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多水少、時空分佈不均,水旱災害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為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之一,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治水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長遠大計來抓,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擘畫國家“江河戰略”,為新時代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社會各界關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學治水,實施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舉措,戰勝了多次重大水旱災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水利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的水利大事,我國水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發展成就


(一)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大幅度提升。全面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深入推進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淮河出山店、西江大藤峽、涇河東莊等一批控制性樞紐加快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等薄弱環節建設不斷加強。十年來,全國新增水庫庫容1051億立方米、新增5級以上堤防5.65萬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強化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監測,完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科學調度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嫩江尼爾基等水利工程,成功戰勝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太湖等多次流域性大洪水,多次重大汛情旱情。特別是戰勝了2021年黃河中下游歷史罕見的秋汛,避免了黃河下游140萬群眾轉移。戰勝了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自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確保了廣州市和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戰勝了珠江流域2021年至2022年秋冬春連旱,確保了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奮力抗擊今年長江中下游發生的自1961年以來最嚴重旱情,保障了1385萬群眾飲水安全,保障了2856萬畝秋糧作物灌溉用水需求。近十年,全國年均洪澇災害損失率0.31%,比本世紀上一個十年的0.57%降低近一半,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運作。


(二)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堅持“節水優先”方針,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約節約轉變。圍繞合理分水,推進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省市縣逐級分解落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圍繞管住用水,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把節水評價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嚴格供用耗排監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圍繞提高水效,完善節水標準和定額指標體系,推進節水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通過綜合採取高效措施,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2021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2年分別下降45%、5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三)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實施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滇中引水、引漢濟渭等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以及福建白瀨、湖南犬木塘水庫等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初步形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達到565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5億人。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建成四川武引灌區二期、海南紅嶺等大型灌區,廣西大藤峽、江西大坳等大型灌區開工建設,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012年的9.37億畝增加到目前的10.37億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水利支撐。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力實施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全面解決了17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建成農村供水工程827萬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較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廣大農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才能吃上水的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四)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大力推進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保護。河湖長制體系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120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河道管理範圍內亂佔、亂採、亂堆、亂建)20.16萬個,解決了一大批長期積累的河湖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和河湖生態流量保障,黃河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黑河東居延海連續18年不乾涸,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白洋淀等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大力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區域地下水水位總體回升。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黃河中上游、長江上中游、黃土高原淤地壩、東北黑土區和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十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的態勢。


(五)水利治理能力和水準實現整體性提升。堅持“兩手發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水利體制機制法治管理。長江保護法、地下水管理條例、農田水利條例、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等頒布實施,黃河保護法、節約用水條例等立法加快推進,建立了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農業水價、用水權分配及交易、水資源稅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出臺金融信貸支援、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託基金(REITs)等政策,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有效拓寬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資金籌措渠道,2022年1—8月,銀行貸款和社會資本投入水利2388億元,較前十年年均規模提高59.2%。水利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加快建設,泥沙研究、壩工技術等諸多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二、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作出水利貢獻


邁入新征程,水利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於治水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錨定保障國家水安全目標,加快推動新階段水利高品質發展,不斷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從流域整體著眼,把握洪水發生和演進規律,進一步優化流域防洪工程佈局,以流域為單元構建由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組成的現代化防洪工程體系。


二是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立足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以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幹輸配水通道為綱、以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為目、以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結,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慧,迴圈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協同推進區域和省、市、縣級水網建設,全面增強我國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


三是復蘇河湖生態環境。以提升水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為核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四是推進智慧水利建設。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建設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的智慧水利體系,實現水安全風險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


五是建立健全節水制度政策。堅持節水優先,深入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建立健全水量分配、監督、考核的節水制度政策,全面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安全利用水準。


六是強化體制機制法治管理。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和水法治體系,完善水法律法規制度,強化河湖長制,維護河湖生態空間,打造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