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世界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科技産出量質齊升。2021年,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佔世界比重為24.8%,比2012年提升17.5個百分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專利國際化水準不斷提高,PCT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1.9萬件增至2021年6.95萬件,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294億元,是2012年的5.8倍,技術合同成交額佔GDP比重達到3.26%。


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基礎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成果,“祖衝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在超導量子和光量子兩個物理體系上實現量子優越性。戰略高技術取得新進展,“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和“天和”核心倉成功對接,“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打破多項世界紀錄,高溫氣冷堆核電示範工程首次並網,國産超大規模人工智慧預訓練模型躋身世界前列。科技引領現代産業創新發展,世界首次實現500公里量級現場光纖量子通訊,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強化。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創新更加活躍。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012年的4.9萬家增加到33萬家,增長5.7倍。2021年有683家企業進入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榜單,在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慧、行動通訊等領域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


區域創新高地加快形成。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渝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中國有19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全球創新集群百強,其中,粵港澳(第2位)、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進入全球前10位。國家高新區成為各地區創新高地,2021年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預計超過48萬億元,約為2012年的2.9倍。


科技人才結構更加優化。2021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為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預計提高到75.3人年。深入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人才計劃,強化在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中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設立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項目。人才結構更加優化,涌現出一批世界頂尖科技人才。中國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2014年的111人次,增長到2021年的935人次,增長7.4倍。


研發投入快速增加。2021年,我國全社會R&D經費支出預計達到2.79萬億元,是2012年的2.7倍,是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R&D經費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91%提升到2021年的2.44%(2020年OECD為2.68%,歐盟為2.20%)。基礎研究經費穩步增長,2021年基礎研究經費預計達到1696億元,是2012年的3.4倍。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比例預計為6.09%,達到歷史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