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協積極履行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職責,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建設,將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創新自信,奮力創新爭先,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宏偉目標。
十年來,科學家精神價值認同感大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中國科協、中組部等11部委共同組織實施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採集工程,累計採集622位老科學家及科學家群體資料,入藏書信、手稿等實物資料141301件,數字化資料 338963件,視頻 468985分鐘,音頻 556063分鐘,出版傳記叢書146冊,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全面、類型最廣泛的現當代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在黨中央、國務院關心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即將建成開放,這是全世界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博物館,必將成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和情感殿堂。聯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命名140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聯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發起實施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動員17所高校排演18部科學家主題舞臺劇,累計演出400余場,吸引超千萬人線上觀看。大力開展學風建設,打造“學風涵養工作室”和“風啟學林主題社區”兩個IP,編創匯集學風涵養優秀作品5000余份,在微網志、B站、抖音等傳播覆蓋近4億人次。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志願服務精神,註冊科技志願服務組織5.6萬個,實名註冊科技志願者245萬人,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為民。
十年來,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成效顯著。全國學會聚焦靶心,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組織凝聚力、學術引領力、社會公信力不斷提升。10年間,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個人會員增長47.1%,達到637萬名,其中外籍會員5000余名,團體會員7.4萬個。學術引領水準持續提升,中國建築學會梁思成獎等129個學會獎項入選《社會科技獎勵目錄》;打造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等30余個國際高端學術交流品牌。科技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累計發佈3600余項團體標準,形成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相銜接的團體標準研製機制。學會治理改革邁上新臺階,2020年全國學會總收入36.3億元,較2012年增長72.3%;從業人員達4000余人,較2012年增長24.3%。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成效顯著,累計17個全國學會進入5A級社會組織行列,22個學會先後榮獲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先進社會組織”榮譽稱號。
十年來,世界一流期刊建設提振創新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引領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國際重要期刊檢索庫收錄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從152種增至257種,被收錄期刊的刊均影響因子從1.13升至4.42,增長2.9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8.9%。進入國際學科排名前25%的期刊數量由7種增至96種。已有25種期刊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5%,20種期刊位列學科前三,《鎂合金學報》《園藝研究》《先進陶瓷(英文版)》等7種期刊躋身學科第一,《細胞研究》《電化學能源評論》《資訊材料》3種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進入全球百強。被國際重要數據庫收錄的我國科技期刊作者來源地覆蓋122個國家和地區、4697個科研機構,引用來源地覆蓋124個國家、9608個科研機構,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長。
十年來,“科創中國”助力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科協推動“科創中國”建設,通過建平臺、解難題、促轉化、助創業,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集中優勢資源,暢通科技工作者成果轉化通道,在全國遴選65個試點城市(園區),累計組建400余支科技服務團,動員3萬餘名科技工作者,為他們搭建産學研合作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建設數字化服務平臺,提高科技資源匹配效率,打造“科創中國”公共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匯聚“問題庫”“項目庫”等資源143萬餘項,建成縱橫聯動的130余個協作站體系,開展技術路演、揭榜挂帥、榜單推介等活動,為基層近4000家企業解難題、促升級。創新組織模式,促進産學研金深度融合,成立“科創中國”聯合體和諮詢委員會,在各地建設200余個各具特色的新型組織載體,增強創新創業群體之間的機制化合作、體系化融通,促進産業鏈上下游聯合、大中小協作。
十年來,高品質科普服務惠及更廣泛人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科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建立品牌、平臺、機制、隊伍、改革、陣地六位一體的高品質科普服務體系。強品牌,整合科協系統優質科普資源打造“科普中國”總品牌,累計資源量53Tb,傳播量416億人次,科學辟謠平臺傳播量27億人次。搭平臺,連續18年舉辦全國科普日活動,2021年約2.81億人次參加;聯合開展兩次“天宮課堂”授課,總點擊量超40億次。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科普中國平臺匯聚傳播渠道715個,專業機構與合作團隊累計2189個。建機制,深化《科學素質綱要》實施聯合協作機制,動員125家知名機構成立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組織22家企業發出“科學素質賦能 科技自立自強”中國企業公益科普聯合倡議,發起16家場館和社會組織成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聚隊伍,調動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的積極性,科普資訊員近1000萬人;成立科技志願服務總隊,註冊科技志願者213萬人;發展基層農技協組織2.5萬個,建設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339個。推改革,內容、渠道、團隊一體化推進科普供給側改革,擴大有效供給;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十年來累計參與近1億人次,“英才計劃”和高校科學營活動累計培養7000余名優秀中學生、組織10萬多名高中生開展科研實踐。抓陣地,現代科技館體系長足發展,實體科技館408座,免費開放科技館339座,流動科技館累計巡展4944站,科普大篷車行駛里程超過5000萬公里,農村中學科技館累計建設1112所,數字科技館資源總量17.05TB,用戶總數1512萬。據不完全統計,現代科技館體系線下服務公眾超過8.5億人次,科技館已成為全國各類博物館中館均服務觀眾量最多的場館。組織動員地方科協、全國學會、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參與,今年已認定2021-2025年科普教育基地800個,累計認定2100余家單位;認定2021-2025年全國科普示範縣53個、創建單位515個。
十年來,對外民間科技合作交流更加活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科協與重要國際組織在華舉辦全球性主場會議累計280余場,習近平主席分別向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2018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2019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2019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2019年)、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年)、第32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2021年)致賀信或視頻致辭。大力支援我國科學家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已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截至2021年底,中國科協及所屬全國學會共加入372個國際科技組織,科協系統選送人員在上述組織中擔任執委以上任職數量共399個,其中主席、副主席任職170個。“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累計吸引200余個國際組織和千余個國別組織參與,涉及150個國家。推動與緬甸、巴基斯坦開展工程能力標準和工程師資格互認。多措並舉吸引海外科技工作者來華發展,建設全國海智工作基地108家,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24家,海外創新創業基地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