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局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誕生的,當時的名稱為國際新聞局。它與新華社同屬新聞總署,並在一起辦公,人員不到百人,但外文力量極強,播發英語新聞(文播與口播),出版英語《人民中國》半月刊,翻譯出版各種書籍,管理來華外國記者等。儘管當時物質條件差,但同志們士氣高昂,大家感到解放了,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初創的國際新聞局,出現過眾多的高級翻譯,為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

楊承芳是老革命,19世紀30年代在上海地下黨中央工作。國際新聞局時期任編撰處處長,領導翻譯出版了毛主席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劉少奇的《論共産黨員的修養》等著作。1958年,《北京週報》英文版創刊,他作為該刊的總編輯,撰寫了許多英文社論,其文字之精彩為外文專家所稱道,當他們聽説楊從未出國學習過時,更是驚嘆不已。我曾問過楊本人,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説自己用的是“一種刻苦的辦法”,即將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和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社論譯成中文,隔一段時間後,再從中文譯回英文,之後找出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差距,研究如何掌握用英語習語(idiomatic English)來表達,如此反覆練習,積少成多。我理解,這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對我這個當時的年輕人來説,是上了一次畢生難忘的大課。

方鉅成是斐濟華僑,曾在香港上中學,後入北平清華大學,畢業時恰逢抗戰,即赴昆明。之後前往印度為塔斯社工作,後又去英國BBC廣播電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回國加入國際新聞局,為《人民中國》撰稿。他的英文水準為同志們所公認。我曾同他一起借調到外交部,翻譯副部長伍修權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參加者分頭各譯幾段,他翻譯得又快又好,得到大家的讚賞。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參加毛選的翻譯和定稿,水準也是公認的。這期間我們在《北京週報》共事,曾分頭撰寫《每週大事述評》及《國際時事述評》。他出差時,我代他撰寫,我出差時他代我撰寫。他的與人為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雖已退休,但憑著對周總理的敬仰和熱愛,在極短的時間內,他與夫人薑桂儂撰寫出英文版《周恩來傳》,得到國內外讀者的好評。國內讀者紛紛要求出中文版後,1989年他們又在英文版基礎上加以整理,出版中文版《周恩來傳略》,廣受歡迎。

唐笙(女)1942年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1944年入英國康橋大學進修,後曾在聯合國從事口譯工作,1951年回國,進入國際新聞局。1952年我國舉辦亞太和平會議。這是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主辦國際會議,會場設在中南海懷仁堂。她指導我們一些年輕人進行英語口譯工作,並在籌備時認真傳授經驗。那時人們從未見過口譯設備,是她向工程師介紹口譯箱的原理,然後建成必要的設備。會議期間,凡是難做的口譯工作,均由她承擔。

1956年,她又一次帶領我們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英語口譯工作。她的口譯水準和負責精神再次受到會議代表和領導人的讚賞,陳毅等同志還專門到我們工作處慰問。她曾是《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的副總編。20世紀70年代我國重返聯合國,她回到該組織負責領導我國的英語口譯班子。回國後被聘為國務院參事。2012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事業終身貢獻獎。她無愧為我國英語會議同聲傳譯的創始人。

沈江是又一個自學成才的例子。他大學畢業後自學俄語。1951年,《人民中國》俄文版創刊,沈江和一些年輕人參加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勤奮好學,因此進步很快,幾年內就有了突出表現,深為蘇聯專家Perevotyro(中文名泰勒,蘇聯科學院院士)所稱道。俄文版停刊後,他一直在外文出版社的翻譯部門工作,成了一位專家。

康大川原任國際新聞局人事科科長。1953年《人民中國》日文版創刊,他擔任該版主編,人們才了解他的背景。原來他原籍台灣,曾留學日本,抗戰時加入地下黨,在重慶日本戰俘營工作。他是一位日本通,不僅日文好,而且了解日本,善於和日本專家合作,因為作風麻利,被人們戲稱為“康霸”。當時在日文版工作的年輕人中有劉德有,他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長期擔任新華社駐日記者,後任外文局副局長、文化部副部長,也是一位日本通和日文翻譯家。

馬節是位德文翻譯。抗戰時赴德留學,因歐戰而長期滯留德國,並與一德國女子結婚。回國後曾在廣州某大學執教,國際新聞局成立後加入,參加過許多局內外的翻譯活動。我有一段時間與他同在東城居住,同乘一路公共汽車上班,因而對他有些了解,馬節為人熱情誠摯,對德國十分了解。我長期從事國際報道,曾聽他介紹對德國人和德語的看法,頗受啟發。馬節的德文譯文十分地道,頗有特色。他于“文化大革命”後退休,攜妻女赴德國定居。多年來,他一直關心祖國的改革開放,經常給我們寫長信(有時長達十數頁)介紹自己的心得,其愛國之心,讓人感動。

國際新聞局人才輩出,此文不可能全面加以介紹。像劉尊棋(副局長,後任《中國日報》首位總編輯)、蕭乾(《人民中國》副總編)、愛潑斯坦(改稿人,改革開放後任《中國建設》總編輯、陳依范(改稿人,《人民中國》副總編)等人都是國際名家,他們既是翻譯家,又是名記者和作家,當時曾負責翻譯定稿或改稿工作,為我國翻譯和對外傳播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

國際新聞局的任務是對外傳播,譯者不僅要忠實于原文,而且要用流暢的外語加以表達,加之內容涉獵廣泛,時間緊任務重,早期的翻譯們艱苦奮鬥,進取創新,成績斐然,值得後人尊重與學習。

(文章摘自《“我與外文局”徵文選》 作者係局機關離休幹部、原外文局局長  林戊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