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 圖片報道 | 綠化成就 | 植樹動態 | 綠色時評 | 造林模範 | 政策規章 | 網上直播 |
冶金行業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30年回眸來源: 中國綠色時報 時間: 2011-12-16
中國綠色時報12月2日報道(記者 吳兆喆) 幸福,就在於創造新的生活。 從冶金工業部、國家冶金工業局到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變的是名稱,不變的是綠化美化家園的激情、創造幸福生活的信心。 你可以盡情地漫步于綠蔭環抱的工廠,可以讚嘆層林盡染的礦山,甚至可以勾勒丹桂飄香的十里鋼城…… 綠化攻堅,創建生態型冶金企業 1981年12月13日,冶金人永遠銘記這個日子。 當天,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冶金行業迎來了新朝陽。 為儘快改變傻、大、黑、粗的行業形象,改善職工的生産生活環境,冶金工業部迅速成立綠化委員會,開始了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綠化戰略。 一時間,從十里鋼城到百里礦山,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義務植樹高潮。短短5年,武鋼、寶鋼、鞍鋼、馬鋼等一大批特大型企業實現了黃土不露天;又5年,冶金行業全部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伴隨著園林綠化與技改工程同時設計、施工、竣工的綠化模式的實施,冶金行業與義務植樹攜手步入了新世紀。 “以綠為主,建設生態園林工廠”成為21世紀冶金行業的生態理念後,全行業再一次掀起了大規模的義務植樹浪潮。 武鋼實施了大步伐、大手筆、大氣魄綠化戰略,大規模拆房建綠;唐鋼借助節能減排和技術改造的契機,栽植喬木,新增綠地,成為鋼鐵行業“最清潔工廠”;寶鋼、鞍鋼、包鋼、馬鋼、太鋼、攀鋼等一大批企業提出要“打造綠色鋼城,創建生態型鋼鐵企業”。他們以常綠樹種作背景,長生樹種與速生樹種結合,兼顧近、遠期生態效果,疏密適當、高低錯落、色彩均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綠視率,將自然生態盡情顯現。 目前,全行業大部分單位的廠區綠化覆蓋率超過40%,綠地率超過35%。無論在工廠,還是在礦山,到處綠樹成林,花草遍地,一片片防護林,一條條景觀大道,一個個綠化景點,一處處公園綠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礦山復墾,保護國土生態安全 在沒有土壤的岩石堆上植樹,在寸草不生的尾礦庫裏造林,這是一個世界難題。 然而,冶金人就是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並且要做成。他們注重人才引進和培養,多渠道籌集綠化科研經費,針對性開展綠化科研項目,有效組織綠化科研活動,真正發揮科學技術在生態園林工廠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多次小面積試驗篩選,選擇出了適地適樹的種植方式,並大面積復墾造林。 武鋼大冶鐵礦堅持用“心態改變生態、心境改造環境”的理念指導全礦綠化、復墾工作,走修復、改造、治理、再造環境之路,不斷推進環境友好型礦山、森林化礦山建設,建成了亞洲最大硬岩復墾生態林和全國首座國家級礦山公園。 還有鞍鋼礦業公司、攀鋼礦業公司、邯邢礦山管理局等冶金礦山企業,以科技為先導,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研究開發適合本礦山立地條件的植物品種,探索加強礦山復墾綠化技術研究,不僅改善了礦區生態面貌,而且有效地保護了國土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30年間,冶金礦山復墾造林面積累計達到1.65萬畝,全國冶金礦山企業綠化覆蓋率超過35%,綠地率超過30%。 屢創佳績,推動生態文明進程 生態也是生産力。 為全面落實綠化任務,消除碳足跡,冶金全行業將節能減排與廠區綠化相結合,將工程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堅持實行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將綠化任務、目標和責任落實到人。 30年來,冶金行業通過規劃建綠、改造擴綠、拆舊增綠、拆墻透綠等手段和形式,有力地推動了生態建設進程。 據統計,首鋼累計投資8億元,參加義務植樹300萬人次,累計植樹1200萬株,為構築首都生態屏障作出了突出貢獻;包鋼累計投資3億元,參加義務植樹150萬人次,植樹203萬株,建成義務植樹基地6個、生態林帶17個,讓風沙肆虐的土地充滿綠意,成為塞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攀鋼累計投資3.6億元,參加義務植樹25萬人次,種植喬木262萬餘株、灌木153萬株、藤本22.89萬株、綠籬54.61萬米,為西部綠化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 30年來,冶金行業累計投入綠化專項資金200億元,參加義務植樹2103萬人次,植樹8580萬株,綠化面積已達6705萬畝,義務植樹盡責率超過98%。 這是冶金綠化快速發展、再創佳績的30年,是冶金綠化功能逐步擴展、作用不斷彰顯的30年,也是冶金綠化品質全面提升、成效更為明顯的30年。 “在未來,我們將依託‘全國冶金企業綠化協作組’和‘全國重點冶金礦山綠化促進會’,加大對冶金綠化工作的管理力度,將推進綠化工作、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倡導低碳經濟作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綠委會辦公室主任王光起説。 |
|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