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 | 圖片報道 | 綠化成就 | 植樹動態 | 綠色時評 | 造林模範 | 政策規章 | 網上直播 |
綠滿三秦映和諧——陜西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30週年綜述來源: 中國綠色時報 時間: 2011-12-15
中國綠色時報11月4日報道(記者:李燕) 森林覆蓋率平均以每年增長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三秦大地唱響綠色和諧曲。 陜西省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走過的30年,綠色成果卓著。在陜西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義務植樹的形式不斷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成效不斷提高。30年來,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2.85億人次,累計義務植樹17.25億株。 在心中植下綠色種子 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這是生活水準逐步提高的全民要求,也是義務植樹運動的最高目標。陜西省始終把深入思想發動作為搞好全民義務植樹和國土綠化的首要工作環節,充分利用廣播、報紙、網路等媒體宣傳植樹造林的意義,使社會各界認識到造林綠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和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多層次、多形式地發動公民直接參與,提高了全社會的植綠愛綠護綠意識,涌現出石光銀、牛玉琴式的綠化模範人物,切實把全社會關注氣候變化的熱情,變成多種樹、種好樹的實際行動。 每到植樹時節,全省各級黨政領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以樹木認養、捐資助綠等形式,廣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廠礦、機關、部隊、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也已形成慣例,自覺履行植樹義務,積極投身建設綠色家園的行動中。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也是國際森林年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30週年,陜西省各地以豐富多彩的主題紀念活動進一步把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引向深入。團省委、省綠委、省林業廳共同組織1000余名團員青年在合陽洽川風景區開展了“保護母親河.共迎世園會”低碳生態補償林建設活動;銅川市市直機關85個部門2600名機關幹部在西銅高速公路開展了“公僕林”植樹活動,栽植油柏、側柏1萬餘株;團省委、省綠委、省林業廳和延安市有關部門在延安市寶塔區共同組織400余名青少年開展了以“青年心向黨,綠色長征路”為主題的建設紀念林活動;省婦聯組織1000余人參與建設“換樹1+1我為世園添新綠——家庭低碳行動”紀念林活動;省水利廳、省交通廳、西安鐵路局結合重點區域綠化,開展了建設綠色庫區、綠色交通等主題義務植樹活動。 30年的實踐表明,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人們心中植下了綠色的種子。各級綠化部門不僅把組織群眾參加義務植樹與倡導社會文明新風、移風易俗活動結合起來,更激發了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正如鄧小平所言:“我們來植樹,主要是提倡一種良好的風氣,提倡一種精神,樹立一種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意識。” 綠色使命任重道遠 新世紀,關注三農,建設新農村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對國土綠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更加光榮的歷史使命。 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省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推動國土綠化事業健康發展。到“十一五”末,全省森林面積達12798.6萬畝,森林覆蓋率41.42%。生態狀況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整體好轉、局部良性迴圈”的根本性轉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經濟社會科學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斷向縱深推進。陜西省將林業重點工程作為義務植樹的主戰場,加快造林綠化步伐。目前,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510.7萬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營造林1l34.2萬畝,造林163.5萬畝、飛播造林400萬畝、封山育林570.7萬畝。通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減少蓄積量消耗3000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逐步增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營造林476.6萬畝。荒漠化沙化地區已形成總長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呈現出人進沙退的可喜局面。重點區域綠化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河流兩岸、道路兩旁、村鎮周圍、直觀坡面、工礦區、重點出入境口及旅遊景點、城市和環城等為重點的區域綠化全面開展,共完成植樹1.07億株,折合造林180.4萬畝,城市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由5.1l平方米提高到了9.34平方米。城鄉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全民參與、全社會辦林業的局面基本形成。寶雞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寶雞、安康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高陵、旬邑等16個縣(區)獲得“全國綠化模範縣”稱號。 成績的取得,充分證明了陜西省義務植樹、重點生態工程和社會造林的有機結合,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綠化之路。 義務植樹是一項不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綠化事業。正如小平同志所言:“要堅持20年,堅持100年,堅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幹下去。” 城鄉四處、漫山遍野不斷增添的新綠,是三秦兒女堅持綠化的最好見證。 (中國綠色時報 發表日期:2011-11-04 ) |
|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