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文字實錄圖片實錄返回直播頁

國新辦就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等方面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介紹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敬請關注!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等方面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活動描述

  •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介紹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華清: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近來大家對於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非常關注。特別是今天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幅月面圖像也已正式發佈。所以各位新聞界朋友肯定有不少問題,想進一步做了解。今天下午我們特地在這裡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來了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航太局局長孫來燕先生,介紹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繞月探測工程副總指揮、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雷凡培先生;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副總指揮、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先生;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主任吳季先生。現在先請孫來燕先生介紹情況。

    2007-11-26 14:59:47

  • 孫來燕: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三位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也十分願意與在座各位一起分享我們喜悅的心情,共同祝賀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今天上午,我們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舉行了“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發佈儀式。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到現場看望並慰問了參與工程研製的科技人員。曾培炎副總理宣讀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賀電,溫家寶總理做了重要講話,對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

    2007-11-26 15:02:36

  • 孫來燕: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太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工程實施過程中,在衛星軌道設計和産品研製、遠距離測控、火箭可靠性增長、高可靠發射和探測數據處理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技成果。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開啟了我國航太發展的新征程,邁出了我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對推進我國航太科技發展和空間科學研究,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全民族的科學探索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7-11-26 15:04:13

  • 孫來燕:

    我國的月球探測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參與工程研製、建設、試驗和管理工作的全體人員,按照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率地完成繞月探測工程任務”的要求,大力協同、奮力攻關,全面完成了研製和建設工作。2007年10月24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準時發射,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援下,衛星經歷8次變軌,于11月7日準確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經過一段時間的在軌測試和調整,11月18日,衛星轉入對月定向工作狀態。

    2007-11-26 15:05:17

  • 孫來燕:

    從11月20日開始,衛星搭載的CCD立體相機開機工作,地面應用系統獲得第一批對月探測的原始圖像數據。經過對接收的圖像數據進行技術處理,並對19條衛星軌道探測圖像進行拼接,完成了“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球圖像”製作,在此基礎上,還完成了三維立體圖像的製作。這表明工程五大系統已經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工程目標,併為後續的科學探測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7-11-26 15:06:42

  • 孫來燕:

    2006年,月球探測工程與載人航太工程一起作為十六個重大專項之一列入了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目前,我們已經組織專家完成了二期工程的論證工作,正在上報國家立項。二期工程的主要目標是發射月球著陸探測器並攜帶巡視探測器,實施月面軟著陸,在著陸區附近開展詳細探測。三期工程將發射月球著陸探測器,在著陸區附近進行探測,並採集月球樣品實現取樣返回地球。

    2007-11-26 15:06:59

  • 孫來燕:

    我國的月球探測工程是一項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個開放的工程。在一期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與歐洲、俄羅斯等一些國家開展了合作。在去年北京召開的第八屆世界月球大會上,我們就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和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我們願本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國際同行開展更加廣泛地交流與合作,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造福全人類。在此也感謝新聞界朋友們對嫦娥工程所做的報道。

    下面我與三位領導和專家願意回答大家提出的有關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問題。

    2007-11-26 15:07:17

  • 中央電視臺記者:

    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我國已經研製完成了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並且成功發射。請問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如何實現從無到有的大跨越。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又是如何化解的?謝謝。

    2007-11-26 15:08:35

  • 雷凡培: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在首次月球探測工程中承擔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三甲運載火箭兩大系統的抓總和研製生産任務。這次火箭做到了準時發射,衛星準確入軌、正常運作。星箭珠聯璧合圓滿實現了工程的既定目標。我國之所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嫦娥奔月千年夢想”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整個集團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充分認識月球探測工程的重要意義,狠抓管理、狠抓落實,全面推進衛星和火箭的研製生産工作。

    二是“嫦娥一號”衛星研製隊伍根據我國應用衛星研製成功的經驗和成果,最大限度地採用經過飛行試驗驗證的衛星平臺以及相關分系統的硬體和軟體,知難而進,勇於創新。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終於設計出了結合“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和中國資源衛星特點,又具備多項新技術的“嫦娥一號”衛星方案,並順利的完成了奔月、探月的關鍵技術攻關。

    2007-11-26 15:12:05

  • 雷凡培:

    三是“長征三號甲”金牌火箭在14次連續成功發射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在發射窗口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實現了零窗口的發射。

    四是工程的兩總,衛星火箭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具有豐富的工程技術和管理經驗,各大系統大力協同密切配合。

    五是狠抓品質管理,嚴格産品驗收,反覆測試衛星和火箭,認真開展復查確認。

    六是研製隊伍發揚航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太精神,夜以繼日、奮力拼搏,以百分之二百的努力確保成功。

    這位記者剛才問到的工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我想第一顆月球衛星,第一次飛行38萬公里,第一次實現繞月飛行。若干個“第一”本身就註定了研製過程就是攻堅克難、迎接挑戰的過程。

    其中的艱難很多,每一個解決方案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戰勝困難的感人故事。謝謝!

    2007-11-26 15:18:00

  • 西班牙埃菲社記者:

    請問中國在這次探月任務中是希望尋找什麼樣的自然資源?因為有報道説中國希望在月球上發現氦以用於核能的發展,能否證實這一點。另外,據專家説,中國這次在月球上取得的數據準確度將不及日本和美國取得的數據,這是因為中國的衛星距月球較遠,這一點能否證實。

    2007-11-26 15:19:24

  • 孫來燕:

    認識未知世界是我們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面對浩瀚的宇宙空間需要我們更多的共同做出努力、做出探索。因為這次環月飛行我們制定了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科學目標有四個方面:1、探測月球周邊的環境或者説是地月的環境;2、要對月球進行照相,也是我們剛才展示的月球的三維圖像;3、我們要探測月壤組成的科學成分;4、月壤的厚度和它的結構組成。實際上對於月球進行探測,現在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比如現在大多數的科學家公認的觀點,月球是45億年前由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分離出去的一個天體。

    2007-11-26 15:21:58

  • 孫來燕:

    月球的地質時鐘説是31億年前就停止了。研究月球對於我們了解月球的形成,從而進一步幫助我們認識地球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同國外比較來説,最近我們知道日本發射了“月亮女神”月球探測器,我想都有這樣幾個共同點我想都有這樣幾個共同點:第一,“月亮女神”和“嫦娥一號”都是無人探測器。第二,都是環月衛星。第三,都傳回了月球的圖片。第四,現在都是按照計劃進行的非常順利。當然我們的科學目標的側重點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願意就月球探測,今後的空間探索,應該和世界上各個國家一起聯合、攜手,我們也希望在這個方面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2007-11-26 15:23:33

  • 香港文匯報記者:

    外界評論“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探測工程是非常成功的,我想問地面系統怎麼能夠這麼完美和精準對38萬公里以外的“嫦娥一號”衛星進行測控。而且在未來一年的科學探索中,地面系統是不是已經做好了應對各種各樣困難的準備。有八名港澳科學家進入了這次的科學應用委員會,我想問目前航太局方面會不會有更多的和香港科學界的合作,比如説在哪些項目上有合作的計劃?

    2007-11-26 15:25:40

  • 孫來燕:

    我先回答最後一個問題,關於測控問題請朱民才先生回答。

    為了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月球探測工程所獲取的科學數據。我們成立了由100多位科學家、教授組成的科學應用委員會。研究月球科學也是龐大的工程,現在我們得到了數據,我們還要認真的分析,這裡麵包括了方方面面的科技人員,所以這裡包括了八名來自港澳的科學家。我們非常歡迎香港、澳門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科學家,參與祖國的月球探測活動,這也是為了共同實現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空間的美好願望。

    2007-11-26 15:27:05

  • 朱民才:

    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作為我國首次繞月探測工程的飛行控制中心,為了圓滿完成“嫦娥一號”衛星飛行控制任務,進行了精心和充分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技術攻關、方案設計、系統研製、試驗驗證四個方面的工作。

    2007-11-26 15:29:59

  • 朱民才:

    準備工作,我們關鍵技術研究深入透徹,特別是突破了四個方面的關鍵技術。首先,地月轉移軌道的控制技術,也就是研究怎麼樣把一個繞地球飛行的衛星,控制到繞月球軌道飛行。同時也包括在某一次控制出現異常情況下,後續如何補救。其次,我們進行了精密軌道確定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地月轉移段和環月段,對於我國航太測控來講這是首次。第三,開展了大時延、多模態下的衛星狀態判斷與控制技術研究。解決了不同的資訊傳輸格式、以及不同傳輸速率下衛星狀態快速、準確的判斷以及實時控制問題。第四,進行了多體制聯合測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大家都知道“嫦娥一號”衛星的測量與控制是由三個不同類型的測控網共同支援完成的。通過這項技術的研究,我們解決了不同體制、不同工作模式、不同傳輸協議的測控網的協同工作問題。

    2007-11-26 15:30:55

  • 朱民才:

    從技術方案設計來講,我們做到了全面細緻。為了“嫦娥一號”衛星的飛行控制任務,我們制定了幾十份多達4800多頁的技術方案和各類介面控制文檔、協同工作程式,特別是為了應付各種情況下的異常處理,我們制定了148種故障處理的程式。

    精心規範的組織了系統研製。這次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參加“嫦娥一號”飛行控制的硬體系統多達上千台套硬體系統,軟體系統多達100多萬行。在研製這樣一個龐大系統過程中,我們一方面總結了“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系統研製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嫦娥一號”衛星的特點,制定了全員額、全過程的品質控制體系,確保了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有的研製系統全部受控。

    另一方面,我們積極協調、精心組織,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流程。組織相關單位進行了幾百次的技術協調。

    2007-11-26 15:36:21

  • 朱民才:

    第四,充分有效的技術狀態驗證。我們進行了四萬多種內部狀態的測試,包括多次1:1全過程測試。其次,進行了幾十次系統間的聯合試驗,包括兩次中心和衛星1:1的全過程試驗。三是為了確保系統能夠在實際任務中,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我們兩次組織實測了我國“探測一號”衛星,一次實測了歐空局的“Smart1”衛星。通過以上試驗驗證,充分驗證了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各系統間的工作協調性。

    為了完成好後續長達一年的長期在軌管理工作,我們從以下三方面做了準備工作:

    一是組織了一支精幹高效的管理操作隊伍,包括應用系統、衛星製造方、測控通信系統。二是制定了一套嚴密科學的操作程式和協同工作程式。三是制定了充分的故障處理預案。

    回答完畢,謝謝!

    2007-11-26 15:38:55

  • 法國新聞社記者:

    請問孫局長,中國現在有沒有國家計劃在哪年送太空人上月球。前一段看過一個報道,説有計劃2020年送太空人上月球。你能否確認一下這個國家政策呢。因為去年的白皮書裏並沒有看到這樣的消息,這裡想請您確認一下。

    2007-11-26 15:41:57

  • 孫來燕:

    我們在2006年發表了第二版《中國的航太》白皮書,在中國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探月計劃也列入十六個重大專項,這些計劃裏我們談的都是無人探測,是“繞、落、回”三步走。如果説這次環月成功的意義,其中一個重要意義是通過這次繞月探測工程我們培養了一支隊伍,為下一步開展落月計劃奠定堅實的基礎。

    2007-11-26 15:42:46

  • 孫來燕:

    目前還沒有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計劃,聽到國外報道説中國2020年要把人送到月球上去,我不知道有這樣的計劃。希望不要給我們增加更多的壓力。但是,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把自己的宇航員送到月球上去。我也希望能看到這一天。

    2007-11-26 15:44:59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有兩個問題請問吳季先生,中科院在這次繞月探測工程中承擔了什麼任務?請你介紹一下今天我們所獲得的這幅月面圖像是如何獲得的?它和其他國家的月面圖像相比有什麼樣的特點?謝謝。

    2007-11-26 15:45:50

  • 吳季:

    我國的探月工程是在國防科工委牽頭組織下成立了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由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測控系統以及中科院共同承擔的。中國科學院是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科學目標的提出單位,從1992年開始就組織全國的科學家開始論證月球探測的科學問題。“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探測工程立項之後,在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和工程大總體的領導下,中國科學院承擔了“嫦娥一號”衛星上8種24台件有效載荷,也就是科學探測儀器的研製工作。另外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運作,包括數據接收、處理以及應用中心的建設。

    2007-11-26 15:47:16

  • 吳季:

    另外我們參加了衛星測控系統當中利用四個天文臺的射電天文望遠鏡組成的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系統,也就是VLBI測控網,對“嫦娥一號”衛星在月球的軌道進行精密的測軌。在工程的五大系統中,我們在工程總體領導下,承擔了一個大系統,另外參加了兩個大系統的工作。

    剛才問到第一幅圖像如何獲得,它是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製的CCD立體相機,在距離月球200公里的軌道上用一個相機拍攝了前視、中視和後視三幅圖像,這是用這個立體相機拍攝的圖像數據。這些數據又經過中科院空間中心研製的數據採集、處理、存儲設備再傳送到衛星平臺上的發射機,通過定向天線傳到地球上。這些數據在地面上有兩個數據接收站接收,一是位於北京密雲的50米天線,二是位於雲南昆明的40米天線接收,然後再傳送到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總部進行處理。

    剛才所講是圖像從拍照一直到傳送到地面的全過程。應該説圖像拍攝得品質非常好,層次非常豐富,圖像非常清晰。這表明從相機到地面平臺到整個系統工作非常正常,非常成功。第一幅圖像的成功接收也標誌著我們今後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活動的正式開始。謝謝大家!

    2007-11-26 15:50:17

  •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探月工程是和平利用外太空,我想請問工程本身對於中國的軍事工業和國防力量有哪些促進作用呢?

    2007-11-26 15:54:32

  • 孫來燕:

    發展航太事業,我們主張堅定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我們也願意本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同世界各個國家開展空間探索方面的合作。當然通過實施探月工程這一重大科技工程,提高了我們自主創新的能力,也提高了我們整體的科技水準。月球探測工程有200多家單位參與,科研隊伍多達一萬六七千人,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技術,比如軌道的設計,對衛星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對材料、對元器件、對地面的試驗驗證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我們的測控技術。

    2007-11-26 15:55:01

  • 孫來燕:

    特別是通過重大的科技工程,我們培養了一支很年輕的人才隊伍。有人這樣比喻,航太科技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它也是我們科技的一個制高點。通過我剛才介紹的情況,探月工程也是航太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服務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激發我們全民族的科學探索精神,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007-11-26 15:58:13

  • 孫來燕:

    我們黨的十七大剛剛結束,我們想未來的航太發展要起到服務、帶動、支撐的作用。“服務”就是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帶動”就是要帶動我國的科技進步,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起到支撐作用。我們的目標一是要提高航太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要提高航太的産業化能力。我想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一定會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做出貢獻。

    2007-11-26 15:59:55

  • 華清: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2007-11-26 16:01:57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Archive/scio/20071126.rm

相關新聞: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