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從家庭主婦到官員 談中國食品在日本

中國網 | 時間: 2007-08-22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一)家庭主婦怎麼説

32歲家庭主婦大日説,看到關於中國産品的各種報道,因為我有小孩,所以儘量購買國産品,即使稍貴一些。但我發現,最近表明中國産的食品很多,為了節約,還是買了一些便宜的中國食品。不光食品,衣服、玩具等,我家有很多中國産品。我不認為中國生産的商品都不好,但還是感到有些不安。

55歲家庭主婦佐藤説,過去我曾擔心:有中國産標識的商品就賣不動,如果把中國産的商品貼上日本産的標識就好賣了。沒想到這個擔心竟然成為現實。把中國産品當作日本産品銷售,的確很難識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食品自給率太低,不得不依賴進口産品。日本食品自給率只有40%,而德國達到90%以上。

(二)政府官員怎麼説

在日本,負責所有海外進口食品通關檢查的機構由厚生勞動省管轄。關於日本進口中國産食品的總體狀況,記者採訪了日本厚生勞動省進口食品安全對策室室長道野英司。記者:日本進口中國食品總量有多少?按國別看,是怎樣的地位?道野:基本情況在厚生勞動省的網頁上公開發佈。2006年日本的進口中國食品,按重量計算是493萬5605噸,按海關申報件數計算是57萬8524件。按國別看,重量排名中國是第二位。海關申報件數排名中國是第一位。

記者:日本進口的中國食品有什麼特點?

道野:特點是數量多,件數也多。與美國的情況相比較,重量排名美國第一,2006年1310萬8050噸。件數排名美國第二,同年19萬6856件。按重量算,美國是中國的約2?5倍。按件數算,美國是中國的約三分之一。日本進口中國食品前五位的商品是:第一位是百合科蔬菜(元蔥、蔥、蒜等);第二位是蔬菜和冷凍蔬菜(芋頭、毛豆、菠菜等);第三位是玉米;第四位是水煮蔬菜(竹筍,蘆筍、番茄等);第五位是鹽腌蔬菜(黃瓜、蘿蔔、生薑等)。日本進口美國食品主要是玉米、大豆、小麥和豬肉等。

記者:從進口檢查結果看,中國食品像一些媒體報道那樣可怕嗎?

道野:按厚生勞動省網頁公佈的數據,2006年日本收到海外國家和地區進口食品申報約185萬件,檢查出殘留農藥或有害物質等違反日本食品衛生法的有1580件,其中有中國530件,按國別居第一位,其後依次是美國239件,越南147件,泰國120件,厄瓜多69件。雖然檢查結果顯示中國不合格件數最多,但相對於檢查件數而言不合格率並不是最高。結果顯示,不合格率厄瓜多3?9%排第一,其次是越南、美國、泰國、中國。從重量計算的不合格率,中國為0?07%,美國為1?13%,中國也不是最高。因此,一些媒體單純報道中國食品問題多是不正確的。

(三)專家學者怎麼説

中村靖彥:東京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原NHK電視臺農業問題資深記者,原食品安全委員會委員。

記者:食品安全委員會是什麼機構?哪些人組成?怎樣工作?有什麼職權?

中村:食品安全委員會是內閣府下屬機構,成立於2003年,是政府關於食品安全的政策諮詢機構。委員會7名委員主要由學者組成,我是唯一媒體界出身的。每週舉行一次全體會議,討論和審議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批准農業使用的藥物、食品添加劑等,必須經過委員會審議通過。

記者:近年日本關於食品安全的熱點話題有過哪些?與最近關於中國食品話題怎樣比較?

中村:過去有過美國瘋牛病、中國菠菜等熱點話題,但都沒有達到最近的程度。

記者:您對中國食品出口企業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中村:一是強化品質和信賴意識,切不可追求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而放鬆品質管理。到橫濱的進口食品檢查機構現場一目了然,對信得過進口食品免檢,對於有不合格先例的食品必檢。二是做強品牌産品,擴大生産規模。企業規模小,不易實現標準化生産,産品品質和數量都難以提高。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