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轉播到騰訊微網志字號:

女足大運會奪冠惹爭議:半支國家隊 去打大學生

新聞中心-中國網 news.china.com.cn  時間: 2011-08-23  發表評論>>

深圳大運會上,中國女足大運隊幫助代表團取得了一枚寶貴的大球項目金牌。不過,儘管前天晚上中國女足姑娘們表現出色,拼勁全力在決賽中2比1逆轉戰勝日本奪冠,但這支中國女足大運隊的身份卻遭到廣泛質疑。與日本女足隊中無一名國腳相比,這支中國大運女足稱得上是半支中國女足國家隊。其中畢妍、屈姍姍、龐豐月都是多年來中國女足的絕對主力。不過,這些球員本身並沒有錯,她們代表祖國出戰,奪得冠軍為國爭光。錯就錯在我國的體教結合還處在口號階段,之所以這些球員名不正言不順,主要原因還是在我國目前落後的體育發展形態上。

質疑

準國家隊獲勝對手多不服

一場艱難的逆轉之後,中國女足2比1戰勝了日本女足,奪得了中國女足歷史上第4個大運會冠軍。裁判吹響終場哨的一剎那,除了心潮澎湃、激動不已,也有複雜感受的,球迷“穎h”在微網志上説,“半支國家隊打人家大學生隊,拿了大運冠軍又如何?亞運會呢?奧運會呢?亞洲盃呢?世界盃呢?”

其實,對於這支中國女足,外界的質疑一直存在,因為球隊裏有很多國腳。就在小組賽首戰中國隊以2比0擊敗中華台北隊後,對方主帥就很不服氣地表示,如果中國大運女足沒有國腳助陣,中華台北隊完全可以取勝。看看中國大運女足的參賽名單,隊中確實有畢妍、屈姍姍、龐豐月、王冬妮、王珊珊、汪玲玲等一批“國字號”隊員,其中畢妍、屈姍姍、龐豐月都是多年來中國女足的絕對主力,很多球迷在看到她們參加大運會時,不禁要問一句:她們就算有著大學生的稱號,但能算作真正的大學生麼?而決賽對手日本隊名單上全是陌生的名字,據日本媒體介紹,這支平均年齡21歲的日本大運隊是一支地道的學生女足,隊中沒有在國字號球隊效力的球員。

儘管大運女足主帥王長權替姑娘們抱不平:“我可以告訴大家,包括畢妍、屈姍姍等幾名國腳,都是北京師範大學在校學生,屬於正經八百的大學生。她們是中國大學裏面最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但是,27歲的大學生,是考上大學的麼?她們上大學的渠道和方式,與普通大學生一樣麼?這些問題的答案該由誰來回答?

對比

男隊遭日本淘汰卻四贏掌聲

相比女足,雖然本屆大運會上,中國男足沒有女足成績優秀,而且在八分之一決賽中遭到日本隊的淘汰,但那場四強爭奪戰卻讓所有觀看的球迷和媒體心潮澎湃,對中國的大學生足球運動員們豎起了大拇指。“中日足球大戰,許久沒看得這麼解氣了。”

在18日晚深圳大運中國男足跟日本爭奪四強席位的賽後,不少中國媒體和球迷發出了這樣的心聲。而在稍後的新聞發佈會上,數十名記者四度鼓掌報以中國大運男足,以及主教練金志揚。

大運男足進入八強淘汰賽,迎戰的對手是本屆賽事的奪冠大熱門日本隊。由於日本隊是由亞運冠軍的半數主力人員構成,實力強大,但那場比賽中國男足跟日本隊一直拼到最後一刻,上半場中國男足曾以2比1領先,雖然在下半場被對手逆轉,但這場比賽中國男足算是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賽後的發佈會,一位媒體在提問時這樣説道,“首先我要謝謝金指導,這場比賽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精彩的一場比賽。”

金志揚在評價校園足球時説,“雖然中國足球與日本足球有差距,但從大運會比賽來看,並不是遙不可及,把青少年和校園足球抓好,中國足球還有希望。”

調查

國字號挂靠學校只為文憑

之所以男女足大運隊受到兩種對待,其主要原因還是身份問題。男足大運隊的球員們,雖然以前踢過球,有的甚至打過專業隊,但現在,他們都是在高校踏踏實實學習和踢球的一名普通大學生,足球並不是他們的主業,更不用談什麼國字號身份。而這支中國女足則不同,國字號球員都是挂靠在大學裏,有比賽就來踢,平日基本不用到學校與正常學生一起就讀。

前女足國家隊主教練商瑞華也説“她們(大運隊)確實都是大學生”,不過他話鋒一轉:“不過有些人是挂靠在學校裏的,平時不太上課。一些運動員甚至國字號運動員為了拿文憑,就挂靠在學校裏,都不用去上課,有大學生比賽就去幫著打一下。”其實,調查一下目前的中國大學校園足球現狀,可以發現,單純的大學生男隊還比較普遍,基本上每個學校都有。商瑞華也表示,按照目前的情況,如果組建純粹的大學生球員去參加大運會,估計女足的成績會比較糟糕。

討論

體教結合應納入“舉國體制”

其實,女足是中國大運會大部分運動員的一個縮影。我國幾乎所有項目的國家隊運動員和省隊專業隊的主力,大部分都有大學生的名份,但只是挂靠,不用上課。就像前不久因在地鐵乞討而出名的大運會體操冠軍張尚武就挂在北京體育大學,可退役後北京體育大學壓根不承認其學生身份。至於如何解決目前中國體育與校園脫節的問題,新華社昨日發文認為,體教結合應納入“舉國體制”。

文章説,新中國成立後,體育系統形成了從業餘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的運動員培養模式,絕大部分運動員從小就脫離了系統的文化學習而接受集中訓練。這套體系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運轉較為順暢,並對我國競技體育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其弊端開始顯現。這種專業選手培養體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導致運動員在文化知識、謀生技能等方面與接受正規教育的同齡人相比有很大差距,退役以後就業難。中國體育雖有金字塔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座卻處境堪憂。

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的體教結合,才是體育回歸教育、體育蓬勃發展的根。應該是高校跟中學、小學直接掛鉤,形成教育系統內部的獨立培養體系。在這套體系下,青少年選手通過業餘時間進行訓練,始終不脫離學校教育。中國應該建立起小學-中學-大學的“一條龍”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從制度設計上打破“體教各唱各的戲”的困局,將體教結合儘早納入目前的“舉國體制”。(記者張昊)

文章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 董安妮
官方微網志
相關新聞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
網友留言 進入論壇>>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