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9日訊(記者 王瑞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支援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國家産業創新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援有條件企業聯合轉制科研院所組建行業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術服務。打造新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北京市科技資源密集豐富,企業創新創業活躍,高精尖産業共性技術需求旺盛,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對於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共性技術服務供給,優化産業創新生態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聚焦産業共性技術需求,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統籌謀劃與分類推進相結合、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盤活存量與培育增量相結合,立足本市科技資源優勢,瞄準當前發展所需,著眼未來産業發展,積極佈局建設高精尖産業領域共性技術平臺,加快匯聚高端創新要素,著力補齊創新生態短板,不斷貫通産學研用鏈條,推動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功能型、開放式的新型共性技術平臺支撐體系。


需求牽引,著力破解産業共性技術缺失難題


基礎研究與轉化應用脫節是制約科技資源優勢向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優勢轉變的突出問題,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充分發揮共性技術平臺的資源、渠道和機制優勢,支援平臺圍繞“高精尖”産業領域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廣泛整合産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資源,深入開展産學研合作,以行業需求為牽引組織開展共性技術攻關,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賦能産業發展。

精密加工共性技術平臺是由北京中關村精雕智造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建設運營,主要面向醫療器械、汽車、精密儀器儀錶、光學儀器等領域,開展新産品精密加工工藝研發和小批量産品試製等服務的平臺。平臺立足北京市在製造、材料等領域的科研優勢,加快行業新工藝、新産品、新材料共性技術研發進程,填補了北京市用於支撐新産品研發0-1,1-10階段快速製造的市場空白,是全國首個面向機電類産品細分領域打造的專業化産品孵化平臺。

為解決精密製造共性技術問題,平臺加大軟硬體設施投入,發揮産學研協同優勢,聯合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在軟硬體設施投入上,建設快速製造生産中試基地,提供精密零件的小批量快速製造服務;建設(超)精密恒溫實驗室,實現微米級高精密零件加工;搭建産業鏈協同製造平臺,利用數字化協同技術整合京津冀製造資源,提升機加工、電加工、熱加工、表面處理和增材製造等綜合製造能力。在共性技術研發上,一方面,平臺提供迭代測試、驗證、推廣等一體化共性技術基礎服務,參與産品結構件的設計及迭代,提供單件、小批量製造等服務,參與産品性能完善及迭代,提供産品方案設計、産品組裝、調試、檢驗和驗證等服務,解決企業實現産品中試前的製造、驗證和迭代過程。另一方面,平臺聚焦醫療器械等專業領域研發新工藝,通過自建和整合製造資源構建基礎資源平臺,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優化醫療器械微小結構件加工工藝技術,解決醫療器械結構件精密加工共性技術問題;研究刀具磨損量預測及工藝參數,解決異形曲面結構件高效加工共性技術問題,努力實現傳統製造工藝新突破。

平臺將整合國內優質産業鏈製造資源,通過線上協同製造模式,整合機械加工、焊接、表面處理、鑄造等多環節産業鏈資源,構建京津冀高端製造業産業鏈,助力企業快速完成新産品工藝研發、快速試製、商業化定型,支撐在京企業“本地研發,本地試製”,彌補北京製造資源短板,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實現京津冀平臺化協同製造服務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精密加工共性技術平臺


行業受益,支撐構建高精尖産業創新生態


企業的創新産品除了要解決技術問題,還需要走通技術適配、檢驗測試、場景驗證等環節,才能最終進入行業用戶實現規模化應用,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援共性技術平臺瞄準電力、交通等行業應用市場,與産業鏈、供應鏈上游科技企業合作,開展技術適配研發、産品性能測試、行業示範應用等,帶動企業的新技術、新産品進入行業市場。

工業晶片核心軟硬體共性技術平臺是由中關村芯海擇優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建設運營,依託股東方中央企業與市屬國企的市場優勢,專門服務國産工業晶片進入行業應用的平臺。平臺搭建共性技術資源庫,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核心産品研製、典型場景驗證、標準制定與檢測,打造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雙迴圈的發展生態,構築晶片設計、晶片應用、標準與産業檢測聯盟、産業服務4個子生態圈,為産業鏈中具備單點突破能力的中小企業、高校院所,提供發展所需要的其他資源,帶動生態夥伴進入産業鏈相應環節,通過“政産學研用金”協同,推動産業生態升級。目前,已累計推廣晶片、器件等元器件約330萬顆,價值超5000萬元,帶動國産工業晶片“進電網”“進軌交”。

加強軟硬體投入,購置伺服器、示波器、信號發生器、平臺管理系統軟體等設備,加強平臺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檢測服務能力,拓展應用驗證場景。構築工業晶片産業生態,打造以“基礎共性技術-核心共性組件-示範應用”為主體內容的平臺。一是聚焦工業晶片産業基礎共性技術突破,全力攻克工業可靠性設計與驗證技術、嵌入式處理器和作業系統適配技術、系統級功能安全和資訊安全技術,以及標準制定與檢測認證技術。二是遴選開發形成核心共性組件資源庫,從生態合作夥伴中遴選基礎共性工業晶片,形成可示範推廣的核心工業晶片資源庫;遴選、開發形成通用性核心模組/板卡資源庫,重點涵蓋電源、通信、控制、人工智慧等類型基礎共性模組;依託核心工業晶片、核心模組/板卡等硬體資源,開展軟體系統適配,形成涵蓋安全晶片作業系統、實時作業系統、物聯作業系統的核心作業系統庫。三是開發面向能源電力、軌道交通、市政等重點領域典型場景示範方案,開展平臺技術及衍生産品實驗驗證,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

平臺將進一步匯聚創新資源,為晶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基礎共性技術、檢測驗證環境、典型場景應用、産品推廣等公共服務,解決我國工業晶片設計與最終系統應用長期脫節,産品供應鏈規模較小,難以支撐現代工業發展等問題,提高國産晶片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我國工業晶片的自主研發和産業化能力。

image.png

晶片可靠性測試實驗室                           晶片失效分析實驗室

image.png

電磁相容實驗室                                                    環境可靠性實驗室


立足高端,搶佔前沿産業發展制高點


當前,醫藥健康、智慧製造等領域新興技術迅猛發展,對創新鏈、産業鏈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補齊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短板,提升産業創新效率,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搶得先機。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緊扣前沿産業發展趨勢,支援相關企業、機構牽頭搭建醫藥健康等産業領域亟需的合同研發、中試放大、商業代工等平臺,破解産業發展“硬約束”,促進産業快速培育壯大。

工業級核酸類藥物設計研發和生産共性技術平臺是由北京荷塘生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建設運營,專門為核酸藥物提供研發、生産服務的平臺。平臺聚焦我國核酸藥物領域缺少工程化平臺這一關鍵問題,瞄準産業高端生産能力,搭建起前端快研發和後端快臨床之間的橋梁,打通“快研發、快生産、快臨床”的“短流程”模式。

平臺不斷完善核酸藥物共性技術研發所需必要軟硬體,購置用於生産工業級核酸轉錄模板的150L細菌發酵罐、純化設備、奈米藥物製備系統等設備,提高平臺研發基礎能力;圍繞核酸藥物的共性技術展開工藝、裝備、工廠三個層面創新,打通核酸藥物從質粒生産、核酸原液生産、LNP包裹三個關鍵流程,整合全産業供應鏈環節形成核酸藥物全流程規模化工業生産能力,同時形成核酸藥物各生産環節完整的品質檢驗能力,服務核酸類藥物研發企業。

平臺將分步實施,第一階段建成150L級別細菌發酵生産線,具備工業級核酸轉錄模板生産能力,完成15g級核酸原液生産工藝開發,以及1g級LNP包封工藝開發。第二階段再逐步放大重點突破單批次50g級規模的核酸原液生産能力,以及單批次15g規模的LNP包封生産能力。平臺旨在形成穩定的生産工藝,合作開發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設備和關鍵原材料,打造可以多批次共線生産的工廠,將核酸藥物的生産規模、生産成本推進到全球領先水準,賦能國內核酸藥物研發企業快速走向臨床階段。

image.png

image.png

工業級核酸類藥物設計研發和生産共性技術平臺


機制引領,全面提昇平臺開放服務水準


共性技術平臺具有公共性和準公益性的特點,需要在平臺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上進行大膽創新,保持平臺良性運作。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協同推進,推動平台獨立運作,建立多元參與的治理機制,成立理事會、專家委員會等機構戰略指導,提昇平臺服務能力和運作效率,建立支援資金“退坡制”、績效考核“里程碑制”等制度,推動平臺對外開放,引導平臺逐步實現自我“造血”。

光場共性技術平臺由淩雲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建設,主要為科幻、元宇宙等産業提供光場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在籌建之初即將體制機制列為首要問題,為了保障平臺能夠獨立、良性運作,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北京中關村通力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與淩雲光共同出資設立北京元客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平臺的建設運營主體,咪咕公司將通過設備投入等方式參與平臺建設。淩雲光公司作為科創板上市企業,具有較強的光場成像等領域技術實力;通力公司作為首鋼園·中關村科幻産業創新中心的主要運營單位,致力於促進科幻領域領軍企業集聚,整合産業創新要素,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咪咕投入硬體資産,通過創新性資産託管的合作模式,共同參與平臺管理運營。

平臺針對光場技術門檻高,國內光場系統數據品質差、計算效率低、成熟應用少等問題,充分利用牽頭單位及股東方的先進技術資源、專業設備資源、産業鏈上下游集聚資源,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資源,研發梯度光場成像、多孔徑光場成像及高精度高效AI演算法技術,開發建設系列光場採集建模系統、光場數據庫、數字人制播應用與評測系統、全息通信應用評測系統,將數字內容製作週期從數月縮短至2天以內。將助力數字內容、高端監控、全息視頻通信等新型産業發展,提升我國光場技術産業競爭力。

image.png

已有光場採集系統實物圖

image.png

虛實結合    


近期召開的北京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圍繞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發揮在京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作用,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集聚力量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繼續做好共性技術平臺佈局,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醫藥健康、智慧製造、綠色低碳等高精尖産業領域再佈局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不斷完善共性技術平臺體系,著力優化産業創新生態,更好支撐高精尖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