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宋慶齡在北京東城方巾巷的寓所,親切會見剛從美國歸來的老朋友陳翰笙。沒想到國務繁忙的周總理也趕來相聚。好友久別重逢,深情敘舊,共進美式晚餐,但主要話題是儘快創辦一本新刊物。

此前的1950年12月,周總理曾向宋慶齡明確表示,為了使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新中國的真實情況,倡議由她出面創辦一本對外英文刊物。宋慶齡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但她急需找個得力的助手,以便啟動辦刊工作。

春天的序曲

當晚的會見就是委託陳翰笙來儘快籌辦這份獨特的英文刊物。這可以説是一個對外傳媒故事的春天序曲。

此前,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誠邀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從上海北上,于1949年8月28日到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政協會議和隆重的天安門開國大典。隨即宋慶齡留京,除參與繁忙的國務活動外,更著手重建社會福利救濟事業,其中她尤為關注開展國際宣傳,為此與周總理多次書信及交談商討此事。 

為創辦新的對外刊物,兩位偉人都想約請國際問題專家陳翰笙。陳翰笙是一位集老革命家、資深學者于一身的傳奇人物。他1915年秋赴美歐留學,1924年4月應蔡元培邀請回國,成為北大最年輕的教授,1925年在李大釗的指引下參加革命活動及第三國際工作。他也是周恩來、宋慶齡在20世紀20年代大革命時期相識的好友,而且又有豐富的國際傳播經驗,顯然是最適合擔任創辦新刊重任的人選。 

陳翰笙非常理解這兩位偉人的遠見卓識。他從美國回來,深感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輿論封鎖及惡意污衊産生的負面影響之大。新生的共和國確實急需加強對外宣傳,因此當晚他表示堅決支援和願意為此效力。陳翰笙説:“金仲華一直是辦報的,他辦雜誌比我強。我要去上海找他商量。”金仲華也是宋慶齡的知交好友,是位著名老報人,時任上海市副市長。 

此次會見後,陳翰笙立刻動身去上海找金仲華開始籌辦新刊。不久又邀請剛從美國回來的女記者李伯悌及國際記者愛潑斯坦夫婦,共同加入緊張的籌辦工作。刊物草創時還沒找到辦公室,陳翰笙帶著助手李伯悌,在中山公園一處偏僻的長椅上草擬了創刊號文稿,再派人送到上海印刷。經過幾個月的艱辛努力,終於使新刊——英文版《中國建設》在1951年11月付印,于1952年1月正式創刊發行,開始在這個春天向世界傳播來自新中國的資訊。

和平友誼之聲

這本新中國的對外刊物從創刊到發展,可以説都是在兩位偉人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成長的。這裡有必要回溯創刊前的一段重要史實。在新中國誕生之初,周總理高瞻遠矚,認為從當時國內外形勢的需要出發,為了突破西方的輿論封鎖,新中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外宣傳。儘管當時國家已創辦有《人民中國》等對外宣傳刊物,但是周總理還是建議由宋慶齡出面再創辦一本刊物,由人民團體——中國福利會出版。宋慶齡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是傑出的女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威望及影響力,而且有多年豐富的國際宣傳經驗,她是最適合承擔此重任的領導人。早在1950年4月下旬,宋慶齡到北京開會,周總理與她商量中國福利會今後的工作時,就談到加強國際宣傳的內容。這一年5~6月,宋慶齡曾四次寫信給周總理,提及“我們將擴展國際宣傳工作”“用英文創辦一個像樣的月刊”。

宋慶齡最初的設想是結合救濟福利工作開展國際宣傳,1950年4月25日,宋慶齡在中國人民救濟代表會議開幕式上做中國福利會工作報告時説:“讓我們把中國的真實情況傳達給全世界”“揭露一切帝國主義的陰謀,建立同各國人民的真正友誼”。4月底,宋慶齡當選為中國救濟總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她又是中國福利會主席)。6月17日她致函周總理,其中再次提到國際宣傳工作。從這些頻繁的信件來往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1950年12月周總理建議由宋慶齡出面創辦一本對外刊物,不是突然的動議,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換意見和醞釀之後兩位偉人的共識。其中稍有發展的是,最初宋慶齡考慮從救濟福利角度開展國際宣傳,而現在周總理從對外介紹新中國的更高的角度出發,將此重任託付于宋慶齡。

1951年1月28日,宋慶齡與周恩來商議創辦對外宣傳刊物事宜。商議後決定:“第一,同意中國福利會對外宣傳刊物經費的預算計劃……第二,關於中國福利會宣傳機構人事問題,擬請陳翰笙負責協助,並配備若干得力幹部成立辦事機構進行工作……第五,對外宣傳刊物希望能在1952年三四月出版。”因此才有了那晚在方巾巷三人相聚,商定啟動辦刊的事。 

創刊的步伐在加快。1951年6月,宋慶齡選定了新刊物的名稱——《中國建設》(China Reconstructs,英文名稱含有中國重建之意)。8月30日她在上海中國福利會主持召開《中國建設》籌備工作會議,確定了辦刊方針和宗旨。會議紀要指出:“這本雙月刊的讀者對像是資本主義和殖民地國家的進步人士、自由主義者及同情或可能同情中國的人。它特別針對那些真誠要求世界和平,但政治上並不先進的自由職業者和科學藝術工作者。”刊物“重點報道中國社會、經濟、文教、救濟和福利方面的發展,以使國外最廣泛的階層了解中國建設的進展,以及人民為此所付出的努力。”籌備會決定雜誌設立由知名人士組成的編委會,金仲華為主任,陳翰笙為副主任,委員有錢端升、李德全、劉鴻生、吳貽芳、吳耀宗。 

1952年1月,新中國第一份由人民團體創辦的英文刊物誕生了。《中國建設》創刊號的彩色封面為土地改革中翻身農民在自己的田野上的喜悅形象,封底是重建中的鞍鋼鋼鐵基地。發刊詞向讀者宣告:正如《中國建設》的刊名所表明的,它將集中報道我國的重建和新的建設,以及我國人民生活的變化。 

當宋慶齡于1951年12月17日提前收到創刊號時,她非常高興。她對一位友人説:“聽説總理對第一期很滿意。大家都説《中國建設》將是最受歡迎的雜誌,大大超過《人民中國》。” 

宋慶齡立即給金仲華去信,表示祝賀並提出改進意見。她在信中説:“但願我們所做的及今後要做的努力,將使我們的雜誌成為向世界介紹中國和增進和平的強有力的雜誌。”

她在信中兩處轉達周總理的意見:一處是“因為周總理指出過我們雜誌的重要性,以及國外讀者的接受度高,我感到我們應盡力使它給人以好印象”;另一處是“我與周總理交談時,他的意見是我們雜誌的印刷數量不夠。我也有同感”。

《中國建設》英文版創刊號出版時,就設法向世界各國發行,其中少量通過友好人士突破封鎖進入美國,這可是在美國本土上首次通過刊物傳播來自新中國的聲音!一位美國洛杉磯的讀者拿到這本新刊時頗為驚喜,他來信説:“我認為《中國建設》是代表和平、友好、親善的一位使者,勝於我所讀過的其他任何外國刊物。”

創刊後,雜誌社時常向宋慶齡彙報工作及寫信問候。她也常來信予以指導。她收到新的雜誌後,總是仔細閱讀並及時評述,提出改進的意見。從雜誌的報道內容到版面設計,從聯繫外國讀者到雜誌推廣發行,以至雜誌社中外員工的生活,她都予以關懷和指導。她在百忙中還不忘為雜誌親自撰寫重要稿件,歷年多達30多篇。

堅持正確的辦刊宗旨與方針是對外雜誌的靈魂。在這點上周總理與宋慶齡都予以極大的關注並有過多次指示。除了宋慶齡在1951年主持制定的創刊方針宗旨外,周總理在雜誌創刊5週年和10週年的題詞中也進一步指示過。1957年1月的題詞是:“繼續做好同各國人民增進了解和友誼的工作。”1961年11月的題詞是:“把中國人民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願望傳播得更廣更遠,並加強我們同他們之間的團結。” 

1957年夏天,中國發生了激烈的政治運動,此時對外雜誌該如何辦?為此《中國建設》雜誌社領導向周總理彙報工作並請示。周總理於是年秋,在接見雜誌社負責人魯平、李伯悌時,對雜誌的編輯方針作了如下指示:“以社會主義建設為範圍,以生活為內容,積極地、正確地報道新中國的偉大成就,反映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的新風格、新氣象、積極性和創造性。”

儘管周總理和宋慶齡對雜誌的方針已有明確指示,經過多年實踐,已逐漸形成了雜誌善用事實説話的綜合性、通俗性風格,但是在當時社會上“左”的思潮影響下,編輯部內部也有人片面主張增加雜誌的政治內容。對此宋慶齡表示十分關注,並於1958年9月給雜誌社領導來信時強調“必須表現我們自己的風格,以免與《北京週報》雷同”。有關人員亦將此事向周總理彙報,周總理于1958年11月1日委託辦公室同志函告《中國建設》雜誌社主要負責人:“《中國建設》的一些問題,已向總理做了彙報。總理對於宋所指示的要保持雜誌原有風格一點特別注意。總理的意思是,《中國建設》報道中國目前各方面經濟文化建設的情況就已經具有了政治的內容,如政治化過多,改變原有風格就會與《人民中國》等沒有多大區別,反而不好。”總理在此非常明確地支援宋慶齡的正確意見。

這年底,宋慶齡非常高興地向雜誌社領導傳達毛主席在武漢看到《中國建設》時對柯慶施説的話:《中國建設》雜誌用事實説話,對外宣傳就是應該這樣。

溫馨的全家福

這是1962年元旦後不久的一天,外面還是陣陣寒風,但外文局大樓四層的《中國建設》雜誌社喜氣洋洋,溫暖如春,中外朋友正在喜迎雜誌創刊十週年。 

四樓走廊的北墻上貼滿雜誌創刊十年來各期的封面、重要報道文章及部分外國讀者來信。來賓中的學者、美術家正在觀賞和評議優秀的封面。 

“首長來了!”喜訊傳開,編輯部的中外工作人員迎來了最尊敬的貴賓。這時只見社長金仲華、總編唐明照陪同周恩來、宋慶齡、陳毅和鄧穎超等首長從樓梯走上來。走廊上響起人們熱烈歡迎的掌聲。

創刊十週年展覽的規模不大,但展出的雜誌封面和重要文章內容十分豐富。宋慶齡和周總理看到各國朋友與讀者的許多來信,十分高興。宋慶齡指著1960年的一期封面説:“我很喜歡這期的封面,這女孩多可愛,她抱著大和平鴿!”宋慶齡和總理在接待室向編輯部的中外員工表示祝賀。

“今天是我們大喜的日子,我們合個影吧!”社長的建議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 

“好,好!叫大家都進來吧!”宋慶齡對金仲華説。因接待室太小,原來只有一部分人進來。現在首長一發話,大夥可高興了,都紛紛擠進來了。有人想搬幾張椅子放在中間請首長就座。

“不用坐,大家一起照!”周總理擺擺手説。總理讓鄧大姐請宋慶齡站到中間,中外工作人員前面蹲一排,後面站一排。他自己拉了愛潑斯坦也蹲到前面左邊。 

雜誌社中外工作人員今天歡聚一堂,與首長一起拍下溫馨的“全家福”合影。這裡沒有官方的規格,不分上下,親密無間,照片真切地記錄了這難忘的歷史時刻。 

更珍貴的是宋慶齡為紀念創刊十週年發表專文《真實報道的傳統》。她回顧和闡述了辦刊的宗旨和原則:“在1952年,中國福利會開始出版英文版的《中國建設》來繼承併發揚它的前身——保衛中國同盟所建立的、向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的真實情況的優良傳統。”“回顧10年,我們保持了真實報道的傳統,展望未來,我們將同過去一樣,忠誠地為真理效勞。”

寒夜寄語

“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建設》雜誌也遭受嚴重挫折。由於周總理的關照,雜誌堅持出版,依然與宋慶齡保持著聯繫。正如宋慶齡所言:“《中國建設》是我目前唯一還保持聯繫的單位。”

在這艱難的時刻,周總理于1967年2月26日深夜,單獨接見了《中國建設》雜誌社的群眾代表,對雜誌的對外宣傳做了重要指示。 

周總理説:“我們的讀物是供給國外的,要爭取廣大中間讀者。”他認為“要考慮到國外讀者處於與我們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事情要有階級分析,不能蠻幹,要區別對待”。他説:“主席一再強調要有的放矢,要看對象。他們還是民主革命時期,雜誌不區別性質是出不去的。各種刊物都要區別對待,要有分工,如果不這樣,內容就都一樣了。”周總理的寒夜寄語第二天就被傳達給全社的中外員工。總理的指示為大家在困惑時指明瞭航向。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宋慶齡很少寫文章,但在1971年中美關係出現新變化時,又適逢《中國建設》創刊20週年,她在陳翰笙的協助下,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刊于雜誌1972年1月號。這是宋慶齡沉默五年之後發表的政論文。文章的基點指出,“中國人民現在與世界各國為和平繁榮而英勇奮鬥的人民,並肩戰鬥,相互支援,一個新的時代,人民的時代,正在開始”。

1976年1月周總理不幸逝世,這使宋慶齡痛失一位親密的戰友、摯友。在悲痛之中,她寫下紀念文章《懷念周總理》,文中特別寫道:“這裡我要提一下周恩來給予《中國建設》的親切關懷,《中國建設》是一本為了加強國外讀者對新中國的了解而辦的刊物。”

乘風破浪

“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宋慶齡對這本對外刊物能更有作為寄予厚望。在1978年慶祝中國福利會成立四十週年之際,她于6月20日特意將地球儀轉贈《中國建設》雜誌社,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好禮物,“以提醒他們對世界各國報道時的重要性,報道我們現在正向四個現代化進行一次新的長征,而全世界正在注視我們的歷史性的目標”。

宋慶齡支援雜誌社隨形勢發展增設新的文版,併為之題詞祝賀。1980年1月她為葡萄牙文版創刊題詞;1980年10月她為中文版創刊題詞:“我希望《中國建設》中文版將為大陸同胞和海外僑胞、台灣同胞及港澳同胞之間添加一條聯繫的紐帶,溝通消息,增進了解,交流感情。讓我們更緊密地攜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統一大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此時她已年邁體弱,但仍然關注國內外形勢,不時筆耕,向外國讀者評述我國的新發展、新變化。1979年9月她撰寫《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戰勝的》一文,以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週年。她深情地説:“今天我已經是八十多歲的人了。當我看到國際國內形勢大好,我們新中國的航船在戰勝險遭傾覆的命運之後,又乘風破浪,昂首前進的時候,感到由衷的高興和無比的幸福。我又看到了祖國的新的光明。”1979年10月,宋慶齡為本刊撰寫致讀者。她飽含深情地説:《中國建設》創刊以來已有二十七年了,它的讀者一直是我們的好朋友。我相信將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我們希望繼續完成並更好地完成已故周恩來總理交給我們的任務:“把中國人民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願望傳播得更廣更遠,並且加強我們同他們之間的團結。” 

1981年宋慶齡生命的最後歲月,她依然關心自己的刊物和讀者。最後一封信寫于1981年3月12日,寄予深情厚望:“二十幾年來,你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辛勤工作,把《中國建設》辦成對外宣傳的雜誌。在它創刊三十週年到來時,應當慶祝併為此做好籌備。在此,預祝你們的願望圓滿地實現。《中國建設》中文版,比較吸引人。希望此版的訂戶日增,成為海外同胞、港澳同胞歡喜閱讀的刊物,並成為我們宣傳的一份力量。《中國建設》其他語文版發行量的增加和你們所做的努力有關。祝你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最後聽到宋慶齡對和平友誼的呼聲是在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宋慶齡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她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授贈儀式,並用流暢的英文發表了20分鐘的致辭講話——《發展中加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最後她重申孫中山遺囑中所言,“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中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上,“為達此目的,我們同樣需要和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1981年5月29日,國家名譽主席、《中國建設》創辦人宋慶齡與世長辭,舉國哀悼。雜誌社中外員工首先在本社舉行追悼會,並趕編紀念特刊緬懷偉人。1982年2月20日在宋慶齡故居,由老外交家黃華主持舉行特別的創刊30週年紀念集會,以示堅決傳承宋慶齡辦刊的真實報道傳統,繼續更好地效力於世界和平與友誼! 

隨著新中國的前進步伐,宋慶齡創辦的《中國建設》這一刊物風雨兼程,已邁過67個春秋,成長為多語種、富特色的對外傳媒,將新時代共和國的資訊與人民之聲,向世界傳播得更廣、更遠。

  (文章摘自《“我與外文局”徵文選》 作者係今日中國雜誌社退休幹部、原副總編 陳日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