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辦理再也不用來回跑了!”“幾分鐘就辦好,為人社速度點讚!”“足不出戶就能辦成業務,給力!”……一句句來自群眾的讚嘆,見證著“人社服務快辦行動”帶來的深刻變化。
人社服務關聯千家萬戶,牽動億萬民心。今年以來,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國人社系統著力深化政務服務改革便民利民辦實事,聚焦企業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進一步“清事項、減材料、壓時限”,推動“快辦行動”提質增效挖潛,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人社服務。
從持續推進關聯事項“打包辦”、高頻事項“提速辦”、更多事項“簡便辦”,到大力推動“跨省辦”“就近辦”“到府辦”“一卡辦”“免申即辦”等,人社服務不斷優化升級,流淌出融融暖意,企業群眾辦事跑腿越來越少,材料越來越簡,時限越來越短,體驗越來越好。
“打包辦”提質
一件事 一次辦
人社業務種類多、事項繁、業務量大,過去由於部門分割等原因,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成為群眾辦事的痛點。
“就拿企業招用員工來説,需要辦理勞動用工備案、就業登記、參保登記、社保關係轉移、繳費人員增減等事項,要跑社保、就業等多個辦事大廳或登錄多個網站。”身為河北省邢臺市中聯水泥有限公司勞資負責人,王超對此深有體會。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聚焦群眾辦事的痛點堵點難點,人社系統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回應群眾期待,通過關聯事項“打包辦”,讓群眾辦事少跑腿,給企業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現在好了,只需要到一個人社經辦大廳服務窗口或登錄一個人社局網站就能完成,真是太方便了。”感受這一變化,王超不由得點讚。
“打包辦”的實質,是辦理業務不再以不同部門、窗口的一個個事項為標準,而是以企業群眾眼裏的“一件事”為準繩歸併相關事項。 這些“一件事”有時分散在不同部門,如何打通梗阻,讓群眾辦事不再來回跑?
跳出部門思維、傳統管理思維,人社系統積極與教育、公安、公積金等多部門聯動,會同其他部門辦理的事項,主動協調聯辦,探索多項打包“一件事”服務模式,真正讓企業受益、讓群眾受惠。
“原來我給同事辦理退休手續,要在社保、醫保多個窗口來回跑,還要到公積金中心辦理公積金封存、提取手續,起碼要花上一整天時間,沒想到現在這麼方便!”
在一個人社服務窗口,只填了一張聯辦申請表,不到半小時就辦好了所有退休手續,浙江省寧波市某運輸公司人事經理胡先生對“一件事”聯辦的人社速度讚不絕口。“養老金有5000多元,馬上算出來了,公積金會發到社保卡裏。”胡先生高興地説。
破解業務經辦難以協同的關鍵,是打破系統間的數據隔閡。人社系統通過梳理事項清單、辦事流程,打造統一的辦事系統,建設綜合窗口,推行“一件事”業務綜合受理,實現“線下一門辦、線上一網通、全程一卡辦”,企業群眾辦事只需跑一次,甚至“零跑腿”。
重塑再造流程,聚力實現打包服務,山東省煙臺市人社局先後開展4輪業務梳理,按照整合必辦、按需選辦、壓減免辦、聯動共辦的思路,形成24個打包辦事項標準化流程。在此基礎上,採取連接調取上級業務數據介面、整合市級業務系統、對接政務系統的模式,建設業務“中臺”,打造智慧人社服務系統,完成綜合櫃員窗口改革,實現線下一門辦、線上一網通。
每月都要辦理三四百人的社保增員業務,以前,眾騰人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綜合業務員徐勤萍是煙臺市開發區人社政務服務大廳的“常客”。“一個月要來十多次,因為材料多,每次還得拉著行李箱,樓上樓下來回跑,沒有大半天根本辦不完。”回想起過去的辦事經歷,徐勤萍忍不住“吐槽”。
智慧人社系統上線以來,徐勤萍很少再跑大廳,在公司的電腦上傳一套材料,就能輕鬆辦好這些業務。更讓她欣喜的是,最近系統增加了批量導入功能,她不用再逐一錄入人員資訊,只上傳一張批量資訊表,短短十幾分鐘就能一次性辦好幾百人的職工參保登記、就業登記、勞動用工備案等事項。“人社服務真是越來越好。”徐勤萍由衷感慨。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272個部聯繫點中有255個聯繫點已實施“一件事”打包辦,其中51%實施了10個“一件事”打包辦,企業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節節攀升。
“簡便辦”挖潛
智慧化 更便民
材料多、證明多、手續多,反覆填表、到處蓋章……以前,企業群眾辦理人社業務時常有“人在證途”的遭遇。
從減證便民出發,人社部分兩批次取消125件次證明材料,在人事考試、社保經辦領域18個事項中開展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
而今,隨著“簡便辦”不斷推進,辦事材料“能減盡減”,更多材料從群眾“手上來”變為“網上來”,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範圍不斷擴大。無謂證明材料不用交,重復表格資訊不用填,企業群眾辦事得以“輕裝上陣”。
“在外地打工的兒子,根本就不用回來,僅憑我的一張身份證、一個簽名,沒開其他任何證明材料,短短幾秒鐘,就中斷了兒子的居民養老保險,讓他順利在外地新辦了職工養老保險。沒耽誤他那邊一點事,真方便!”通過告知承諾制,山東省汶上縣汶上街道居民姬長革為兒子代辦好了一項業務,滿臉興奮。
資格認證,申請貸款,就近找個銀行網點就能辦;補換社保卡,辦理社保登記,在居住的鄉村、社區也能辦。借助銀行、基層平臺等力量,人社系統下沉服務,推進“就近辦”,打造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人社服務圈。辦事網點多了、離家近了,越來越多群眾享受到了“觸手可及”的人社服務。
“沒想到服務網點離家這麼近,一下子就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家住安徽省寧國市南極鄉永寧村的陳劼因身體不適,著急要去醫院看病,卻怎麼也找不到社保卡。他立即撥打12333人社服務熱線,熱線工作人員搜索全市社保卡一站式服務網點分佈後發現,寧國農商銀行南極支行距離陳劼的家僅幾步之遙。
10分鐘後,陳劼步行來到這裡,用本人身份證辦理社保卡補卡業務,簡單點擊幾下,很快就成功領取了新的社保卡。“現在家門口就能辦理社保卡業務,真是太方便了。”陳劼感慨。
各級人社部門還集中開展資訊採集核對工作,打造指尖上的人社政務服務電子地圖,讓群眾查得到、找得著、好辦事。“一鍵就能搜尋到服務網點,精準導航直達門口。”辦事群眾紛紛點讚。
“靜默認證”“無感直享”“免申即辦”,越來越多創新服務模式相繼涌現,群眾享受到了更加智慧化、規範化、便民化的人社服務。
家住寧波市鄞州區福明街道的俞女士沒想到,坐在家裏,也能領到退休金。“以前經常聽別人説辦理退休手續特別麻煩,要準備很多資料,跑很多地方。沒想到,鄞州區的工作人員直接打電話給我,我一次都沒跑就辦好了。這樣的服務太貼心了!”
俞女士享受的是鄞州區新推出的退休辦理“無感直享”服務。鄞州區人社局利用存儲數據系統後臺比對技術,自動為城鎮職工辦理退休手續,參保人員無需提交申請、無需到達窗口、無需等待核準期,就能享受自動申請、受理、審核、送達、辦結的一條龍服務。
通過數據共用、交叉比對等,主動引導企業群眾獲得資訊、享受政策、領取待遇,人社服務經歷了“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企業群眾驚喜不已。
在湖北省襄陽市,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鄧筱婧體驗了一把企業增減員業務“無申享”。“原來我們公司新入職員工辦理社保卡,必須自己跑到窗口提交資料、現場拍照,現在,不用過來就直接辦好了。”
襄陽市人社部門在全市推行“無申享”改革。企業辦理增減員業務時,工作人員將單位新參保職工資訊傳遞給制卡窗口,制卡窗口直接與社保卡庫進行比對,確認需要新制卡人員,通過與公安部門數據共用,直接為其辦好社保卡,並郵寄到參保職工手中,職工“一次也不用跑”。
“提速辦”增效
速度快 體驗好
辦一張社保卡需要多久?
過去一二十天甚至一兩個月,現在立等可取。
“我本來快急死了,動車還有一個小時就開,我又沒帶照片,以為辦不成,沒想到這麼先進,連拍照帶領社保卡,才花了5分鐘,比‘過早(指吃早飯)’還方便!”在武漢市人社局東湖分局,剛剛辦完社保卡的蔣先生笑得很開心。
辦事速度直接影響群眾的辦事體驗。圍繞打包服務、高頻事項、辦證業務、待遇補貼等4類事項,人社系統自我加壓,不斷擴大提速事項範圍,以簡化流程、數據賦能等推動“提速辦”增效,力爭實現20個高頻事項在規定時限基礎上提速50%。
“在這裡登錄浙江政務服務網辦理業務,響應速度更快、時間更短,有什麼不清楚的還可以現場諮詢工作人員,體驗真不錯!”近日,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人社服務大廳5G智慧專區,李恩新使用大廳配置的手機辦理了網上業務,對辦理速度讚不絕口。
今年,椒江區人社局積極探索“5G+政務服務”功能,通過設施智慧化、業務數字化、經辦線上化、服務個性化,將傳統服務大廳升級改造為5G智慧化服務大廳,讓群眾享受最快毫秒級的上網速度,體驗更高辦事效率。
借助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力量,各地人社部門推進省內事項“一網通辦”,異地事項“跨省通辦”,大力推行“不見面”服務,為人社服務插上了便捷高效的翅膀。
上海市青浦區的魯燕在浙江嘉善工作,並繳納了18個月的社會保險費,最近她申請將失業保險關係轉回上海市並申領待遇。按照原來的辦理流程,魯燕需要到嘉善開具失業保險轉移單,再回青浦辦理申領手續,來回奔波耗時耗力。
如今,魯燕只需提供本人身份證,青浦區失業保險部門現場通過工作聯繫平臺與嘉善失業保險部門進行點對點聯繫,確定其符合領取條件,當天就為她辦理了轉移手續。
“快辦”的內涵不止于“快”,更在於“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社系統廣泛開展適老化服務,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全程代辦和“到府辦”等服務,解決他們的“辦事憂慮”。
“小李,你們又幫俺認證來了,俺打心眼兒裏謝謝你們了!”在河北省臨西縣養老服務中心,68歲的張東祥大爺拉著縣人社局工作人員的手親熱地説。
張東祥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他被托養在養老服務中心,一年一度的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是他最掛念的一件事。縣人社局工作人員來到養老服務中心,很快幫他完成了認證工作,了卻了他的一樁心事。
……
為民服務無止境,點點滴滴折射為民情懷。奔著群眾滿意不停步,“人社服務快辦行動”正一步一步走深走實,走進更多群眾心坎裏。(吳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