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在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暨新“巴山輪”會議·2016上的致辭

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受邀參加“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對年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應會議舉辦方的要求,我就中國當前的宏觀形勢與改革任務發表些意見。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今年以來,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發展改革任務十分艱巨。

從全球看,國際經濟格局仍在深刻調整,經濟復蘇之路曲折緩慢,特別是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給全球經濟帶來大量新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一個特點是,經濟復蘇不及預期。IMF去年10月以來三次下調今年全球增長預期,最新預期增長3.1%。主要經濟體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巴西、俄羅斯仍未走出衰退;今年國際貿易增長1.7%,連續五年低於全球經濟增速,這是幾十年沒有發生的情況;聯合國貿發組織預計,今年跨國投資下降10-15%。第二個特點是,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分化,應對經濟下行的政策空間有限。歐盟、日本等國實施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並未明顯促進消費和提升通脹率,今年採取負利率貨幣政策的國家經濟總量已佔全球生産總值的五分之一以上。隨著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加快,美聯儲年內加息則是大概率事件,而新興經濟體持續面臨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的壓力。第三個特點是,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發達經濟體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增多,多邊貿易體制發展面臨瓶頸。WTO報告,2015年10月至今年6月,20國集團實施了145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21項。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都將改變全球貿易和投資一體化、勞動力流動和移民等重要制度安排,使全球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更為困難。此外,全球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大、金融市場敏感震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恐怖襲擊頻發等都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

從國內看,中國政府認真總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為了解決經濟增速變化、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尋找平穩健康發展的答案。在供給發力、需求加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作用下,今年前10月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保持在合理區間,年初預計的經濟社會主要目標有望完成,為“十三五”良好開局打下基礎。

今年以來經濟運作的突出特點是“穩”。一是經濟下行的趨勢緩中趨穩。GDP增長連續三個季度6.7%;1-10月固定資産投資增長8.3%;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3%,都比上半年略有回升;就業和物價形勢也比較穩,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4.98%,CPI上漲2.0%;以美元計價的外貿進出口下降7.5%,比上半年收窄1.5個百分點。幾個先行指標也有所改善。PPI結束了54個月的下降態勢,9月上漲0.1%,10月上漲1.2%;1-10月發電量增加4.2%,10月增7.1%;貨運量增長3.5%;工業企業利潤增長8.4%,其中三季度增長12.5%。

二是結構調整穩中有進。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今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10月份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0.5%和10.1%。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率達到73.4%,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54.1%。堅持創新發展驅動,前8個月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等産量分別增長84%、33%和17.9%。全國新登記企業增長28.9%。

三是開放型經濟穩步提升。“一帶一路”戰略順利推進,已累計與43個國家和國際貿易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協議。在全國範圍實施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新設遼寧等7個自貿試驗區。中國正在由貨物出口大國發展為對外投資大國,今年1-9月對外非金融直接投資1342億美元,同比增長53%。人民幣10月1日正式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增強了全球儲備貨幣的穩定性。G20峰會成功召開,中國主導提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理念贏得廣泛共識。

同時中國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鞏固,穩中承壓,進中有難。一是穩增長難。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經濟增速換檔、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長受到制約,1-10月僅增長2.9%,10月回升到5.9%。二是經濟走勢分化嚴重,地區平衡發展難。區域間經濟、産業、房地産等分化嚴重,需要大力度的結構性調整。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和低利率環境下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房地産和資産泡沫限制貨幣進一步擴張,實體經濟困難與資金脫實向虛矛盾交織,金融、債務潛在風險上升。

總的來看,上述困難和問題的直接與間接影響還在持續,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衝經濟運作中的積極因素。應該清醒地看到,國際國內總需求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狀況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支撐動力依然不足,經濟企穩趨好的可持續性不強,持續慣性回落的風險仍然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任重道遠。

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扣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的階段特徵,以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以結構優化要素供給的品質和效率。近期的工作重點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補”。長期的工作重點是通過深化改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給。

在去産能方面,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了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産能1-1.5億噸,用3-5年時間再退出煤炭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的目標。中央財政設立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於去産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推動重點企業兼併重組。前三季度完成鋼鐵、煤炭去産能年度任務的80%以上。

在去杠桿方面,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通過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盤活企業存量資産、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有序開展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依法依規實施企業破産、積極發展股權融資等途徑,平穩有序地降低企業杠桿率。

在去庫存方面,通過降房貸首付比例、降低交易環節稅負、完善住房用地供應政策等,推動房地産庫存壓力大的城市激活有效住房需求,商品房待售面積已連續6個月減少。

在降成本方面,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取消減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2015年以來5次降息,累計降低利率1.25個百分點;4次降準,一次定向降準,釋放了流動性。合理降低企業人工成本,降低企業社保繳費,階段性適當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前8個月企業財務成本下降6.2%,其中利息支出下降8.3%。

在補短板方面,脫貧攻堅、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和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軟硬基礎設施等短板領域建設加快,農業、水利、生態、教育、衛生等領域投資增速均在20%以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改革,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最終目標是通過深化改革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機制、新動能。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在改革開放帶來30多年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經濟增速進入換擋調整期,增速從2010年的10.4%一路下行到今年的6.7%。儘管近年來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需求刺激政策,增發貨幣、降息降準、增加公共投資,但傳統增長動力正在衰退,需求側調控政策的效應不斷遞減,高投資、高消耗、高出口拉動經濟的舊模式不可持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既有國際因素、週期性因素,也有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因素,而供給側的最大問題,正是制度供給不足,束縛了實體經濟的創新動力,導致全要素生産率和潛在增長率不斷降低。為了保持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改革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於生産要素供給和合理配置的體制障礙,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結構性改革是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完成“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但其遠期的目標則應是按目標導向的原則,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加快建立更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期任務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的傾向,堅持依靠市場、靠創新、靠競爭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決不能放鬆,如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體制、土地制度、社會保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改革必須儘快取得實質性進展。要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完善産權保護制度,認真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壟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合理劃分界定中央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緊緊圍繞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係這條主線,打通“三塊地”改革試點,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等。這類目標導向的改革必須儘快取得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和社會實踐。改革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必須解放思想,勇於探索,開拓創新。新時期的改革還要堅持依法治國,使各項改革都在法治的軌道上運作。這次論壇聚焦市場公平競爭與反壟斷,是關係中國市場經濟體製成熟確立和正常運作的重大課題。希望聽到國內外專家的真知灼見,為中國改革和轉型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