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資訊化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實施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戰略,推動工業和資訊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顯著增強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有力地夯實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也為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中國工業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築牢穩定經濟大盤“壓艙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強調把高品質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把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面對國內外嚴峻複雜經濟形勢,工業和資訊化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六穩”“六保”工作任務,加強和改進行業管理,積極應對外部衝擊影響,全力保持工業經濟平穩運作,保持製造業佔比基本穩定,築牢穩定經濟大盤“壓艙石”。2012年至2021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以不變價計算,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3%,遠高於同期全球工業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製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佔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我國生産了全球六成左右的粗鋼、水泥、電解鋁、甲醇等原材料,智慧手機、電腦、電視、工業機器人等新産品産量位居全球首位。産品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工業産品出口覆蓋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製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的佔比達到約20%,通信設備、高鐵、船舶等國際競爭優勢凸顯。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智慧家電全面普及,功能性纖維、生物基纖維等産品走進千家萬戶,千人汽車保有量由2012年的89輛提高到2021年的208輛。


二、鞏固提升完整産業體系優勢,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産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要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産業體系。工業和資訊化部立足我國産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統籌補短板、鍛長板,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製造業強鏈補鏈行動,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工業基礎能力持續提升,軌道交通、電力裝備、航空航太用鋁合金、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等一批關鍵基礎産品和材料實現規模化應用,基礎産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明顯提升。圍繞增強共性技術供給能力,佈局建設動力電池、增材製造等22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和硅基混合整合等2個國家地方共建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建設200多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援建設125個産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新興産業發展步伐加快,服務機器人、充電樁、智慧可穿戴設備等新産品增勢強勁,2021年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354.5萬輛。新材料産業産值實現翻番。産業體系更加完備,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了醫用防護服、口罩、醫療設備、藥品、檢測試劑盒等防疫物資缺口問題。截至2022年5月,中國累計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了46億件防護服、180億人份檢測試劑、4300余億個口罩、22億劑新冠肺炎疫苗等抗疫物資。


三、産業結構調整取得紮實成效,中國製造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要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和資訊化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新興産業發展以及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産能。産業結構加快向中高端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8.6%、45%。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産能成效顯著,鋼鐵行業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去産能1.5億噸目標,1.4億噸“地條鋼”全面出清。電解鋁、水泥等行業落後産能基本出清。製造業數字化水準顯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5.3%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30.7和25.9個百分點。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煉化、印染、家電等領域智慧製造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接設備超過7800萬台(套),服務工業企業超160萬家。工業綠色轉型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別下降28%和16%基礎上,2021年進一步下降5.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別下降35%和39.6%基礎上,2021年進一步下降7%。2020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55.4%,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約3.8億噸。2012年以來環保裝備製造業總産值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産業發展區域協調性進一步提升,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打造製造業區域增長極,培育445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引導基地提升集群化發展水準,基地內企業超400萬家,上市及掛牌企業數量超過1萬家,創造了全國三成以上工業增加值和進出口額、四成以上的利潤總額,成為我國産業轉型升級和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開展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遴選確定2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構建“産業+科技+金融+人才”的發展生態,打造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動力源。


四、重點領域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製造加快向中國創造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製造業搞上去,創新驅動發展是核心。工業和資訊化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重大專項、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實施,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産業技術創新體系,産業創新從單點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加速轉變。“復興號”高速動車組跑遍神州大地,已經成為當下更快捷、更舒適的出行選擇。“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抵達馬利亞納海溝,已完成21次萬米下潛,萬米深潛次數和人數居世界首位。C919大飛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即將取證交付。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在白鶴灘水電站順利投産,全部機組一年發電量可滿足約7500萬人一年的生活用電。超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順利投用,穿山入地,打造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移動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以及磁共振、超聲影像等高端醫學影像裝備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相比2012年提高1.3倍、價格下降80%,主流車型續駛里程從150公里提高至500公里以上。


五、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保障有力的網路基礎設施,5G實現全球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資訊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資訊“大動脈”。工業和資訊化部把握資訊技術發展演進趨勢和規律,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網路強國建設邁出堅定步伐。網路基礎設施實現跨越提升,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光纖寬頻和行動通訊網路。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百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用戶佔比達93.4%,千兆接入速率用戶突破5000萬。4G基站規模佔全球總量一半以上,建成5G基站達到161.5萬個,5G行動電話用戶達4.13億戶。技術産業實力顯著增強。行動通訊技術實現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5G標準必要專利佔比38.2%,5G晶片、移動作業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持續縮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産業體系,光通信設備、光模組器件、光纖光纜等的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我國網際網路領域獨角獸企業301家,佔全球25%。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端辦公、線上教育、視頻直播等網際網路應用全面普及,大幅提升社會運轉效率,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達527萬億元,新經濟形態創造超過2000萬個靈活就業崗位。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在工業製造、港口、礦山、醫療、教育、文旅等諸多行業領域加速應用,應用案例累計超過2萬個。資訊通信普惠共用質優價廉,電信普遍服務縱深推進,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頻”,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從25%提升至100%,遠端醫療覆蓋所有脫貧縣,有力支撐打贏脫貧攻堅戰。網路提速降費深入實施,寬頻網路平均下載速率從每秒1.6Mbit提升至每秒62.5Mbit,增長近40倍,移動網路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95%。攜號轉網全國實行,累計攜號轉網用戶超6100萬人次。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改造和資訊無障礙工程加快推進,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共用資訊化發展成果。“通信行程卡”累計提供公益查詢服務近600億次,有力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和人民群眾順暢出行。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圓滿完成重大活動保障任務,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應急處突保障能力不斷提高。APP開屏彈窗“關不掉”“亂跳轉”、強制下載軟體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整治,騷擾電話有效投訴及時處置率超過99%,垃圾短信用戶投訴量降至歷史最低。工信領域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初步形成,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基本構建,網路安全産業綜合實力快速提升。


六、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激發,中國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一批産品卓越、品牌卓越、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工業和資訊化部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統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和環境,保護和激發企業活力,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2012年到2021年,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資産總額、營業收入分別從19.7萬億元、21.7萬億元,提升到44.33萬億元、40.24萬億元。中小企業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履行社會責任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末,全國市場主體達到1.5億戶,比2012年增長了2.8倍,其中企業達4842.3萬戶,增長1.7倍,99%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戶數達40.1萬戶,營業收入達75.5萬億元、利潤總額達4.7萬億元、資産總計達77.3萬億元,較2012年分別增長23.5%、38.7%、37.1%、101.5%。2021年,我國私營個體就業總數達4億人,較2012年增加2億多人。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從業人數佔全部企業從業人員比例的80%。以中小微為主的民營企業2019年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2021年進出口值佔比達到48.6%,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超過58.2%。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R&D)達到1.53萬億元,是2012年研發經費的2.55倍,投入強度由0.71%提高到1.41%。有研發活動的工業企業數由2012年的4.7萬個提高到2020年的14.7萬個,企業佔比由13.7%提高到36.7%。截至目前,工業和資訊化部已培育國家級“小巨人”企業4762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48家,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戶,入庫培育企業11萬多家。單項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分別達5%、7%,是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準的5倍、7倍,是提高我國經濟創新活力、增強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