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拍攝 臺林珍) 特約撰稿:學誠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 以“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26日在香港隆重舉行,來自中國、南韓、日本、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澳門等海內外的佛教界高僧、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1000多人參會。這是中國又一次舉辦的國際多邊宗教大會,充分展示了中國佛教相容並蓄、以和為本的精神,對促進世界和諧將起到積極作用。 由兩岸高僧大德2004年共同倡議發起的“世界佛教論壇”,得到了40多個國家佛教界的贊同和響應,中國政府也明確表示積極支援佛教界籌備和舉辦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2006年4月和2009年3月,第一、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分別在浙江杭州、舟山與江蘇無錫、台灣台北舉行。第一屆有37個國家和地區1000余位代表參加,第二屆有54個國家和地區約1200位代表參加。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國際多邊宗教大會,對於彰顯中國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意義十分重大。論壇著眼於世界和諧與全人類的共同福祉,對於推動佛教走向世界,增強佛教徒與時俱進、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第一屆論壇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到第二屆論壇的“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再到第三屆論壇的“和諧世界·同願同行”,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秉承了“和諧世界”的主題。人類要改變世界上種種不和諧的現象,既要從它的內在根源開始,也要注重外緣條件的經營。這內在根源即是人類內心的貪慾、瞋恨與愚癡——貪慾導致競爭,瞋恨導致鬥爭,愚癡導致紛爭。要讓內心的負面情緒凈化,要讓外在的無義爭端消減,還需要良好的外緣條件,也就是眾緣和合。佛教界及社會各界善心人士所經營的種種信仰、文化、教育和慈善等事業,都是促進人心凈化、世界和諧的眾緣之一。在前兩屆的基礎上,第三屆論壇倡導“六行”——感恩、奉獻、惜緣、包容、尊重、分享,重在強調外在眾緣和合後,還要有共同的願景、具體的行動,每個人的具體行動都是世界和諧的一部分。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兩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已經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同儒家、道家互相交融、互相促進,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傳承中華文化“和”的根本精神。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和”的思想,不是一種對立的態度,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態度;不是一種競爭性的、排他性的思維模式,而是一種雙贏的、相容並蓄的思維模式。尊重彼此的差異性,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中華文化的這種基本精神,將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難題提供一種可能的方向。 時代在不斷發展、進步,大家對和平的渴望也越來越高,世界佛教論壇的舉辦,本身就説明瞭中國佛教有這個精神和能力來回應時代的問題。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一直都能與儒家、道家以及其他文化很好地相處,並且從中國又傳到日本、南韓、越南及周邊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佛教與中國佛教很相似,包含了許許多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佛教同樣也能與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和諧相處。從這個方面來説,世界佛教論壇也能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多元並存、和諧並存、共同發展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在香港回歸祖國十五週年之際舉辦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説明瞭香港社會的開放性、包容性、多元化的特點。它可以展示香港佛教的整體面貌,增進內地與香港同胞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友誼,彰顯一國兩制的良好局面;能夠展示內地與香港、台灣、澳門兩岸四地形成的中國佛教的整體面貌,最大程度地傳播、弘揚中國佛教文化兩千年來博大精深的內涵及包容性、與時俱進的精神;為各個國家從事人類進步、世界和平的人士,提供了一個交流經驗和作法的開放性平臺,能增進中國佛教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佛教徒之間的友好交流,加強佛教三大語系及各個不同宗派之間的友誼;也顯示了中國佛教徒乃至世界各國佛教徒對世界和平的追求,對構建和諧世界所付出的努力。 與會代表本著“和諧世界·同願同行”的精神,通過與社會各領域、各階層人士的互動,促進佛教自身的完善,更加積極有效地回應社會問題,發揮佛教服務社會、服務人類的功能,這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事業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特約撰稿: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 微網志推薦| 今日微網志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