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警民同心 眾志成城 全力以赴抗震救災

中國網 | 時間: 2008-05-29  | 文章來源: 中國政府網

[網友 災區志願者]我了解到,這次公安機關在抗震救災中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兵力,可以説全力以赴了,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多部門、多警種之間如何協調作戰的呢?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公安機關各部門、各警種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孫永波]因為開始的時候我們有公安特警,有消防特勤人員,有邊防救護人員,當時是各自在任務下達的地方進行搶險救災。但是後來我們發現需要科學地進行組織,因為消防特勤力量帶有生命搜索儀,有測量工具,有液壓擴張器等很多專業的設備,他們特別適合於在瓦礫堆裏面找人、救人,發揮他們技術、設備、專業素質的特長。我們公安特勤同志的身體條件很好,力氣都很大,平常也專門進行了救援的訓練,也帶了一些救援設備,這使他們維護社會治安,搜索重點目標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充分發揮特勤的力量。邊防救護人員本身有一部分人員是搞搶險救災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參加野戰的,還有一部分是搞具體的做手術、搶救、醫護、快速處理等工作的。

[孫永波]後來我們就把他們進行了合理的組織,一線、二線、三線互相支援、互相策應形成一條龍,形成科學救助。我們到前線去的各警種配合得很好。我們的交警就是疏通道路,只要道路條件能夠到達的地方必須保證道路暢通,要保證我們的救援物資,救援裝備能夠順暢地到達災區,建立一個綠色通道。我們指揮部的交通組,交管局的局長、副局長都分別帶隊到災區以及災區周邊進行交通疏導,甚至派出大量的警力上路,大量的警車為我們的救援物資,救援裝備,大型救援車輛進行疏導、帶路,保證國道線、省道線暢通。

[網友 應急突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從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在公安部的統一調度指揮下,迅速趕往災區參加搶險救災,哪有災情哪就有人民警察和人民子弟兵,請您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孫永波]從外省調過去的公安特警現在達到了3460人,消防特勤救援人員是13808人,邊防醫護人員是552人,一共是17439人,這是從外地調入的消防救援力量以及我們的特警和邊防醫護人員。當地公安機關的民警都是全部參加搶險救災了。

[主持人]那當地的民警大概有多少人呢?

[孫永波]我們初步統計一下,不光四川,包括甘肅、陜西、雲南、重慶等幾個地方參與救災搶險的,我們算了一下大約有5.2萬人是在一線搶險救災和維護一線的社會治安以及交通秩序的。

[主持人]那我們現在一萬多名人民警察、消防特勤、邊防醫護人員,那我們一共搶救埋壓以及被困人員多少呢?包括安全轉移群眾的數量有多少呢?

[孫永波]我這邊有幾個數字,這是從前線給我的一個初步的數字,大概解救被困人員人數累計是60745人,救活的人數,就是從廢墟中挖出來活著的生還者達到1716人,當然,這個數字現在統計出來的也不一定非常確切,我們還在進一步的核實當中。

[網友 江河哭泣]聽説這次救災過程中有公安特警、消防特勤和邊防醫療救護隊,他們在到達四川地震災區後和當地公安機關、公安民警立即展開了抗震救援工作。他們的分工是如何的呢?工作情況怎樣?

[主持人]我們在採訪過程中也連線了很多現場記者,他們也跟我們反饋説在災區的災民,包括目睹救災情況的這些人,都對我們的公安消防部隊予以了很高的評價,都説他們非常專業,技術過硬,裝備現代化而且很有經驗,您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吧。

[孫永波]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大城市裏面都有消防特勤支隊、特勤大隊、特勤總隊,這支消防隊不但能救火,也承擔各種情況下的救援任務,所以他們有良好的裝備,前面我也講過有生命搜索儀,有搜救犬,有各種擴張液壓器等非常專業的設備。

[主持人]也就是説有生命體徵的話他們就會發現?

[孫永波]對,因為有些情況下有水泥鋼筋,隨時有二次坍塌的可能,所以這種情況他們就只能打洞進去或者迂迴打洞進去才能救這個人。所以他們是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隊伍,他們救援的效能也確實比較高,這一次他們始終戰鬥在最危險的地方,他們也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艱難險重的任務,可以在災區看到,這一片橘紅色在災區受困群眾的眼裏就是救星,就是親人。這個顏色全國網友可能從電視上都看到了,穿橘紅顏色的就是我們消防民警,重慶消防、杭州消防等等,他們的頭盔上都有明顯的標誌。他們也創造了很多生命的奇跡,這次有好幾個被解救者像一百五十幾個小時、一百六十幾個小時的都是我們消防人員給他們救出來的。所以在救援過程中我們的消防人員以生命支撐生命,以感動傳遞感動,以堅強支撐堅強,以希望支撐希望。正因為受困者和解救者對生命的共同的強烈意識,一同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