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網上直播

背景資料:《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政策解讀

發佈時間: 2017-07-19 13:23:39  |  來源: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張鈺

(2017年7月19日)

國家衛生計生委

國民營養事關全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國民營養與健康工作,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受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不平衡、人口老齡化、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影響,當前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並存、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等問題。

營養問題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健康問題,做好營養工作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均明確提出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作為提高國民健康水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按照中央總體部署,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農業、教育、科技、體育、中醫藥等部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借鑒國際有益做法和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組織編制《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營養計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充分匯集各方面智慧。近期《營養計劃》已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實施。

《營養計劃》立足於我國人群營養健康現狀和需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關注國民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按照“政府引導、科學發展、創新融合、共建共用”的原則,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優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産業為重點,立足現狀,著眼長遠,分階段設置了2020年和2030年工作目標,並分別提出了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學生肥胖率,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等具體指標,部署了相關任務。

《營養計劃》以問題、目標、需求、創新為導向,部署七項實施策略和六項重大行動,覆蓋全人群、生命全週期的營養和健康,著力滿足國民健康需求提升獲得感,充分應用大數據和資訊化助力營養産業蓬勃發展,促進形成“大營養、大健康、大融合、大發展”格局,為建設健康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七項實施策略具體包括:(1)完善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系,推動營養立法和政策研究,提高標準制修訂能力,營造良好的政策支援環境。(2)加強營養能力建設,包括營養科研能力和營養人才培養,為營養健康事業科學發展增添新動能。(3)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及時了解人群營養狀況並開展綜合評估工作,對營養改善工作提供有力依據。(4)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産業,加快農業、餐飲業、食品加工業的營養化轉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5)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促進傳統食養服務供給和食養知識傳播,充分發揮我國傳統食養在現代營養學中的作用。(6)加強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共用利用,積極推動“網際網路+營養健康”智慧化應用,穩步開展資訊惠民服務。(7)普及營養健康知識科普宣傳,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提升居民營養健康素養水準。

六項重大行動針對不同人群的營養健康突出問題:(1)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加強孕前和孕産期營養評價、膳食指導和干預、培養科學餵養行為、提高嬰幼兒食品品質與安全水準。(2)學生營養改善行動,指導學生營養就餐,加強超重、肥胖干預,推動學生營養健康教育。(3)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和評價、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改善措施,建立營養健康管理與照護制度,推動老年人群的“健康老齡化”。(4)臨床營養行動,完善臨床營養工作制度、加強患者營養診斷和治療、推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療膳食的規範化應用。(5)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將營養干預納入健康扶貧工作,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防控。(6)吃動平衡行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運動人群營養支援能力和效果,推進體醫融合發展。

國務院高度重視《營養計劃》的貫徹落實,為確保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從強化組織領導、保障經費投入、廣泛宣傳動員、加強國際合作四個方面提出保障落實的措施。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強化組織保障,統籌協調,制定實施方案,將國民營養計劃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確保取得實效。

國家衛生計生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行動方案,計劃的實施擬分三步走:一是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解決突出問題,實現科學營養;二是針對國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實現精準營養;三是面向未來的營養健康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智慧營養。

營養改善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全社會共同參與。《營養計劃》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最終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社會互動、創新共用的國民營養健康新格局。

直播預告

直播專題

直播熱線

電話:010-88828031 88828083010-88828318 88828409郵箱:zz@china.org.cnwuaf@china.org.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