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首頁兩會直播文字實錄現場圖集

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時間: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地點:7日14:30 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全國政協定於3月7日14:30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直播摘要

現場圖集

文字實錄

查看全文正序倒序合併稱謂顯示時間刷新
 
首頁直播文字圖集

活動標題

  • 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活動描述

  • 全國政協定於3月7日14:30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二層多功能廳,召開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張敬安: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場記者會現在開始。本場記者會的主題是“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今天,我們邀請了五位全國政協委員出席記者會,他們是: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原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成龍;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主播海霞。

    2017-03-07 14:34:55

  • 張敬安:

    本場記者會約一個小時,請記者提問時先通報所在媒體的名稱,每次問一個問題。

    2017-03-07 14:35:09

  • 中國文化報記者:

    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想請問馮驥才委員,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如何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讓青少年更好的認可、熱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謝謝。

    2017-03-07 14:35:25

  • 馮驥才:

    你這個問題我也感興趣,因為青少年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主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修養特別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因為我們現在的漢語,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不過因為在現代社會裏,社會節奏太快,我們通過手機、通過網路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資訊量太大,又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好像我們跟傳統文化有一點遠。所以,怎麼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年輕人,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誘。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識,文化是讓我們享受的,特別是好的傳統文化。有的傳統文化修養,讓精神是幸福的。所以怎麼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喜歡、幸福。我也贊成把傳統文化編入教材,他們學習、獲得一些知識,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把他們帶領到傳統生活裏去。

    2017-03-07 14:36:14

  • 馮驥才:

    還有一些典籍文化裏的經典和精髓,比如清明節馬上到了,不只是書本告訴他們清明節的傳統知識,可以帶孩子們去走進傳統,現在有的地方帶著孩子掃墓,或者對英烈祭奠,這個很好。但是也可以春遊,踏青。傳統的踏青就是現在的春遊,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訴他們古人插柳的知識。插柳植樹就是綠化,有過這樣一次體驗,你開始不必講太多的知識,他會記住這一次活動,他會跟自然親近,他會聞到春天的空氣,他會知道我們古人多麼講究和自然的親和。這樣他就有了一個記憶,慢慢大了,一方面有知識,一方面有情結,人的心靈進入了傳統,傳統也進入了他的心靈。所以,我認為,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

    2017-03-07 14:40:57

  • 馮驥才:

    還有一個就是不斷創新的方式。大家也注意到,這兩年央視幾個節目,比如《鄉愁》《詩詞大會》《朗讀者》都很好。我們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修養。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的修養不是一天來的,和賺錢不一樣,一筆買賣找到機會可能賺到不少,一天讓一個人有氣質、有修養很難。我們一定要踏下心來,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一定要做實,一定要想各種辦法。

    2017-03-07 14:45:17

  •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請問蘇士澍委員,我們知道包括您在內還有馮委員,這些年代表委員都在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在這個過程中,書法進校園推進的情況怎麼樣?另外,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2月21日叫做國際母語日,您也在推動全國漢字書寫日,推動情況怎麼樣了?現在是網路數字時代,漢字的書寫推廣應該怎麼去做,您有哪些思考呢?

    2017-03-07 14:47:11

  • 蘇士澍:

    剛才記者的問題問得很好,我作為兩屆政協委員,都在為書法進課堂奔走呼籲。2009年我在全國政協大會發言,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看到孩子不好好寫字,拿筆的姿勢都是這麼拿,看來傳統文化在孩子們身上有一點遠了。後來教育部接到我們的通知以後,把書法進課堂發了通知。

    2017-03-07 14:48:48

  • 蘇士澍:

    到2014年,我又提出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得到廣泛好評。現在書法已經進課堂了,去年一年多的時間,我走了20多個省將近上百所學校,良莠不齊。影響書法進課堂的原因是什麼?還是缺老師。

    2017-03-07 14:51:32

  • 蘇士澍:

    現在來看,今天有很多學校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美術或者國文裏學書法,書法沒有列為一類學科,所以這些畢業的學生沒有辦法到學校當老師。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經過調研之後,各地都有不同的辦法,有的1+1,請書法家和老師一起,還有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現在中國書協、中國文聯和教育部用五年到七年的時間“翰墨薪傳”培養7000名書法老師,都是在校的老師,慢慢在逐步解決。但是,現在我走了這麼多市一看,現在有一部分有書法課,但是沒有老師,有的時候老師來了就上一堂課,沒有老師就上不了。現在需要我們和教育部門好好地把書法教師的崗位和編制解決好,才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2017-03-07 14:53:29

  • 蘇士澍:

    另外,通過這個調查看,每一個中小學給一個老師不容易,後來經過調研,發現小學基本上還是寫字課,怎麼辦?就通過語文老師加強培訓來解決。中學或者高中的體育課有操場有體育老師,音樂課有教室有鋼琴,我們想辦法上書法有一個教室,再有一個老師就成了。這樣通過幾方面慢慢逐步去解決,師資問題解決了,書法進課堂就可以解決了。

    2017-03-07 15:02:14

  • 蘇士澍:

    從網上看,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不僅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張海,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主席劉大為,還有經濟學家厲以寧、教育部前副部長李衛紅等,對於書法進課堂、傳統文化進校園給予大力支援。我想,落實國家傳統文化傳承工程,書法進課堂必不可少。我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們在教育部領導下,書法進課堂會全面開花。

    2017-03-07 15:08:40

  • 蘇士澍:

    另外,國際“母語日”,我作為書法家協會主席,這兩年響應中宣部號召,寫萬福送萬家,得到全國好評。特別在去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這一天我們在北京車站開始印了30萬張,後來印了50萬張,寫萬福送萬家,那個時間段在北京站上車的人,拿到我們書法家一個福字、一個對聯,心裏特別高興。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領著孩子回家的時候,寫了書法做成信封把福帶回家,在陰曆24這一天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變成一個全民寫字日。東南亞地區過去都有寫字節、寫字日,而我們書法的母國在這方面還沒有做到。我想,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好好把我們的漢字,這個中華民族的根,利用一個節日傳承下去。我覺得從小學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謝謝。

    2017-03-07 15:08:59

  •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紫光閣》雜誌社記者:

    我的問題想提給海霞委員。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

    2017-03-07 15:13:17

  • 海霞:

    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系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2017-03-07 15:14:21

  • 海霞:

    的確,像您剛才所説的,現在國學熱,一些優秀的文化綜藝類的節目開始出現了,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的節目,火到什麼程度呢?我注意到本屆政協的首場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先生專門提到了中國詩詞大會,而且前兩天教育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中,專門提到他非常喜歡這個節目。在來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課,因為知道中國詩詞大會也會是今年兩會上的一個熱點,我找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播出的是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第一輪的播出收視人群將近12億,到2月中旬的時候,這個節目在微網志當中話題的閱讀量達到9000多萬次,在網路當中點播了有將近600萬次,另外海外社交平臺Facebook上,總瀏覽量也達到了800多萬次以上,這是到2月中旬的一個數字。

    2017-03-07 15:15:56

  • 海霞:

    其實,不僅僅今年,在去年《中國詩詞大會》剛剛推出第一季的時候就好評如潮,拿到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現在可以看到,各個臺的綜藝節目可以説是強手如林,在這樣的氛圍當中以一個新節目的姿態一舉獲得這樣的大獎,是非常不容易的,也體現了大家對它的認可。而且《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一系列大會節目當中的一員,從201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就不斷地推出這樣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等等,而且每播必火,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熱潮,有很多人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我們的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2017-03-07 15:17:42

  • 海霞:

    我講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年擔任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的主考官,當時有一個孩子,他就因為特別喜愛中國的漢字,去研究半年時間,背了三本辭典,而且都是像《康熙辭典》那樣的辭典,而且不僅背,他還去琢磨,古人是怎麼造字的,他就用這個辦法參加比賽。結果考題當中有一個問題他真的不會答,不知道那個字怎麼寫,他就在現場自己造字,居然成功了。評委老師説他有道理,就讓他順利過關了。我覺得由此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今天的青少年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東西。

    2017-03-07 15:23:37

  • 海霞:

    其實不僅僅是文藝綜藝類的節目關注中國文化,就像我主持的《新聞聯播》節目,剛剛過去的春節裏,大家都注意到了老百姓自拍的的“厲害了我的國”,在百度搜索量已經超過了1個億,還有像街景式的海採,《一路回家》、《天下父母》等等這些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有一個觀眾説《新聞聯播》怎麼成了催淚彈,很多觀眾看完以後直戳心窩子,戳中了他們的淚點,但是就算哭,他們也特別喜歡看,也願意看。為什麼這些節目老百姓這麼愛看?為什麼這麼火呢?我也跟我跟節目組主創人員聊過天,問過他們這個問題。我發現大家的回答有一點是非常相似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到中國傳統文化裏面去挖,你能挖出很多東西,那是一個大寶庫、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詩詞大會》就是源於我們中國人從小就背的唐詩宋詞,《漢字聽寫大會》也是中國人都要寫的漢字,像新聞裏面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們溫情的表白,就代表了中國人的愛情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春節過年的時候一家人照一個全家福,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庭觀,過年的時候闔家團圓,這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

    2017-03-07 15:24:17

  • 海霞:

    記得當年馮友蘭先生談到中國的文化有一句話,他説“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這説明我們中華文化在全世界文明當中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基因非常強大、非常優秀,所以才會不斷地選擇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如果我們拋棄了傳統、丟掉了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覺得説得特別好。所以,我們的中華文化就是一個大富礦,我們需要不斷地從中挖掘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去傳承它。但是這個主創人員也跟我説,做這些節目真的挺不容易的,為什麼?像詩詞大會前期醞釀、籌備、研發超過一年的時間,前期投入非常大,而且這些主創人員要背著什麼樣的壓力,就是不知道這個節目播出以後到底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未知是一種壓力。周圍那麼多媒體都出現了很多好的綜藝類節目,對他們也是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編導需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要奉獻,要不斷創新、打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媒體人的堅守,他的奉獻,他對於中國文化的責任,真的不是説一句空話,他就體現在一個一個節目當中,實實在在的節目,一條一條新聞片子當中。

    2017-03-07 15:26:18

  • 海霞:

    但是話説回來,他們也跟我説,在做中國文化這些節目的過程中,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這個回報不是獎金,也不是拿的大獎,而是一種心裏的滿足感,特別有成就感。他説,我看到我的節目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全社會都在點讚,全社會都去重溫經典,去重新回歸到我們的傳統當中,從傳統當中找回到自己的初心,有了初心才能繼續前進。我想這可能就是成風化人。

    2017-03-07 15:30:15

  • 美聯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問成龍委員的,今年中美之間可能要商簽關於進口更多好萊塢電影的協議。據傳,好萊塢電影的份額將會逐步增大,您認為這對於中國本土電影的影響有哪些,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影響?謝謝。

    2017-03-07 15:31:34

  • 成龍:

    當然,開放更多的大片進來,對我們來説壓力很大,但是我覺得這個壓力是好的。因為這個壓力令我們電影人更努力、拍更好的片子。如果只是我們關門拍自己電影沒有競爭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票房成果。以前,我們在香港拍動作片的電影,只是拍給香港人看,慢慢香港也開放進來很多大片,對我們形成一個壓力,我們只好重拍續集,一集、兩集,慢慢動作片走下坡了。

    今天回到中國市場,拍中國文化的東西,那我們怎麼“走出去”,有時候蠻難的。人家的片子又進來,也受到千千萬萬國家的影迷喜歡,而且他們的技術、科技都比我們先進,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看到人家的片子,學了他們的東西,也希望所有現在中國的觀眾去支援我們國片,令我們有更多的錢拍國片,令我們有更多的錢請特技人員、科技、機器甚至邀請外國的團隊幫助我們。我相信這個壓力對我們是好的,我相信更多的片子進來,會讓我們更進步。謝謝。

    2017-03-07 15:32:54

  • 蘇士澍:

    我很支援成龍委員的發言,就像CBA引入了籃球外援,中超引入足球外援是一樣的。我覺得中國的電影人只有這樣一個開放精神和志氣,才能拍出更好的電影。

    2017-03-07 15:37:08

  • 中國網記者:

    我想請問劉長樂委員。您認為世界更喜歡什麼樣的“中國故事”?華語媒體在傳播“中國故事”中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您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中有什麼心得和經驗跟我們分享一下。謝謝。

    2017-03-07 15:38:05

  • 劉長樂:

    講好中國的故事,説老實話,是件很難的事。最近有幾個數據大家都知道,美國最近有一個數據統計,在60歲人群對中國有好感的人增加到了50%,但是,越南同樣有一個數字,對中國有好感的只佔17%。這個數字是不是比較誇張,我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中國的發展、中國目前的變化,確實海外認知也了非常大的差距。比如前天有一個媒體報道,台灣友人和青年人座談的時候,發現台灣的青年人居然不知道在北京旁邊有一個發展那麼迅速的天津,這讓人吃驚,其實,這也並不奇怪,因為中國的變化確實太快了、太大了。

    2017-03-07 15:41:35

  • 劉長樂:

    究竟世界上需要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我也想試著用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一下。一個小故事就是關於《茉莉花》。《茉莉花》這個民間小調,當年傳入西方的時候,是由乾隆時代的英國公使秘書巴羅用五線譜的方式,英文記錄了樂譜,把它傳到了西方。在乾隆33年,也就是1768年,距離現在250年,那時候盧梭在《音樂詞典》中收錄了這首歌。到1924年的時候,義大利最有名歌劇大師普契尼創作了《圖蘭朵》非常著名的歌劇,歌劇的主要音樂素材就來自於《茉莉花》,現在已經膾炙人口,非常熟悉。《茉莉花》這個曲調加入歌劇以後,1926年在義大利演出了,一時間一鳴驚人,造成了非常強烈的中國震撼。這首曲子直到現在大家都難以忘懷,也成為了有人説是中國的第二“國歌”。茉莉花的故事説明什麼,説明瞭民族的東西是中國自己的特色,説明瞭美好的東西是全世界受眾了解中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2017-03-07 15:55:05

  • 劉長樂:

    第二關於草房子的故事。《草房子》是曹文軒老師寫的一個兒童文學作品,2016年4月4號,曹文軒老師獲得了安徒生國際文學大獎,這是兒童領域的奧斯卡獎,也相當於諾貝爾獎的一個獎項,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曹文軒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曹文軒老師講了一個叫桑桑的孩子經歷苦難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出了曹文軒老師作品裏有非常多的悲憫情懷,這個悲憫情懷講的是從苦難中奮發圖強。這説明世界上需要什麼樣的題材呢,就是真實的中國題材,多元的中國題材,這也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例子。

    2017-03-07 15:58:51

  • 劉長樂: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近獲得奧斯卡獎外語片獎提名的伊朗作品《推銷員》,這個作品是法哈蒂先生導演的第二部在奧斯卡得獎的大作,第一部是2012年的《一次別離》。他的作品非常反映人性,反映生活,這個故事雖然很曲折,很跌宕起伏,但是他確實是以人性、以人類的共同情感作為題材,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伊朗這個故事給中國的文化推廣做了一個範例,世界需要什麼樣的題材。

    2017-03-07 16:03:31

  • 劉長樂:

    媒體人還問到我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怎樣發揮媒體的作用。我想,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是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是義大利人,在13世紀他來到北京,到元大都。那時候北京是一個國泰民安的、祥和的、富裕的北京,馬可波羅把中國介紹給了世界,西方對中國形成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在啟蒙時代,像法國的孟德斯鳩這樣的哲學家,他們眼裏的中國就是另外一個中國了。我們和英國節目製作公司合拍了一個《尋蹤馬可波羅》,這個片子在英國、義大利播出以後,當時請了一個義大利小夥子作為一個旁觀者來尋找馬可波羅的足跡,看看馬可波羅走過的地方如今變成了什麼樣子。這個片子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有2.75億的受眾觀看了這個節目,網上有900多萬點擊率,給中國形象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謝謝。

    2017-03-07 16:08:08

  • 中國文物報記者:

    我請問蘇士澍委員。蘇委員好,目前中國古代書畫保存的狀況是怎樣的?古代書畫在保存修復和複製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還有就是作為國家行業主管部門,怎樣對書畫中的真品監管加以改進?謝謝。

    2017-03-07 16:15:23

  • 蘇士澍:

    剛才提的三個問題,第一個是現狀,第二個是修復複製,第三個是監管。我先説説保存的現狀。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以謝辰生、徐邦達、啟功為首的七人鑒定小組對全國各個博物館進行了普查,主要是書法和繪畫。書法裏包括卷軸畫,碑帖還有田野的碑刻都沒有進行調查,經過老先生們8年的努力,對全國做了一個很好的調查和了解。我是文物出版社的,文物出版社出了一套8年總結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其中對國家各博物館藏的主要國寶,一類文物、二類文物、三類文物,一共是20117件作品進行了編目。後來隨著中宣部的號召,成立美術全集,文物出版社又把中國這些古代繪畫整理出全集,把中國歷代的書法真跡做了《中國法書全集》,一共是1849件,繪畫2000多件。經過整理以後,對我們國家古書畫就有了一個摸底,這些書畫在博物館裏是國寶級和一類文物。

    2017-03-07 16:15:23

  • 蘇士澍:

    改革開放以後,博物館都在興建,儲藏和保護很不錯,但是良莠不齊。比如故宮、上博、南博、遼博都很不錯,但是在一些小的地方,這些古書畫都是上千年了,大家都知道《九成宮》,都知道歐陽詢,歐陽詢寫的墨跡在哪兒呢?既不在台北故宮,也不在北京故宮,在遼寧省博物館,這都是溥儀帶出宮之後,人民鑒定家楊仁愷從東北一件一件收回博物館,從唐代到現代能看到書法大家歐陽詢親自寫的《夢奠帖》,你想想多麼珍貴。但是對於它的保護、傳承、愛護,還不是那麼太盡人意。所以我説,像晉唐以來的古書畫,對於它們的修復和複製還存在諸多問題。

    2017-03-07 16:21:02

  • 蘇士澍:

    還有以前修復古書畫的時候,故宮、上博、南博、遼博都有這方面的能力,現在對於古書畫能夠揭裱的只有故宮博物院了。我們宋版書、明版書,都是在國家圖書館,國家進行搶救性工程做得非常好,但是在書畫這方面還不敢揭,為什麼?揭一次就損一次。如何加強修復和保護是關鍵的問題,不是説沒錢,是人才缺乏。所以,在能夠修復的只有故宮博物院,但是面對上萬件的古書畫,拿出來一次就等於毀壞一次。現在隨著印刷術逐漸提高,都跑到我們亞昌來一起做,亞昌在這方面功不可沒。今天的印刷術對古書畫的複製還是很不錯的,這個複製一個是印刷,一個是照相。但是,缺什麼呢?過去像我在博物館的時候有複製工廠,比如《萬歲通天帖》、《簪花仕女》在遼寧博物館有很多技法的臨摹,這方面被我們的倣真複製代替了。這方面的人才還要加強。雖然現在印的跟真的一樣,但是真能達到真的嗎?還不行。大家一看倣真印刷很不錯的,實際上和原物還有一定的距離,文物出版社在這方面也作了不少嘗試。今後我們還要在文物局的領導下加強古書畫臨摹,光靠複製還不行。比如我們的作品已經都灰了,要想恢復原樣,光靠複製不行,還得靠專業人員在那裏一點一滴通過美術史的學習,通過對顏料的搭配,恢復原來的面貌,這靠印刷是解決不了的。所以,古書畫複製還是一漫條長的道路。

    2017-03-07 16:23:31

  • 蘇士澍:

    另外在古書畫複製當中要培養人才,希望我們不管是揭裱的人才,還是臨摹的人才,這些方面在國家文物局方面要加強力量培養,使我們的古書畫的文化傳承下去。現在有高科技手段了,通過掃描恢復到原來的模樣,可以靠高端的技術,靠網際網路,靠大數據做。現在看看故宮,很多複製品非常好,但是只是為了宣傳。在傳承技藝上,還要靠我們的民族優秀傳統技法來繼承。這是第二個問題。

    2017-03-07 16:31:06

  • 蘇士澍:

    第三個問題,國家對真品的監管力度。現在國家文物局經過幾次普查,對全國一類文物、重點文物都作了很好的工作。但是有待進一步挖掘整理。特別是對於平常不太注意的、民間作品還在庫房睡覺。在這些方面,我們相信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文物部門的人員不是縮減,應該增加。我們這次文物部門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強烈呼籲,希望給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和博物館人員增加編制,希望國家在文物修復、文物保護和文物管理上要加大力度。謝謝大家。

    2017-03-07 16:47:54

  • 中評社中評網記者:

    請問成龍委員,我們知道去年11月您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也成為了中國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電影人。我記得您的獲獎感言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提到説,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我想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另外,您覺得中國的電影如何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謝謝。

    2017-03-07 16:54:42

  • 成龍:

    當我接到奧斯卡通知我拿終身成就獎,第一我感覺不相信,第二我覺得我拿這個獎太年輕了。但是,我也很開心地接受。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去拿這個獎,因為四十幾年前我們拍低成本的庸俗動作電影怎麼會拿獎?!不管是金雞獎、百花獎、金像獎、奧斯卡,太遠了。但是每一部戲,我們那個時候比方拍《蛇形刁手》、《醉拳》,25萬、50萬拍完一部戲,一個電影,就是一個空地、一個廟就拍完了。而且也不講劇情,永遠都是你看我幹什麼,打半個小時,沒有劇情。我永遠都去做一些不適合自己的角色。在“挪威時代”拍《英雄》,好不容易闖出一個名堂,還有我學李小龍,我根本不是李小龍,所以那個時代沒有一個可以成功。

    我自己闖出來一個動作喜劇,成功了,闖出亞洲,以為可以了。飛到美國,16個小時,人家看看你,表演一套拳,回去了,再打一套功夫,説英文不行,走吧。我唯一目的就是要做國際巨星。再到美國學英文,又去拍了一些不適合我的電影,我拍了一個美國生的年輕人,英文都不會説。他們説你要學會一拳打倒一個人,你怎麼已經踢了8腳,那個人還站在那裏。結果照他們的意思,拍他們的東西,我講話沒有力,電影出來沒有人看,不但美國人沒有人看,回到本土市場也沒有人看。我就放棄了美國市場,還是拍回我自己的東西,還繼續去拍一些賣命、沒有特技、真功夫的動作片,曾經差點在南斯拉伕死過,早上斷腳,下午開工,不管票房好不好,我都用心去拍。

    2017-03-07 16:56:05

  • 成龍:

    56年後,我就接到奧斯卡電話,叫我去拿這個獎,我才發現,如果你堅持做一樣東西,不管有沒有人看見,不管有沒有人知道你用心去拍,不管是各行各業,某一天一定會有人賞識你。今天是奧斯卡來找我,不是我去找他們。所以堅持做一樣東西,所有東西都會來找你的。我的電影到很多地方成功了,很多人説你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名片,給我太多太多壓力。我説,怎麼樣去拍更好的中國電影呢?拍電影的過程,我也成熟、長大了。我在非洲的時候,孩子全部跟著我。我説,原來我的動作可以影響那麼多人,我以後拍電影要小心一些,怎麼樣除了打,也把中國的文化加進去。我自己到任何場合,一定穿唐裝給人家知道,我是中國人。最近上幾個月我要開一個會,幾大公司的老闆在等我,我飛機晚點,我跟助理講,能不能明天再開會。他説,全部人在等你。《尖峰時刻4》、《上海正午》,現在要拍3了,我説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全部都是聽我的,每個都是OK。我的助理走過來,大哥,你好牛,你現在牛得不得了。我説不是我牛,而是今天中國市場令我牛,今天全世界人要到中國分這一杯羹。所以,用心做一件事情,有十四億中國人,我們的電影人只要努力,很快就會走得更好,因為會有更多外國人跟我們合作,共同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只要你努力,所有的夢想會來找你。

    2017-03-07 17:08:53

  • 人民網記者:

    這個問題提給劉長樂委員。傳媒行業正在經歷從傳統媒體到網際網路新媒體的轉型,請問您怎麼看融媒體的轉型趨勢?媒體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新時代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謝謝。

    2017-03-07 17:22:19

  • 劉長樂:

    傳統媒體遇到了挑戰,有非常大的壓力,這個大家有目共睹,我們也感同身受,但是融媒體是這樣過來的,一般來説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然後到全媒體然後到融媒體,現在出現了更多的媒體形態,比如浸媒體。目前媒體的形態變化是氣象萬千,每天都有很多新的産品出現,每天都有很多新的形態、新的思路出現。有很多直播平臺砸重金買一個明星的直播時間,甚至過億。像短視頻爆髮式增長,很多短視頻相當不錯。還有“網紅經濟”,人工智慧的開發已經到了非常嶄新的階段了。像新華網、人民網都有人工智慧的産品,我們那兒也有,新華網的體育節目做了一個“快筆小新”的機器人,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扉頁上有一個二維碼,掃二維碼可以出現一個動畫形態的PPT。我相信這個PPT就是機器人參與製作的,當然也可能是提前做的。另外人民日報、人民網就組成了“中央廚房”,幾年前鳳凰網和鳳凰衛視雲系統已經使用了7年了,我們在全球各個角落的記者可以直接上總部網站上提取各種各樣的資料和資訊。目前,我們網際網路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是傳統媒體的網際網路發展階段非常重要的就是到底是“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應該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從媒體的終端和末端進行網際網路的合作和網際網路的再生。我們提的“網際網路+”是從它的源頭就要開始融合。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2017-03-07 17:22:38

  • 劉長樂:

    另外,網際網路進入中國的時候只有少數精英可以看到,後來大眾化了,現在又開始進一步分眾化,因為海量資訊選擇出現了一些波動,這種情況下不斷地專業化。現在應該看到,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發展在傳統媒體的融媒體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前列。過去網際網路上半段,中國是複製別人的東西,中國網際網路媒體的發展到現在,讓世界刮目相看。我看在座的媒體人一樣有各種各樣的長槍短炮,但是有一個特點,大家都拿著手機在拍,不知道您是什麼媒體人,現在紙媒的人也拍視頻,視頻的人更拍視頻,大家都在發短視頻,效果非常好,我相信這是大勢所趨,不以人為轉移的。我們要為這樣一個現象歡呼,也要面對這個現象,千萬不要掉隊,我想大浪淘沙,把沙子淘走,最後留下的是金子,我想我們媒體人就應該做這個金子。

    2017-03-07 17:28:26

  • 中國日報和中國日報網記者:

    馮委員您好,傳統村落承載著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民族的價值觀,而您被稱為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在您看來,當前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問題和困難什麼?對此,您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另外,您如何看待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旅遊的關係?謝謝。

    2017-03-07 17:30:43

  • 馮驥才:

    先聲明我不是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應該有很多人做,很多專家、很多學者、很多人士在做這個事。如果説第一人,應該是1001人。你説的這個問題,的確問到我一個很焦灼、很憂慮的點上。因為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從傳統村落走出來的,我們走了六七千年的歷史,現在中國大地上960萬平方公里,還散佈著大量的村落,有230萬個自然村,行政村應該是90萬個村落。

    我説過一句話,在2011年前的十年裏,中國每天消失80-100個村落,就是這麼一個速度,在快速城鎮化和發展過程中,從2012年到現在經過四次審批,我們國家的傳統村落名錄是4153個村落。應該説中國人應該很驕傲,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做這麼大的工程,把自己幾百萬個村落全部過一遍篩子,按照專家提出的非常嚴格的標準,多學科的、跨學科的標準,把最有代表性、具有豐富文化歷史遺存的村落選出來。選出來以後,我們迎頭碰上兩個問題,一個是空巢化,一個是過分旅遊化。因為很多村落裏面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同時城鎮化也是大勢所趨。所以很多村落空巢了,剩下的是在城市打工者的父母帶著孩子住在裏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017-03-07 17:39:39

  • 馮驥才: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評定下來的最好的村子,希望得到一個好處,就是脫貧。脫貧最快、來錢最快的就是旅遊。我不同意開發旅遊這個詞,開發是完全服從旅遊的效益,對村落進行改造的一個方式,我説開展旅遊。開展旅遊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對村落保護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化計劃,措施都沒有。第二是村民並沒有保護自己村落的自覺性,因為世世代代生活在村落裏,他不知道村落的價值。所以在這個時候開展旅遊,村落就很容易破壞。還有城裏沒有土地可開發,有人就按照旅遊的方式來改造村落。錢鐘書先生當年寫《圍城》,外面的人渴望進來,裏面的人渴望出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個人建議,首先我希望借著記者會呼籲各界學者幫助我們想辦法,讓老百姓在村落裏能夠賺到錢,給他們找到一個出路,原住民能夠住在村落裏,才能把村落保護下來。還要解決當地老百姓硬體的生活設施,比如上下水、取熱、生活各種各樣的條件。另外,國家應該建立一個機制,傳統村落已經進入名錄的,沒有提出嚴格的以保護為基礎的旅遊計劃,國家不能批准他們開展旅遊,這應該是一個硬性措施。因為我們的村落不僅僅是旅遊的消費品,也需要留給後代。我們不能讓積澱了千百年的村落,在我們手裏一年兩年就糟蹋掉了。文明傳承就像火炬傳承一樣不能熄滅,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所面臨的艱巨問題。

    2017-03-07 17:57:57

  • 中非新聞中心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中國的媒體以及廣播電視政策的。中國相關的政策如何能夠考慮到保護其他國家的一些利益和文化,比如非洲國家。謝謝。

    2017-03-07 17:59:44

  • 劉長樂:

    中國和很多國家一樣,廣播電視的管理和開放方面是有限制的。比如鳳凰衛視也是境外媒體在中國落地的一個範例。但是,這並不影響廣播電視在其他空間和領域的合作,《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播出的時候,造成非常轟動的效果,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我本人去過非洲15個國家,希望把非洲更多的國家走一走,我們的鳳凰衛視和CCTV都在非洲落地了,我們和非洲在電視和廣播領域的合作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我相信這個合作會越來越多。謝謝。

    2017-03-07 18:00:15

  • 張敬安:

    本次記者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17-03-07 18:02:41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7/3/7/2017371488873656078_367.mp4

圖片大圖:

  • 梅地亞新聞中心更換背板準備下午政協記者會

    中國網 高聰

  • 記者會即將開始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原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成龍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主播海霞

    中國網 高聰

  • 主持人張敬安邀請記者提問

    中國網 高聰

  • 中國網記者提問

    中國網 高聰

  • 記者會現場

    中國網 郭天虎

  • 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答記者問

    中國網 高聰

  • 中國文化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常委蘇士澍答問

    中國網 高聰

  •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委員成龍答記者問

    中國網 高聰

  • 記者會現場

    中國網 郭天虎

  • 全國政協常委劉長樂答記者問

    中國網 高聰

  • 《紫光閣》雜誌記者提問

    中國網 高聰

  • 全國政協委員海霞答問

    中國網 高聰

  •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高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