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直播訊  王永定,現年36歲,陜西省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三組村民。因其早年創業失敗負債、母親常年疾病纏身需要支付高昂的醫藥費、兩個孩子在校讀讀書,導致家庭開支巨大,與妻子年年辛苦忙到頭,生活卻一年比一年艱難。期間,他也曾背井離鄉,外出到青海西寧等建築工地打工還債和補貼家用,但始終未能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生活重擔像“兩座大山”一樣緊緊壓在王永定心頭。那時的生活就像在迷霧中行走,不知道路在哪,又找不到方向。2015年,經群眾民主評議,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堂堂七尺男兒當貧困戶並不是件什麼光榮的事。再説,我常年在外打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一家人還需要我照顧。我必須通過創業發展産業來徹底改變我的現狀,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幹出一番事業活出個人樣來,實現我的脫貧致富夢!”王永定意識到不能僅靠在工地上出苦力掙錢,尤其在外務工期間,他見識到城市人的生活態度,覺得貧困戶中存在的那種“等、靠、要”思想和容易滿足的想法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便萌生了要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改變現狀,並通過利用秦巴山區得天獨厚自然資源闖出一片天地、幹出一番事業的想法。

  心動不如行動。巴山鎮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這裡雨量充沛,林草資源豐富,一年四季山花爛漫、瓜果飄香,非常適宜發展中蜂和食用菌産業。2015年初,在幫扶部門及巴山鎮的幫扶下,勤勞好學的王永定積極參加了縣鎮舉辦的實用技術培訓班,又跟當地的中蜂養殖大戶學習養蜂技術。要養蜂就需要資金啊,正當王永定為沒有啟動資金苦惱時,寧強縣人社局、巴山鎮政府和石壩子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給了他大力支援。縣勞動服務局不僅給王永定提供了5萬元的創業擔保貼息貸款,同時積極給他通過就業扶貧政策和相關市場資訊,扶持他辦起了家庭農場,由此開啟了他的“甜蜜事業”。養蜂不僅是個技術活,還要人勤快。他幾乎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甚至有時要住在山上的帳篷裏,尤其是分蜂時他忙的連飯都顧不上吃。在他的悉心照管下,2016年他建立了兩個養蜂場,他的蜜蜂也從起初的50多箱發展到300多箱,實現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他掙到創業後的“第一桶金”。

  在掙到“第一桶金”之後,王永定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一邊繼續他的“甜蜜事業”,一邊打造他的“綠色産業”。他多次自費到雲南等地學習金木耳等特色食用菌種植技術。2017年初,他通過鎮村組又流轉土地50畝(加上起初流轉的50畝一共100畝),又多方籌資45萬元,建起40座標配大棚食用菌,栽植金木耳、黑木耳、猴頭菇、香菇、竹菌、獼猴桃等優質特色農産品,還種植了50畝無公害水稻,實現年營業收入百萬元。2018年9月,王永定的家庭農場被縣人社部門認定為就業扶貧基地;2019年4月,他被漢中市表彰為産業扶貧“十佳脫貧明星”;7月,他參加了中組部和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第三期專題培訓,並被評為“優秀學員”。 

  幸福從來都是奮鬥出來的,通過勤勞的雙手,王永定家在2017年順利脫貧。但是“一枝獨秀不是春”,王永定認識到,只有讓和自己一樣的貧困戶富起來才是對政府最好的回饋。於是,王永定在人社部門和鎮村的鼓勵扶持下把自己的中蜂養殖産業向作為全鎮推廣,他採取借蜂還蜂、訂單代養、發放蜂箱、提供蜂種、産品回收、入股分紅、吸納貧困戶務工等多種方式抱團發展,降低貧困戶單獨養殖帶來的風險,達到互利共贏,形成“大戶帶小戶”“強戶帶弱戶”“一戶帶多戶”、戶戶有增收、中蜂産業倍增、效應裂變發展格局,解決了貧困戶“三缺一怕”(缺資金、缺技術、缺資訊、怕風險)問題,引領當地中蜂規模化養殖基本成型,推進了産業扶貧,延長了産業鏈條。在他的帶動下,“空中産業”也已成為當地貧困戶産業脫貧穩定增收的支柱項目。富起來的王永定明白,互幫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大家都脫貧了,村子富裕了,他的農場才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潛力。因此,他經常説:“儘管黨和政府對我們困難群眾的政策越來越好,但我們也要知恩圖報,自己富起來了也要帶著鄉鄰一起富,回報社會。”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王永定邀請村裏有勞動能力又符合在家庭農場務工條件的貧困戶,尤其是一些無法外出務工、沒有收入來源的貧困戶勞動力到自己的農場裏務工。目前,他的兩個養蜂場有4名工人,年收入萬元以上;有50多個貧困戶來他的食用菌基地務工,每戶少則年收入5000元以上,多則一、兩萬。“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家閒著沒事幹也掙不到錢,就來到王永定的家庭農場裏幹些力所能及的手上活,一天能掙六、七十元呢。這兒幾乎天天都有活幹,只要不耽擱,一月掙一千多沒問題......”年過五旬的陶大媽深有感觸的説。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 ,為了應對疫情影響,同時順應潮流,腦子活泛王永定又支援妻子彭慧玲搞起了直播帶貨,用社交電商賣起食用菌和蜂蜜産品,從一個農村婦女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現在,每天下午三點,王永定、彭慧玲夫婦都會準時來到大棚裏、養蜂場,並通過社交媒體直播自家的猴頭菇、黑木耳、金木耳等食用菌和土蜂蜜的生産過程及其産品品質。 “可溯源”的直播帶動了山貨銷售,使王永定的家庭農場暢銷兩旺、紅紅火火,準備新建的80個猴頭菇種植大棚已建起50個,還有30個正在建設中。彭慧玲説:“現代農業講究個溯源,我開直播也是想讓客戶看看,食用菌是如何養出來的,讓大家放心消費。”下一步,她還計劃把食用菌袋直接賣給消費者,“現代家庭嘛,種花種草,也能種食用菌。”

  幾年來,王永定的家庭農場不僅追求舌尖上的美味,更追求舌尖上的安全。他本著“山裏娃山裏貨”的本質,做到從原材料的選購到原生態的種植、再到銷售一體化經營。他農場生産的土蜂蜜、金木耳、黑木耳、猴頭菇、香菇、蔬菜、大米等農産品都通過農市、農超對接、實體店銷售,由於價格實惠、品質安全有保障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銷售量與日俱增。近年來,他打造的巴山“綠珍”系列農産品金木耳、猴頭菇作為寧強縣消費扶貧工程愛心超市首選推介産品入駐對接江蘇省採購陜西省貧困縣農産品消費扶貧工作實施計劃。他還成功組織寧強椴木黑木耳1萬斤,助力京東漢中無界工廠倉選購産品順利實施。

  在脫貧攻堅政策指引下,在人社部門和鎮村的大力扶持下,王永定,一個昔日生活無著的貧困戶不僅摘掉了貧困戶帽子,還成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標兵。他的脫貧故事是寧強縣推進精準扶貧、實現貧困戶精準脫貧一個縮影。我們有理由相信,王永定和他的家庭農場在致富、帶富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