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5月25-30日,2023中關村論壇舉辦。人工智慧、元宇宙、區塊鏈、量子資訊、細胞和基因治療、氫能儲能等前沿重點産業領域的最新成果,在本屆論壇的展覽展示板塊集中亮相。無人機、手術機器人、虛擬數字人……現場令人目不暇接。值得一提的是,在綠色雙碳展區,全球首款300kW碳複合板電堆(ST300VI)揭開神秘面紗,帶來一個“有故事”的展覽。


歷時13年成果綻放


300kW碳板電堆,是中關村海歸創業企業,北京氫璞創能科技有限公司磨劍十三年帶來的創新成果。整堆單電池片數/活性面積為550片/425cm²,最高工作溫度95℃,壽命30000小時/8000次啟停。該款電堆在功率方面的表現優異,經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檢驗顯示,額定功率309kW,峰值功率340kW,峰值功率下功率密度4.6kW/L。

使用單個ST300VI電堆,最高可開發300kW的發動機。這不但滿足重卡滿載的連續高速巡航,同時也保證了最低的氫耗。目前,山西晉南鋼鐵集團已與氫璞創能簽署10000輛氫能重卡戰略合作協議。同時,申威獅星也將在近期與氫璞創能推進100輛氫能源車運營合作。

“十三年的研發積澱,我們率先掀開了國內電堆功率集體突破300kW的序章。”氫璞創能董事長歐陽洵介紹,“300kW碳板電堆的性能數據,率先突破了行業天花板。”

歐陽洵解釋説:“國內燃料電池電堆企業正在集體向大功率快速迭代升級,部分企業正試圖跨越200kW向300kW突破。目前,各大燃料電池發動機企業受限于成本和技術,裝車的燃料電池重卡發動機功率大多都在國家補貼功率110kW附近,而幹線物流行業對重卡發動機額定功率的需求不低於200kW,因此,300KW是燃料電池重卡整車廠最為期待的功率。”

“電堆作為燃料電池産業的核心零部件,其技術發展一直受到業內外的密切關注,其中功率、比功率和壽命是關注度最高的幾個參數。”歐陽洵進一步闡釋,國內企業功率和比功率逐漸完成 “趕超先進”的階段性目標,背後除了反映出國內燃料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燃料電池産業鏈的快速成長,同時也反映出國內産業發展階段、産業驅動力等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業內人士評價:目前,國家燃料電池示範城市群項目將補貼的功率標準限制在110 kW,國際上豐田、巴拉德的車用電堆功率也暫時停留在100 kW級別。僅就單堆功率而言,國內已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但國內電堆向大功率發展的腳步並沒有停止。氫璞創能率先推出300kW級別,已將行業推向全球領跑位置。


做“賣油翁”一猛子扎到底


每一行都需要一種‘賣油翁’的職業精神,在專注中做出興趣、做出標桿。美國史提芬斯理工學院化工與材料博士歐陽洵, 2010年歸國創業,在中關村一猛子紮下去,就是13年。

為什麼能堅持?歐陽洵説:“來自於對氫能未來的堅定判斷。燃料電池技術能源轉換效率高達60%,是內燃機的2-3倍,為化石能源、鋰電的有效替代和補充,環保、可持續和高效等優勢極為明顯,被稱為‘終極能源’;中國作為引領全球的大國之一,必須開拓多元化能源發展路線,多種技術並行、互補是國家戰略安全的保障,大力發展氫能和燃料電池已為明確的國家戰略。”

事實上也是如此。2019年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氫能納入中國能源體系之中,是我國真正開啟氫能大發展元年。按照白皮書路線規劃,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佔比約為 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年經濟産值超過10萬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這為推動我國氫能産業發展起到了“舉旗定向”的作用。


“我們從一開始,就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發和産業化並行的‘雙元’發展戰略。”歐陽洵概括説。國家所需,産業所向。十三年來,氫璞創能身上打上了諸多行業“首家”、“唯一”的標簽:國內首條電堆自動化産線的締造者、國內首家發佈150kW長壽命石墨板電堆(2020年)及300kW石墨板電堆(2022年)的電堆企業、國內唯一一傢具備頂級石墨板電堆(300kW,功率密度4.6kW/L)及金屬板電堆(功率200kW+,功率密度6.4kW/L)的研發和生産企業、首家實現鋼廠氫能重卡及氫能叉車批量應用的企業,截至目前,氫能重卡及叉車綜合里程全國排名第一。

“當前燃料電池産業與2010年的鋰電池産業極為相似,爆發在即,最佳投資窗口期,未來將為十萬億級市場規模。” 談及未來發展,歐陽洵透露,“氫璞創能有很多“小目標”。比如,今年實現5億元的營收創新突破,力爭在2024年科創板備案,2025年實現上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歐陽洵直言,“‘小目標’的實現,還有許多“硬仗”要打。比如,迫切需要在海淀創業大本營——中關村示範區核心區建立起2萬平方米左右可用面積的總部基地,包括實體中央研究院(前瞻研發、材料研發、最新一代電堆和發動機研發、實驗室、産線研發、樣機試製)、燃料電池大數據中心、生産管理中心、品質中心、採購中心、運營中心、客戶中心、産業投融部、加氫站等,完善創新鏈和産業鏈,跟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腳步,蓄勢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