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健康教育工作離老百姓越來越近,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健康工作者加入其中,健教活動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支援和參與。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健康教育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精準化態勢。6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京召開“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我們這十年”系列主題第6場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展與成效。

因時制宜,緊跟時勢滿足需

發佈會一開始,就公佈了一組亮眼數據:10年來,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穩步提升,從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提前完成健康中國行動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和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注重醫防結合。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狀態下,預防尤為重要。群眾能夠掌握疫情防控知識,是切斷傳染病傳播、控制流行的重要環節。”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談到,“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持續加強健康科普,開展健康教育,對公眾關心的病毒傳播途徑、規範消毒、個人防護等方面的知識進行了解讀、傳播,推動廣大群眾掌握防控知識,減少恐慌情緒,增強防控信心。實踐證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具體到地方政府,健教相關工作也是細緻而快速的。北京市東城區副區長劉俊彩舉例,兩年多來,該區利用張貼畫、微網志、微信、城市大屏等多種形式傳播新冠肺炎防控的相關健康知識,引導市民做好個人防護;開通24小時疫情諮詢熱線,製作疫情防控的“十問十答”,針對不同的職業人群分類編寫了防護工作手冊,針對疫苗接種製作漫畫海報,指導社會各界參與疫情防控。劉俊彩介紹,東城區共有257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家醫團隊與全區17個街道168個社區居委會無縫對接,打造社區健康教育網格;該區在社區、衚同裏開展“愛衛防疫文藝作品”展示、“小手拉大手”活動等,推動基層疫情防控,宣傳同心抗疫感人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防控仍然不能鬆懈。”米鋒表示,“我們將繼續大力開展傳染病防治相關健康科普和教育活動,讓群眾‘聽得進、學得會、用得上’,提升全民傳染病防治素養水準。”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亮點紛呈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堅持預防為主,完善健康促進工作體系,組織實施健康促進的規劃和行動。10年來,各地履職盡責,因地制宜推進健康優先。

劉俊彩介紹,東城區作為北京市的中心老城區,不但坐擁多家知名三甲醫院,遍佈著老北京風情的衚同街區,還有天壇、故宮等著名歷史人文景點。據此,該區與醫療機構合作,組建健康科普專家團隊,把大專家講健康科普送到居民身邊;同時,打造特有的“衚同迷你馬拉松”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動,設計“天壇大象跑”“故宮跑”等網紅跑步路線。

“今年年初,東四街道成為全球首個雙奧社區,我們把冬奧冰雪元素有機植入歷史衚同街區,推進冰雪運動普及,書寫了奧林匹克體育精神融入社區文化建設的新篇章。”劉俊彩説,通過深入推進體醫融合、體教融合,10年來,東城區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從34.10%上升到43.46%。

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更是開展健康促進工作的重點。發佈會透露,10年來,各地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建設健康教育陣地,培養基層健康教育骨幹。各地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入村屯集市,指導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河南把健康素養66條畫進年畫,青海、甘肅、廣西等地通過民歌、山歌來傳唱健康知識,這些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這些通俗易懂的傳播方式,健康知識和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米鋒説,“經過共同努力,農村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已從2012年的7.13%提升到2021年的22.02%。”

因人制宜,為重點人群送上個性化健教

發佈會上,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分析,人們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認知和行為特點是不同的,因此健康宣教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

李長寧以“一老一小”為例解釋,兒童青少年時期是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健康行為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幫助兒童青少年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受益終生。“近年來,我們有針對性地開發了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資訊及釋義,編寫了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和規範等,在編寫過程中關注兒童青少年認知習慣和特點,比如採取講故事、繪圖漫畫這樣一些呈現形式,有效提升了傳播效果。”

老年人處於生理機能減退階段,要重點幫助老年人保持正常的身體機能,預防和管理慢性病。“我們開發了常見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處方等一系列材料,方便醫務人員更好地開展患者健康教育。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我們注重開發視頻、音頻健康教育材料。”李長寧説。

醫療衛生機構是健康宣教的主陣地,醫務人員是主力軍。為促進老人和孩子的健康,各層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也在不斷努力。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副院長姚德明談到,該院于2018年成立老年健康大學,定期開展線上線下健康講座,目前已有30個學科的90位專家參與,共錄製科普課程200節,累計觀看有500余萬人次。

“我是兒科急診醫生,最大心願是所有孩子都能在安全環境中健康成長。”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講述,從醫20多年,最讓她難以釋懷的是見到林林總總的兒童傷害,包括道路交通傷、跌倒墜落傷、藥物中毒、溺水、燒燙傷等。“絕大多數的兒童傷害是可以避免的,有時甚至只需要改變一個小小的舉動、理念。所以,在工作之餘,我們採用線上線下的媒介和形式做兒童傷害預防的科普活動。因為這項工作非常有意義,就算再忙再累我們也樂在其中。”

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白勇濤介紹,該中心所在的轄區有戶籍在冊人口8萬,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29.8%。“老年人是重點管理人群,我們通過社區篩查、健康問卷、家醫簽約、日常診療等形式了解轄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健康宣傳的主題從高血壓的預防、糖尿病的防治到防跌倒、骨質疏鬆、心理健康、中醫養生、安寧療護等方方面面,滿足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發佈會還提到,當下自媒體健康科普水準參差不齊,一些偽科普和虛假資訊帶來了一定危害。因此,2020年2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成立了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來自健康教育、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30余個領域的1000多位專家成為首批成員,切實保證科普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各省份也建立了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並不斷完善機制,形成健康宣教的強大“生産力”,助力健康知識傳播的風清氣正。

回望過去10年,成績歷歷在目。展望未來,肩上的擔子更重。“雖然我們的健康素養水準有了提升,但是要讓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仍然需要每個人、全社會繼續努力。”米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