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得到顯著提升,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環境品質實現全局性改善。中國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城鄉環境更加宜居。201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上升5.0個百分點,達到87.5%;重污染天數下降近四成,降至0.9%。全國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上升17個百分點,達到8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7.1個百分點,降至1.2%。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超過90%。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雲、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不斷提升。中國積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我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2021年森林覆蓋率超過23%,森林面積達2.2億公頃,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7954.28萬公頃,全球增綠四分之一來自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


能源綠色低碳化步伐逐步加快。中國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2021年,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0億千瓦,較2012年增長2.4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25.5%,較2012年提高近11個百分點。煤炭消費佔能源消費比重從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1年的56.0%。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中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26.2%,實現節能量達到14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4億噸。再生資源利用能力顯著增強,2021年廢鋼利用量約2.7億噸,再生銅産量365萬噸,再生鋁産量800萬噸。


綠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更多人的自覺選擇。以機關、家庭、學校、社區、出行、商場、建築等七大領域為重點,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全面推進。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紮實推進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節約糧食反對浪費行動。大力促進綠色消費,2021年,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均超過350萬輛,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


生態文明法律和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10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訂,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河(湖、林)長制、排污許可制度、國家公園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等改革舉措全面實施,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堅決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決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加強中美、中歐氣候領域對話。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宣佈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等東道國舉措,發佈《昆明宣言》。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綠色“一帶一路”大數據平臺,開展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