向知識社會轉型。第十種,促進社會公平。擴大轉移支付和稅收調節,消除絕對貧困,提高分配公平性。

3)綜合社會現代化方法的多樣性。同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一樣,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方法具有多樣性,也反映在方法數量的巨大、時間差異、國家差異等方面。綜合社會現代化的要素配方的要素比例應隨時間而變化。調整配方比例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要素的比例要逐步減小;第二個原則,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要素的比例要逐步增大;第三個原則,比例變化的速度不能超出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第四個原則,以追趕和達到發達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先進水準為目標。遵循四個原則,結合實際國情,就可能找到一組適用的配方。

第三大發展策略:綜合現代化的生態發展策略

生態現代化的戰略措施,將以生態經濟、生態社會和生態意識為突破口,以輕量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的“三化一脫鉤”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實現環境管理從“應急反應型”向“預防創新型”的戰略轉變。以天津市西青區生態發展綜合現代化為例,本文重點總結區域經濟在開展“預防創新型”戰略轉變所應做到的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經濟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是重中之重。

戰略目標:在2020年,經濟“三化”達到世界初等水準,全部環境壓力指標與經濟增長相對脫鉤;在2050年,經濟“三化”達到世界中等水準,經濟與資源、能源、物質和污染等完全脫鉤,部分環境指標與經濟增長實現良性耦合,部分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基本任務:經濟“三化”從世界低等水準提高到世界中等水準,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關鍵環境指標與經濟增長實現互利耦合;資源和物質生産率提高1030倍,工業和經濟廢物密度下降90%左右,工業廢水和廢物處理率基本達到100%;彌補和消除歷史遺留的環境損害、減少和消除轉型過程中新的環境損害、完成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轉型。

戰略措施:①繼續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走綠色工業化道路,降低新增環境壓力;②促進傳統工業流程再造,加速環保産業的發展,降低工業污染;③繼續實施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清除重點地區和重點産業的污染遺留;④繼續推進迴圈經濟,降低資源消耗,建設資源節約型經濟;⑤實施綠色服務工程,加快服務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的“三化”轉型。

2)實現社會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是當務之急。

 戰略目標:在2050年,人居環境基本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綠色生活和環境安全等達到世界中等水準,社會進步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

 基本任務:社會“三化”從世界低等水準提高到世界中等水準,社會進步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關鍵環境指標與生活品質實現良性偶合;安全飲水和衛生設施普及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廢水和廢物處理率達到100%,每人平均服務消費提高50倍,環境風險下降20倍,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彌補和消除歷史遺留的環境損害、減少和消除社會轉型過程中新的環境損害、完成社會發展模式的生態轉型;建立環境友好的生態社會。

戰略措施:①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走綠色城市化道路,建設綠色家園;②實施綠色家園工程,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綠色能源和綠色交通;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發揮生態服務功能,同享現代化成果;④完善自然災害減災機制,發揮城市服務功能,保障環境安全;⑤實施綠色消費工程,擴展綠色産品的市場空間。

3)提升居民的現代生態意識是關鍵所在。

現代生態意識,以現代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經濟科學和生態現代化理論為基礎,提倡高效低耗、高品低密、無毒無害、清潔安全、迴圈節約、公平雙贏、綠色生産、綠色消費、預防創新和健康環保,主張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監督、誰簽字誰負責和誰瀆職誰受罰,反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超量消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的完全脫鉤、社會進步與環境進步的良性耦合、人類與自然的互利共生。

 建立現代生態意識,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①建立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奠定生態意識的法律基礎。建立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基本內容包括:關鍵崗位環境責任書、關鍵崗位環境審計書、環境責任20年有效期等;②建立關鍵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制度,奠定生態意識的管理基礎。在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建立關鍵項目環境風險等級評價制度。評價週期可以考慮為5年到10年(特別關鍵項目每5年評估一次);③繼續控制人口規模,奠定生態意識的科學基礎。如果人口規模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那麼,生態意識不可能建立;④加大生態和環保教育投入,從小學開始普及生態知識;⑤建立環境資訊公開制度,促進環保活動和非政府環保組織的健康發展。

第四大發展策略:綜合現代化的産業發展策略

首先,要加強自主創新,提高外來企業的本地根植性。一要提升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二要積極出臺政策,鼓勵民營企業自主創新;三要加快從製造型生産企業向科技型創造産業升級轉變。

其二,要加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要加強現代服務外包;二要加強軟體資訊技術外包服務;三要加強區域的生産性服務業;四要加強寬頻服務內容的數字化

其三,要製造業的産業升級。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及國家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在製造業增值方面可採取以下兩種辦法:一是要加快引進主要包括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製造裝備,數字化、智慧化設計製造與管理;二要加強精密機械産業與高科技産業的緊密聯繫。

其四,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金融融資和民間金融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和外資企業的融資一向比較困難,然而為了實現擴大再生産,天津市西青區在嘗試個性化融資方面做出示範,並全面系統的總結了以下三種渠道:①具體的形成針對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高地; ②形成針對外資企業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高地;③積極推進民間金融發展。

第五大發展策略:綜合現代化的城鄉統籌策略

概括起來,綜合現代化的城鄉統籌策略共包括以下七個主要方面,需要在綜合現代化進程中重點關注和發展:

一、統籌城鄉規劃管理。①實現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全覆蓋,理順機構設置,實行城鄉規劃集中統一管理;②繼續完善城鄉規劃編制全覆蓋,打捆編制鎮總體規劃及所轄村的村莊規劃,實現鄉鎮域內規劃全覆蓋;③增強城鄉規劃管理效能,以實現規劃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和公開化為目標,以建立先進的城市規劃管理資訊系統為支撐。

二、加強城鄉社會管理。①加快數字化城管試點市建設,實行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消除管理盲點;②建立健全人口綜合管理調控機制,抓好流動人口管理資訊系統建設;

三、統籌城鄉公共服務。①健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一個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同時要注重公共服務設施的分級分區,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範圍的合理性;②加強城鎮發展,大力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文化、就業、救助等服務,提升社區服務功能。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服務機制,以政府購買服務和服務外包等形式,吸引和培育加盟服務企業。

四、統籌城鄉公共財力。①促進城鄉協調機制逐步完善,積極探索和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②統籌公共財力,實現公共財力向農村傾斜,保證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五、統籌城鄉保障體系。①立足富民優先,縮小貧富差距;②進一步完善制定農村醫療等管理規範和實施細則,有效加強農村醫療保險的住院管理工作;③促進充分就業,圍繞新一輪促進就業政策,對城鄉勞動者實行“四個統一”,同時全面開放城市職業介紹機構;④實施社會保障改革,純農民參加新農保,新農保由政府、集體和農民三方出資,和城保之間可以接續轉換。

六、統籌城鄉資本滲透。加快“三農”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繼續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資力度,深化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拓寬農村、農業的籌資渠道,保障農村、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要求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推動力。一要加強對農村教育投資,提高農民素質;二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拓寬農業籌款渠道;

七、統籌城鄉産業互補性發展。要實現城鄉資源的開放性流動,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鄉更廣闊的空間範圍內優化配置。一要積極推進城鄉工商業聯動發展,統籌城鄉産業發展;二要堅持以特色優勢農業為重點,以發展外向型農業為核心,用經營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三要通過工業化鏈條延伸加強城鄉經濟融合,形成城鄉産業統籌發展的互動網路;

第六大發展策略:綜合現代化的政府精細化管理策略

一、設置底限(産業準入門檻、增長邊界等),提高門檻。服務型政府在這場産業結構升級的革命中,首要的就是産業“準入門檻”的設定。各鎮的招商引資不能再繼續原先的“來者不拒”,而應根據各鎮的具體條件建立起了一套産業引進標準,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産業。根據準入標準的高低,將企業分為四大類:無門檻企業、門檻控制企業、限制引進企業和禁止引進企業。

同時要加強各城區的用地增長邊界的管制,避免再次出現蔓延式發展。加強組團和建設用地之間的區域綠地和廊道的緩衝作用。

二、確立標準(産業用地、城鎮建設標準等),提升檔次。建立産業用地標準和城鎮建設標準。通過制定投資項目評價體系,建設標準廠房,提高準入門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設置包括建築容量率、投資強度、土地單位面積産出率、建築系數和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所佔比例共5項指標,作為産業用地的評估標準。

三、加強規劃(用地調整、公共服務等),優化空間。加強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龍頭作用,統籌作用和先導作用。通過資源本底的調查,加強城市規劃的公共決策機制建立,提高城市規劃的前瞻性,通過用地調整和主導産業的引導和統籌,實現城市用地的效益最大化,避免規劃帶來的最大浪費。全面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準,形成以中心城區為骨幹,按區—鎮(街道)—居(村)委三級,分層次配置的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建立區域社會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網路,營造各類社區公共服務空間和服務環境。積極探索新型社區的建設、管理模式,合理引入市場機制創辦養老、托幼、文化、物業管理、環境衛生等各項便民服務業。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特別是舊村,舊工業區的城市更新,注意採取市場化主體和政府主體的雙重參與,減少市場推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四、制定規則(制度改革、公共財稅制度等),加強扶持。政府要在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制定規則來有效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政府必須扶持重點關注的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積極培育自己的龍頭企業,大力吸引擁有核心技術的外地企業和外資企業的進駐。

第七大發展策略:建立綜合現代化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必須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評價體系,以便實踐中有所遵循。

 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逐步深入,國際上也比較重視對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的研究。我們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既要吸收國際上有關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特色。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設計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可以作如下考慮:

一、指標體系的設置。在整體指標體系的設置上,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必須把經濟指標擺在整個指標體系的突出位置。

二、經濟指標的選擇。在經濟指標的設置上,既要重視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又要重視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增長談不上發展,但增長並不是發展的全部。

三、定性與定量的結合。在評價標準上,既要看數字,又不能唯數字。數字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重要形式,建立評價體系不能不看數字。在社會發展方面,義務教育普及率、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等;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人口出生率、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增減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等,這些數字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必須予以重視。

四、指標的彈性選擇。指標既要有確定性,在一個時期內相對固定,又要形成“動態管理”的修訂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作出調整。指標體系涵蓋的時限既要考慮本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更要考慮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與“十一五”規劃相銜接,重點可放在本世紀頭20年。

於今最後指出,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是一個統一併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可採取“上下結合”和“分類指導”的方式,分步驟進行研究和編制,在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