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體系:能力提升

疾控體系保障著人民身體健康,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支撐。“已有國家、省、市、縣4級疾控中心3376家,衛生技術人員達到15.8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各級疾控機構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副局長雷正龍説。

能力的提升體現在多個方面。雷正龍表示,10年來,我國疫情監測及時性和準確性大幅提升,特別是近兩年,通過中央轉移項目,進一步擴大了對新冠等傳染病的監測範圍。我國還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實驗室檢測網路,各級實驗室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檢測任務。在國家層面,中國疾控中心現有流感、脊髓灰質炎、麻疹、日本腦炎4個世界衛生組織參比實驗室。此外,近兩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援各地開展培訓,使流調能力、處置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傳染病直報系統在傳染病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于2004年建設的系統至今已安全穩定運作了18年,覆蓋了全國幾乎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從疾病診斷到報告的平均時間已縮短至約4小時。”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説,直報系統的建設和運作顯著提高了傳染病報告的及時性,減少了傳染病漏報現象。去年,以直報系統為基礎,擴展實現了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結果的快速報告(即逢陽必報),為密接追蹤、流調溯源、疫情研判等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傳染病防治:成就突出

“我國高度重視傳染病防控,10年間,27種甲乙類法定傳染病年報告數下降了19.3%,其中腸道傳染病下降了67.9%,呼吸道傳染病下降了35.6%。”雷正龍説。

以病毒性肝炎為例,馮子健介紹,我國5歲以下兒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已降至很低水準,提前實現了世衛組織西太區B型肝炎控制目標。2014年,西太區向中國政府頒獎,表彰我國在兒童B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控所取得的突出成就。2019年,我國最新一次全國B型肝炎感染率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兒童B型肝炎感染率進一步降低。

在艾滋病防治方面,輸血傳播基本上阻斷,母嬰傳播和注射吸毒傳播也降到歷史最低水準。10年間,抗病毒治療定點機構由3400多個增加到6000多個,檢測人次數增至3.2億,抗病毒治療比例和治療成功比例分別提高到92.6%和96.4%。

2021年6月30日,世衛組織宣佈我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證。“瘧疾是我國繼天花、脊髓灰質炎、絲蟲病、新生兒破傷風之後消除的又一重大傳染病。”雷正龍説,這意味著終結了瘧疾在我國流行肆虐數千年的歷史,在公共衛生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於同樣在我國也有很長流行歷史的血吸蟲病,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451個流行縣(市、區)都達到了傳播控制或以上標準,較2010年增加了15.71%。近10年來,沒有因新感染而出現晚期血吸蟲病患者。此外,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已達15種,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水準。

“需要強調的是,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防控措施的落實密切相關,防控措施一放鬆,就可能反彈。”雷正龍打個了比方,“好比一鍋開水,如果上面的蓋子按不緊,開水的蒸汽有可能把蓋翻開,所以,要一如既往地把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慢病防治:健康口號深入人心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表示,過去10年,在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控方面,將慢性病防控工作和當地的社會、文化建設相結合,累計建成了488個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和千余個省級示範區,建設健康社區、健康步道、健康公園等8.7萬個,“管住嘴、邁開腿”等健康口號深入人心,群眾自覺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

吳良有介紹,自2016年我國頒布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開始,“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已成為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標。2021年,我國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這4類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15.3%。這意味著每個人在30到70歲死於4類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為15.3%;較2015年下降超過了3個百分點,降幅達到了17.3%,“這個年均降幅接近全球平均降幅的3倍”。

心理健康:突發事件心理干預建章立制

公眾對精神衛生的關注與日俱增。“2013年5月,我國開始實施《精神衛生法》,從法律層面對社會、政府以及公民關於精神衛生相關工作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在冊登記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已有660萬人,在冊患者的規範管理率達到92%。

此外,目前有精神衛生醫療服務機構5936家,10年間增加了205%,全國現有執業註冊的精神科醫生5萬餘人,10年間增加了144%。

陸林説,近10年來,我國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干預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建章立制的過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公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防治機構為主,專門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心理服務隊伍,設立了心理援助熱線660多條。

健康扶貧:最大限度早期發現患者

四川是包蟲病流行程度較嚴重的省份之一,包蟲病成為當地農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發佈會上,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斌分享了石渠縣蝦扎二村村民尼瑪一家的故事。

尼瑪于2014年被確診為肝包蟲病,其丈夫因病失去勞動能力,飽受痛苦折磨。2015年11月,國家和四川省啟動了石渠縣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項目,尼瑪和丈夫得到了醫治,12萬元的手術費最終個人只支付了900余元。術後,夫妻都恢復了勞動能力,2021年全年收入有5.2萬餘元,已脫貧奔小康。

“致富十年功,癆病一場空”。除了包蟲病,四川也是結核病防治人口大省,發病人數多,耐藥問題突出。徐斌表示,“十三五”以來,四川共投入3500多萬元提升檢測能力,目前全省100%的市(州)和99%以上的縣(市、區)都具備開展結核分枝桿菌分子生物學診斷能力,診斷時間由原來的6~8周縮短到3~4小時,最大限度早期發現患者並納入治療。在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方面,將耐藥結核病納入扶貧專項救治的疾病。“目前,在結核病患者發現、治療和管理等關鍵環節,全面提升防治工作品質,患者的成功治療率始終維持在90%以上,有效預防了耐藥結核病的産生。”徐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