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舉行新聞發佈會
活動描述
- 2007年9月4日(星期二)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德銘介紹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歡迎光臨。中國網和CCTV-4將進行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今天下午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介紹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有關情況。各位知道,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能源消費增長很快,能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高度重視,中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今天我們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先生專門給大家介紹這方面的情況。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陳德銘副主任的情況,陳德銘副主任長期在地方擔任領導職務,先後任蘇州市領導、江蘇省領導和陜西省政府的領導,現在是國家發改委專門負責這方面工作的副主任。
現在,先請陳德銘副主任介紹有關情況。
2007-09-04 14:59:22 - 陳德銘:
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可再生能源的問題,介紹一下我們國家最近發佈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2007-09-04 15:01:46 - 陳德銘:
説到可再生能源,首先是可再生,就説明它是資源量非常大的,可以永續利用,同時它的污染很小、分佈很廣。我們國家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可再生能源在我們整個國家的能源消耗中將近佔8%。
2007-09-04 15:02:20 - 陳德銘: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化石能源的礦産稟賦使我們現在的能源消費是以煤為主的,將近70%的能源消費依靠煤,這樣的能源結構會給我國帶來很大的壓力,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我們必須下很大的決心改變我們現在的能源結構。
2007-09-04 15:03:05 - 陳德銘:
在過去的100多年,在西方工業化進程中,大概15%人口的西方國家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已經消耗的世界資源量佔全球的60%左右。到了今天,環境問題、生態問題,對我們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的壓力很大。
2007-09-04 15:04:50 - 陳德銘:
2005年全國人大專門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我們今年又專門制定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這兩個東西都需要有一些具體的實施步驟,所以我們制定了五年的能源規劃,同時我們也制定了時間比較長的十五年左右的可再生能源規劃。
2007-09-04 15:06:31 - 陳德銘:
我今天向給大家介紹的,回答大家的問題,就是有關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大概到2020年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各位朋友們帶來一些新的資訊,也希望你們能夠感到滿意。為了節省時間,我就不再説了,下面大家提問。
2007-09-04 15:07:35 - 陳文俊:
下面歡迎各位提問。在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2007-09-04 15:08:18 - 國際市場新聞社記者:
我知道,你們的規劃好像包括水電,包括西南的水電發展,現在發展很快。,但也受到了很多批評和關注,很多環保組織説大型的水電站不環保。我想問一下,您對這個事情有什麼看法?
2007-09-04 15:08:41 - 陳德銘:
水電是包含在可再生能源當中的,世界各國都把水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這是國際慣例。水電不排放二氧化碳,水由於太陽的作用和地球氣候的變化,它是可以永續使用的,所以水電包含在我們的可再生能源規劃裏。根據多年的規劃和預算,中國的水力資源,大概能夠用於發電的將近在5.4億千瓦左右。我國到去年為止實際開發的水電在1.29億千瓦左右,我們計劃到2020年能夠開發到3億千瓦左右的水電。
2007-09-04 15:09:11 - 陳德銘:
中國的水電主要分佈在中國的西南部,在四川、雲南、廣西、貴州,還有西藏一部分,主要是在這幾個省區。我們注意到剛才您所説的,有一些世界非政府組織對我們的水電開發有一些批評和意見,但是根據我們所知道的情況和我們的經驗,我們覺得大型水電的建設雖然會帶來一些環境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它對能源、對大氣、環境污染的減少能做出很大的貢獻。水電,特別是大型水電,對環境的影響是可控的。所以,我們在今後將繼續開發一部分水電,而且在非常注意環保和移民的前提下,有規模地開發。謝謝。
2007-09-04 15:11:54 -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我手裏拿的材料是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據我所知,“十一五”規劃裏面已經有一個能源發展規劃,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什麼區別?還是它的細化呢?
2007-09-04 15:15:03 - 陳德銘:
我們確實有一個“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這次我們制定的是《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它們的區別是,前一個是五年時間的規劃,它包括所有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其他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現在我們所發佈的規劃是更長時間的,在十五年左右,它著重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問題。現在我們要專門制定一個中長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是以我們國家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國家的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條件下,這對我們國家的未來非常重要。
2007-09-04 15:16:00 - 陳德銘:
正如我前面所講的,人類面臨著可持續發展能源的挑戰,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調整我們的能源結構,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對自己今後的發展做出一個長期規劃,便於全國人民,各級政府及企業能夠遵循這個目標,使他們知道政府想做什麼,會做什麼,會用什麼樣的政策來引導他們。
2007-09-04 15:17:59 - 陳德銘:
我們在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裏講到了發展的目標、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整個中國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在2010年達到10%;再經過十年,到2020年要達到15%左右。我知道這個目標目前在國際上是很多國家所沒有制定的,這對我們自己來説應該是很大的挑戰和具有前瞻性的。
2007-09-04 15:19:15 - 陳德銘:
因為可再生能源對中國來講,還有一些特別的意義。第一,中國幅員遼闊,很多邊遠地區和農村還沒有納入電網的覆蓋中,所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帶動那些農村地區的發展;第二,中國自己的經濟結構要轉型,要轉變增長方式,發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是産業和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抓手和重點;第三,我們要實現創新型的國家的目標。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世界面臨著很多共同的新技術創新問題,我們也為這方面的發展設立了很多新的目標。謝謝。
2007-09-04 15:23:20 - 中國新聞社記者:
我剛才聽到您介紹了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我們也都知道這幾年我們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可再生能源開發的利用量也會逐年增大。我想問一下,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量是否能滿足這種開發利用的需求?
2007-09-04 15:26:09 - 陳德銘: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所以中國有非常豐富的可再生資源。我舉個例子,我們的水能資源大概有5.4億千瓦;在農村我們有農作物的秸稈和林業加工後的剩餘物,每年大概能夠折合的能量是5億噸標準煤左右;我們還有非糧食的、不與糧爭地的鹽鹼地、荒地,大概有1億公頃能夠用來種植可再生能源的植物,比如説做油料的植物等等。另外中國的風能也非常豐富,大陸的風能有3億千瓦,加上海洋的風能大概有10億千瓦左右。同時我國大概有2/3的國土面積,每年的光照時間在2200小時以上,特別是在中國的西部,日照長、光線強,太陽能資源非常好。
另外我們還有非常豐富的地熱能和海洋能,但是我們所有講的這些是不佔用我們的耕地糧田,不影響糧食的生産。
謝謝。
2007-09-04 15:27:43 - 鳳凰衛視記者:
有外界説,中國大量生産生物液體燃料,會影響到糧食的價格、供應及影響到整個糧食的安全,我們如何做好這兩者之間的協調?謝謝。
2007-09-04 15:30:50 - 陳德銘:
生物燃料確實要消耗糧食,現在世界上用玉米做生物燃料比較普遍,例如美國,大概每年轉化1500萬噸生物乙醇。但是美國這樣就增加了玉米的生産,減少了大豆的種植面積,也帶來了世界上一些農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價格上漲。我們中國的土地非常珍貴,中國不能用這樣的方法來生産生物燃料。中國現在有四個工廠,利用糧食生産乙醇,每年的産量在102萬噸左右生物乙醇。但是我們使用的主要是儲備糧中時間比較久的陳化糧來做生物乙醇,大概在102萬噸裏面有80多萬噸的乙醇是用玉米做的,還有20萬噸是用其他糧食和署類植物做的。
2007-09-04 15:31:38 - 陳德銘:
我前面講到中國堅持生物燃料的發展,是不和民爭糧,不和糧爭地,所以今後我們發展生物燃料如乙醇,不是用玉米,而主要是用非糧食的東西,比如説中國的甜高粱、小桐子,還有文冠果等植物,它們大多生長在鹽鹼地、荒地荒山上,利用這些東西,把它們轉變成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等等。謝謝。
2007-09-04 15:34:22 - 路透社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我們知道中國在發展風力發電方面,主要是採用招標確定電價的方法,這受到了來自中外各方的批評,有人説這並不是鼓勵該産業發展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實際上我們歐洲就有這樣的例子。最近有人談論説,可能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我的問題是,中方是否考慮會把這種招標確定電價的方式改為固定電價?如果近期沒有這種考慮的話,未來什麼時候會採取這一步驟?
我的第二個問題也是關於價格的,可能有人認為最為實際的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辦法就是放開電價,當然我們知道技術非常昂貴,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放開電價,讓市場來決定。可再生能源就更具有競爭力,這樣就不需要政府的支援和補貼,可能未來五年能源價格會發生一點改革,我想問,在2010年可能嗎?如果不是的話,是在什麼時候?謝謝。
2007-09-04 15:36:25 - 陳德銘:
對風力發電,我們採取招標的方式,因為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使風力發電的成本和價格逐步降下來。據我所知,絕大部分參加風電招標的企業對我們這個方法還是認可和基本滿意的。確實如你所説,也有一些企業對我們這個方法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我們也對這些意見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分析。現在在中國風電招標形成的價格比火力發電的價格還要高出幾毛錢,這部分的價格我們會在整個電網中給它一定時間的補貼。但是要降低風電價格,就需要用比較先進而又比較便宜的設備,如果完全用國外的昂貴設備,又要降低風電價格,可能是不行的。所以有很多國外的風電大企業已經把他們的設備加工廠搬到中國來了,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
2007-09-04 15:37:58 - 陳德銘:
我們也曾經研究過,能不能對風電的電價進行固定,但技術條件告訴我們這是非常困難的,要對離地面70—100米高空的風,365天中每天的風速、風量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並且在10年到20年裏判斷準確,以此來定電價,基本上不可能的。中國東南西北的氣候變化差異非常大,西北內地和沿海之間,有時候風量成倍變化,所以我們覺得在目前對風電固定電價,技術上還不具備。
2007-09-04 15:41:34 - 陳德銘:
您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電價改革的,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調查研究。我們準備逐步地使現在的定價方式走向考慮環境因素來定價。比如説,我們將給二氧化碳排放少的、單位千瓦功率消耗煤或者是消耗其他能源低的,多發一點時間,以此來調整經濟效益。為了更好地保護水力發電的生態環境和安置移民,我們也會對水電的價格逐步提高一些。但是因為技術發展的限制,目前無論是風電、太陽能發電還是其他可再生能源,它們發電的成本都要比煤發電的成本高得多,所以我們暫時還不能做到完全把電價放開。如果完全放開的話,結果可能會相反,可能煤電更多,風電、太陽能電更少。但是總體來講,我贊成你所説的,就是讓價格在可再生能源中發揮它的機制和作用,也希望你今後有具體的意見轉告我們。謝謝。
2007-09-04 15:43:35 - 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定價問題的後續問題,我們知道美國的汽油價格要低一些,我們不對汽油徵稅。同時,歐洲的價格會高一點。我的問題是,中國會採取某種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在今年還是明年?還是在以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生物燃料以及相關的乙醇,我想問在這方面發展的目標是什麼?您剛才也提到,不會採用大量的玉米生産乙醇,那中方會不會從其他國家比如説美國來進口生物乙醇呢?
2007-09-04 15:46:58 - 陳德銘:
汽油價格當然不屬於可再生能源範疇,但我還是想回答一下你的第一個問題。據我所知,我們現在的汽油價格並不比美國高,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稅負都折合上去的話,我們也考慮到當前的匯率的話,我們應該基本和美國持平,還略微低一點。我們現在的原油價格已經放開了,我們進口的國際原油都是按照國際價格進的,但我們國內的成品油,煤油、柴油、汽油等銷售還是國家定價,這對我們來講是當前一個要探索的問題。但我們認為中國不能一步到位把價格理順,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為我們的農民、城市的低收入者、用於公共交通的汽車等等,還有一個承受的過程,所以中國的價格,特別是成品油價格和國際接軌是一個漸進的比較長的過程。
2007-09-04 15:51:51 - 陳德銘:
您第二個問題講到了生物燃料和乙醇,我前面告訴大家,我們現在的生物乙醇生産量大概是102萬噸,我們計劃到2010年左右發展到200萬噸左右,到2020年能發展到1000萬噸。同時我們到2020年還會發展生物柴油,估計也在200萬噸左右。這樣到2020年,我們的生物燃料會在1200萬噸左右。我所指的這些不是用糧食生産,是用我們的荒坡荒地、鹽鹼地生産的,通過甜高粱、小桐子等等來生産的。美國玉米如果價格便宜,又符合我國的標準,我國當然希望進口一點。但美國玉米大量地用來製作乙醇,可能又經過這麼遠途的運輸,這種機會就很小。謝謝。
2007-09-04 15:54:07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您剛才提到在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意義很重大,目前據我所知,這個産業規模還比較小。我想問,在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有什麼困難?
第二個問題,您剛才提到2010年和2020年的目標是具有挑戰性和前瞻性的,我想請問政府將會採取哪些措施保證實現這些目標?謝謝。
2007-09-04 15:55:40 - 陳德銘:
我國現在的可再生能源規模很小,只有8%。我們當然有不小的困難,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有不同的困難,概括起來有兩個共通的困難,第一是很分散,特別是生物質的燃料分散在農村的千家萬戶。第二是技術的困難,因為我們的技術,也包括我們對國際技術的了解,這種生物質能的轉化所帶來的成本會比較高,所以最後它比化石能源的價格還要貴一點。主要是這兩個困難。
2007-09-04 15:56:25 - 陳德銘:
為了克服困難,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主要採取了這樣幾個措施:第一,在政策上加以積極引導,這包括價格政策。政府鼓勵使用風能和太陽能,把這部分更高的費用攤到電價上,這樣就是費用分攤機制。
第二,我們要採取財政和稅收的優惠政策,包括建立專項基金給予補助,也包括減免稅收。
2007-09-04 15:58:39 - 陳德銘:
第三,我們想要培育市場,市場是十分關鍵的,市場的培育也包括對市場份額的強制和對市場環境的改善。比如我們要逐步要求建築商、房地産開發商必須在房地産開發中安裝一些利用太陽能的構件等等。比如我們要求現在生産銷售化石能源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電力的中央企業、地方的大型企業,要承擔一定的義務,拿出足夠的資金髮展可再生能源;要在他們的經營中達到一定的比例,這些比例在規劃中都有具體的要求。
2007-09-04 16:00:50 - 陳德銘:
第四,我們要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能力建設,這主要是指對這個方面的科研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以及人的培養。
第五,我們要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意義和利用方法、途徑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公民的意識,提高所有人民參與的程度。這方面也希望今天的記者朋友,希望所有新聞媒體能夠共同參與。謝謝。
2007-09-04 16:00:57 -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我想具體問一下,大型能源國企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中有什麼作為?因為現在形成産業,像中糧集團已經進入生物質能的開發,中石油、中石化已經做了風能、太陽能的開發計劃。可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有多少是國家要加強控制的,有多少是市場完全放開的,有沒有一個全盤的考慮?第二是在生物質能開發方面,也和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相銜接,如果説很多民營企業現在也進入了生物質能源開發,它會不會跟國家糧食安全有衝突,政府會不會更傾向於提高門檻,統一進行規劃呢?謝謝。
2007-09-04 16:01:32 - 陳德銘:
第一,現在的大型企業,政府要求它們積極參加可再生能源開發,在規劃裏明確規定,發電裝機容量500萬千瓦以上的企業,到2020年,它們經營的總的發電功率裏面必須有8%以上是可再生能源。同時,我們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不問你的企業所有制,完全按照公平待遇。在可再生能源開發領域內,市場規則、市場準入,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
2007-09-04 16:02:54 - 陳德銘:
第二,目前可再生能源領域裏,有很大一批是正在發展和成長中的民營企業。比如説我們的風電招標,有一些中標的就是民營企業。太陽能的光電板生産、大型風機的生産和其他太陽能的熱利用設備的生産,可以説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即便在水電這樣投資金額很巨大的領域,現在大中型水電開發,民營企業也已經進入了。所以政府將支援、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而且它們一定會成為我們的生力軍。謝謝。
2007-09-04 16:04:47 - 道瓊斯新聞社記者:
剛才您提到,到2020年中國的風電目標是3000萬千瓦,我想問一下實現目標的阻力主要是來源於什麼方面?您剛才談到要建設200萬兆瓦的風電發電廠,實際上工業界人士説這方面還是空白,請您評論一下這個問題。
2007-09-04 16:06:11 - 陳德銘: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設想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是可能的,而且是有餘地的。到去年我們已經有260多萬千瓦風電,大概在建的有400多萬千瓦。風力發電確實有很多困難,我想比較典型的困難有三個:第一,我們對整個中國的風力資源要有比較科學、準確的了解,我們還缺少大量的氣象資料。我們正在和國家氣象局聯合開展這個調查,但這需要時間。特別是中國2/3的風力在海上,我們更缺少海上的風力資源數據。第二,我們在風力發電中也非常需要注意環境保護和電力安全,比如有些風帶正好是候鳥的遷徙地,我們要注意保護動物的多樣性。比如有的地方雖然有風,但它和當地的電網很難連接上,或者説電網比較小,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功率,有一個安全問題。
2007-09-04 16:08:11 - 陳德銘:
第三,風力設備的製造和研發。現在我們中國,包括在中國的外國製造企業,我們能夠生産1.5兆瓦,就是1500萬千瓦的風機,對於更大的風機,我們還在研製和實驗階段。
明年3兆瓦的樣機就要研製出來了,但我們可能還想往5兆瓦樣機的路走過去。因為隨著風機半徑的提高,可以取得更多的風資源。當然,還有一些規劃組織工作,比如剛剛路透社的記者説到的風電電價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探討的。
2007-09-04 16:10:31 - 記者:
我的問題是,我們知道大型風力電廠的建設一般是採用政府公開競標的方式,小型的則更多地採用公司對公司的模式。我們知道大型的風力電廠在選擇公司的時候,要考慮到很多電力因素。
2007-09-04 16:12:33 - 陳德銘:
現在風電場是由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進行公開招標確定的,在5萬以下的由省級地方人民政府來做,20萬以上的是由國家發改委統一做。重要的是對風力發電要做好規劃,哪些地方可以建風場,你的電網、輸配電系統能不能建到那兒。總體來講,我們在具體做的時候,中央和地方政府是一起聯動的。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情況,我們可以在會後另擇時間再交流。
2007-09-04 16:15:21 - 荷蘭國際新聞電視臺記者:
非常感謝給我這個機會提問,下周在澳大利亞即將召開APEC會議,在這方面,我想問一個後續性的問題。最近隨著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中國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努力的方向好像並不是一些國際協議,比如説《京都議定書》。中國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可持續的能源發展。中國提出的目標,剛才您講到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佔到15%的份額,這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無法達到的目標。在下周即將召開的APEC會議上,中國是否會發揮一個全球性的引導作用,從而進一步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您是否對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上做一個比較呢?
2007-09-04 16:17:54 - 陳德銘:
昨天,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先生陪同我們國家主席胡錦濤到了澳大利亞,我想氣候問題一定是各國首腦都很關心的。氣候問題,或者説是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在國際上是熱點問題,但也有不同的觀點。我想説一説我自己的看法。我想有四點,現在各國基本上是達成一致的。
2007-09-04 16:20:06 - 陳德銘:
第一,地球氣溫正在升高,正在變暖。
第二,這種變暖會影響人類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這種變暖不僅有自然生態的因素,也有人類活動的原因。
第四,氣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必須由全球人民共同應對。
2007-09-04 16:21:04 - 陳德銘:
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階段,對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是非常小的,應該説歷史上我們的排放是很低的。比如説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二年,即1950年,到2002年,半個世紀左右,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世界總排放量的9%。
第二,中國的每人平均排放少,根據2004年的國際統計資料,我們每人平均排放二氧化碳是3.6噸,只有世界每人平均值的87%左右。這個數字也是OECD國家每人平均的1/3。
第三,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彈性系數很小,世界的彈性系數在0.6,我們只有0.38左右,我們的經濟發展所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小。
2007-09-04 16:21:35 - 陳德銘:
對歷史排放低、每人平均排放少、彈性系數小的國家,我希望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國際社會應該給我們留下一些發展的權利和發展的空間,不應該對我們有過多的指責。
中國首先自己制定我們在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也就是不産生二氧化碳的能源要佔到總能源消耗的15%。我看到歐盟提出到2020年要達到20%。我沒有看到其他大國在這方面有具體的數字或計劃。事實上,我們最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一點,也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結構調整的一個結果,因為我們承接了發達國家的一些製造業,一些耗能比較大的産業轉移到我們國家來。我們非常願意在今後和世界各國,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共同來討論、切磋、交流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無論是方針政策,還是技術、工程層面。
2007-09-04 16:22:56 - 陳德銘:
我們今後除了節能減排,還有我今天講到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我們整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作大概可以概括成“一個結合、兩面推進、三個渠道”。
一個結合,就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要和中國的科學發展、和中國建立“兩型社會”,建立自主創新國家結合起來。
兩面推進,就是一方面要減少我們自己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另一方面要推進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三個渠道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渠道是少排放,第二個渠道是多吸收,第三個渠道是再利用。特別是二氧化碳氣體還可以做其他方面的利用,這也是我們要探索的。你來自荷蘭,荷蘭和整個歐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利用,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都做得很好,我們正在和歐洲這些國家加強交流。
謝謝你,也謝謝今天所有的記者,謝謝你們今天對我的採訪,謝謝你們長期對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作的支援。謝謝大家!
2007-09-04 16:29:47 - 陳文俊: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
2007-09-04 16:32:00
圖片內容:
- 發佈會資料臺
- 發佈會開始前現場
- 發佈會開始前記者閱讀資料
- 國際市場新聞社記者提問
-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提問
-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
- 發佈會譯員
- 陳德銘回答記者提問
- 鳳凰衛視記者提問
- 路透社記者提問
- 中國網對本次發佈會進行現場直播
- 陳德銘回答記者提問
- 新聞發佈會現場
-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陳文俊主持本次發佈會
-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德銘
視頻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Archive/scio/20070904b.rm
數據地址:
網友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