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技術演進下的傳播新浪潮
活動描述
- 由中央網信辦網路新聞資訊傳播局指導、《網路傳播》雜誌主辦的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定於2016年10月26日(週三)15:00,在北京市朝陽門內大街190號608會議廳舉行,本期主題為:技術演進下的傳播新浪潮。沙龍將邀請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人民網網路電視部主編謝婷,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現場對話。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以及現場的老朋友和新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這裡是朝陽門內190號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的活動現場,我是主持人郭沛沛,歡迎各位的光臨。相信大家已經感受到了今天現場除了來了幾位重量級的嘉賓以外,還有幾個非常酷炫的新朋友,沒錯,這是在以無人機、VR等設備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一次次地刷新著我們的感官,帶我們進入了不一樣的體驗世界。無論是其他行業,還是我們所關注的傳媒行業,技術都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説技術引領著一次又一次的傳播新浪潮。
近幾年來,我國非常重視技術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強調要重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據《人民日報》統計,僅這半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談話中“網路技術”一詞就被提及了86次。在最近的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實施網路強國戰略進行第36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不斷發展,使網際網路的社會功能日益增強,要傳播正能量,提升傳播力和引導力。這是從中央的高度給出了指示,也是我們今後必須要予以努力的方向。
2016-10-26 15:00:12
- 主持人:
當然可喜的是,我們看到無論是以新華網、人民網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還是以新浪為代表的商業媒體都在積極地佈局新技術的傳播領域。無人機、VR等移動直播形式也在跨越時空帶領我們進入新媒體的現場新聞的時代。今天註定是一場關於未來和方向的討論,現在就請允許我隆重地介紹今天光臨我們現場的單位和嘉賓,他們是國內媒體首個無人機隊,而且現在滿屏都在刷著上市消息的新華網,今天光臨我們現場的是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先生,歡迎。中國最具影響力門戶網站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新媒體主力軍的新浪網,今天光臨現場的是新浪網副總裁、總編輯周曉鵬先生。當然還有開啟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飛行模式,國際網際網路上最大的綜合性網路媒體之一的人民網,今天光臨我們現場的是人民網網路電視部主編謝婷,歡迎您。
特別要介紹的是此次網路傳播沙龍還特設了特約觀察員,他們是《傳媒》雜誌的主編楊馳原,還有中國傳媒大學培訓學院無人機新聞航拍培訓項目負責人朱芙蓉老師,蒞臨我們傳播沙龍活動現場的還有中央網信辦網路數據技術局技術處處長黎力先生,《網路傳播》雜誌負責人趙彥偉先生,還有《網路傳播》雜誌執行主編趙帆先生,還有《網路傳播》雜誌副主編孫光海先生。
2016-10-26 15:03:00
- 主持人:
此次的光臨沙龍現場的還有來自外交部、外文局、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解放軍報社、中國報業協會、中國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政協網、光明網、法制網,以及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一併歡迎他們的到來。
特別要感謝的是“網路傳播沙龍”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全程戰略支援,今天光臨現場的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新聞處處長鞏凱先生,歡迎您。“網路傳播沙龍”的精彩內容將在中國網、新華網、中國青年網、海外網、未來網、千龍網、中國發展網、北青網、紅網、長城網、今日頭條中同步呈現。
特別要感謝中國網對本次沙龍的全程網路直播,北京高校聯盟對沙龍的大力支援以及中青華雲、谷尼輿情對沙龍提供的數據支援,以及人民日報權威平臺對沙龍提供的技術支援。謝謝你們。
去年6月15日新華網組建了國內媒體首個無人機,一年多以來,新華網無人機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從未缺席,並且嶄露頭角,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新聞無人機隊深入一線用專業和技術給我們帶來了最一線的材料。現在掌聲有請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先生,我們一起聽聽新華網新技術和傳播的融合之道。掌聲有請。
2016-10-26 15:06:13
- 劉宏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我今天看了所有的名單,看到了很多我們的同行,很多商業網站的朋友、重點新聞網站的朋友,對大家今天的光臨表示感謝。我今天就是一次彙報,把我這幾年來關於媒體創新,我這個部門叫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把我們這個部門和這個中心幾年來做的關於新技術、新應用的一些措施、辦法和取得的一些經驗給大家作一個交流彙報。如果今天專題講無人機,從無人機的角度來説,我們內部分享經常講幾句話,其中一句就是怎麼定位新華網的無人機。
我覺得新華網的無人機應該叫兩個服務:第一個服務,是服務於新華係的新聞材料報道,這個很好理解,我們不光是在總網,在北京建立無人機的新聞採集隊伍,同時我們在31家新華網分公司,還有一個好消息跟大家報告,後天是新華網上市的時間,本來昨天我要趕到上海,結果臨時調到今天,我們會議結束之後再去上海。在31個全國分公司作了重點的佈局,一會兒在PPT中再和大家彙報,不僅僅是分公司,我們新華社每一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自己的分社,在這些分社尤其是VR無人機報道當中,我們的無人機業務、無人機專業的飛手、操作人員,包括後臺加工數據的工作人員為整個新華社內容的創新探索作了一些服務,我想第一個是為新華係的新聞材料報道服務。剛才主持人介紹,包括去年天津港的大爆炸、包括深圳的滑坡事件,我去天津以後,和天津市應急辦聊,當時情況也很危急,爆炸以後不知道裏面什麼情況,也不知道裏面爆炸的是什麼,結果大批的消防戰士一批批的往裏進,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傷亡,後期我在跟天津應急辦的領導聊的時候,把這些創新型業務跟他們報告的時候,他們當時想,如果當時有無人機的話,當時要是用無人機的話,能夠深入到一線和火災現場,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火災起火的中心地點和原因,可能我們的消防官兵就不會犧牲生命,包括我們在海外一些駐外的記者,每年新華社有大量的記者尤其是在有戰爭的國家,包括中東有大量的人員傷亡,我們也在考慮給一線尤其在戰火紛飛的國家的記者配備無人機。
2016-10-26 15:09:49
- 劉宏偉:
第二個服務,就是服務於新華網整個産業行業應用。怎麼理解這句話?目前我們和國資委的一些機構和單位都有一些合作,這些合作説白了就是一個收費項目,現在中央到處講采編行銷兩分開,但是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匹配,只做一個新聞類的加工,很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針對於整個産業行業和應用,做了一些戰略上的部署。每一個分公司,我們現在配了一輛無人機的通訊導航車,連改裝帶其他的,要配備100多萬,一個分公司要有100多萬的設備,不算上人的投入。所以,投入這麼大,尤其是上市,上市要錢嘛,我經常在業務交流當中講一些實話,掙錢不能靠這些內容。這是兩個服務。
在整個無人機的應用中,我們從采編和行銷兩個層面理解,我們的標準是什麼?就是怎麼評價,不光是新華網的無人機業務,包括其他的機構無人機或者創新業務,怎麼評價,標準是什麼,我覺得標準是雙效的,就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我講叫“二老”滿意,怎麼理解呢?第一個“老”,就是老闆,老闆就是我們上級領導,中宣部、網信辦,這都是我們的領導,這是我們的老闆,我們幹的事,我們的內容傳播、內容加工、聚合整理,領導們滿意,領導不滿意就不支援你,不支援你,你這個事業就完成不了。第二個滿意,就是老百姓滿意。網友、受眾就是老百姓,你的東西再好,天天講了一堆宣傳的內容,不容易接受,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説點接地氣的話,做點接地氣的事,讓這些網友、受眾感染,可能有的時候要講一些故事,和我們以前的傳播理念不一樣。我們小的時候接受的傳播是通過廣播、電視或者其他的媒體,硬性的,因為沒有其他的自媒體和獲取的渠道,現在比較廣泛。
我們每個分公司無人機業務正在做無人機培訓任務,希望未來在媒體和同行,做産業行業的飛手。如果來新華網培訓,我們打折。因為剛才我和主持人交流,國內培訓的機構也挺多的,但是主要的主管部門,目前還是民航局,其他也有,像體育總局的一些航模都很多。權威性大家不用質疑,標準都統一的。
2016-10-26 15:13:08
- 劉宏偉:
現在我們每一個省會城市都布了無人機轉播車、專業飛手、無人機,重大的報道需要航拍和無人機到場的,5個小時駕駛著無人機通訊導航車直接到現場去。除了新疆、西藏這種路面不是特別好的,自然環境差的,一般情況下在省會城市3個小時左右基本可以到達,所以我們採集資訊一般情況下記者去就可以了。比如森林著火或者其他重大水災、颱風,確實需要無人機到場進行航拍的內容,我們的車就直接去。比如在遼寧有一個森林火災,我們的車直接開到火災的林子下面,車子開不進去,沒有路,飛機起來,去採集一些素材。我們的內容不光新聞傳播用,其他的主管部門做一些大數據加工,為領導決策部署下一步救災怎麼做提供一些素材。2015年6月,新華網改版,6月15日組建了國內首支新聞無人機隊,做得可能不是最好,是第一家成立的,目前我們已經進行了全天候、多地形、全媒體新聞內容的採集和報道。
剛才,跟主持人聊的時候談到,怎麼來理解創新技術和産品加工的關係。我想,能不能這樣理解?不管是無人機還是VR,確實是一種新技術,但是只是一種手段,剛才在和新浪網幾位領導聊的時候,也提到確實是一種手段,我們在新媒體應用當中,在産業應用當中,我們走的快了一些,或者業務發展的迅速了一些,但確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産品內容加工和創新技術,像VR,一會兒我還要再談到VR,我們確實有一些困擾,當然我也談了一些觀點。VR,比如頭盔,需要二次購買,頭盔的費用支出,另外還有內容的加工,加工內容不是白來的,內容沒有大量的團隊、資金、設備的匹配,很難進行內容的輸送,硬體的設施、技術,還有我們的內容生産,其實是三位一體的。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我談到的硬體更新的問題,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VR內容、無人機的內容,目前的瀏覽方式就可以,未來可能硬體再升級,消費者還有二次購買,剛才我在交流的時候也談到這個觀點,現在很多硬體生産,包括講硬體生産、無人機,還是講其他的VR設備,有的設備大家注意到,誰都可以買得起,有的電池續航能力三分鐘、五分鐘,電池挺貴的,有的2、3萬塊錢,有的時候我開會在探討,有的廠家提意見,我説不能這麼搞,明顯你在周邊産品上賺錢,這樣不好。所以,我跟幾個廠家也在探討這個續航能力,在未來能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來解決。飛手培訓,我們現在已經發了培訓的資格證,還有飛服的案例,還有品牌影響的傳播。我就講這麼多。謝謝。
2016-10-26 15:18:10
- 主持人:
非常感謝劉宏偉先生的精彩分享。在一些重大的、突發的和人力不方便到達的前提下,無人機確實有很多非常大的便利。剛才説到一些現狀和問題,接下來就要探討這些現實的問題,我們在現場可以提問,在左方為大家準備了提示卡和提示項,如果有問題,可以示意我們工作人員。
剛才劉總介紹了無人機的情況,新浪在這方面佈局也是比較早的,昨天新浪網剛開了一個未來媒體峰會,題目非常有意思,叫做迎接浸媒體時代的到來。我特別想問一下周總,您理解什麼是浸媒體?這個浸媒體時代又和現在的傳播時代有什麼不同呢?
2016-10-26 15:22:39
- 周曉鵬:
整個傳媒業在發生一個大的變化,這個大的變化是現在隨著整個資訊産生傳播的去中心化的時代、移動互聯的時代的到來産生的,作為一個資訊的發佈者,你該怎麼去面對?用戶的需求到底什麼?包括未來的需求是什麼?接下來是進入什麼?該怎麼進行支撐?是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時代,我昨天在會上講,我們現在至少新浪和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未來要給公眾提供資訊、視角、體驗增量,無論提供什麼,都是更多的需要讓用戶接觸我們的資訊。以前大家在網路上有很快速的消費,我有時候經常看我們同事或者在大街上看到很多人看APP,就一屏屏刷,這種消費説有意義也有意義,説沒有意義也沒有意義。浸媒體時代,就是説我們未來無論在資訊增量、視角增量都可以體現增量,是讓客戶有更多的沉浸感,就是你的沉浸式的表達,用戶沉浸式的體驗,有更多沉浸式的思維,其實是通過這種方式。但是這裡面,有些東西並不是特別的難,怎麼叫沉浸式?就是一個簡單的網頁,無論在PC端還是客戶端能不能給客戶更好的體驗,要是説難,那比如像虛擬現實,那可能是相當大的基本門檻的東西,如果説簡單的話,任何一個專題也好,話題也好,包括一個設計也好,都是這樣的東西。但只是在之前,坦率來説,我們這方面都是重視不夠,我昨天講到,比較好的沉浸式體驗是什麼,看報紙和雜誌的沉浸的感覺,遠遠好于PC。因為報紙本身在字號、編排上是有大量的資訊在裏面,會共同組成一個畫麵包括觸感等等,但是報紙面臨什麼問題,是因為用戶更多的不在你這一端了,而是在移動網際網路這一端了。所以,實際上明年我在和公司談,我們是不是在VR方面和傳統媒體有一些更好的合作。
2016-10-26 15:24:31
- 主持人:
當我們轉向移動端或者轉向別的終端的時候,某一種方面進入潛意識和思考裏,還可以把一些深度的東西帶給大家。
2016-10-26 15:27:40
- 周曉鵬:
光對資訊的了解是一樣的,比如新浪在做一個什麼變化,我們在做兩個直播,就是要從實時聚合到實時呈現,這帶給用戶一種沉浸式的感受。比如我今天剛來的時候,説今天北苑那面發生了一個挺嚴重的車禍,9輛車發生相撞,有5輛車變形了,這個時候獲得的是一個文字,要去想像那個畫面。當人具備了這樣一種隨時隨地進行直播的時候,那你實際開工上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畫面是什麼,這個時候所提供的資訊量和給你帶來的資訊獲取的感覺,實際上是數倍于從文字上獲得的,所以移動直播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2016-10-26 15:29:50
- 主持人:
在塑造第一視角和第一現場的感覺,現在有很多概念叫無人機加新聞,VR加新聞,我想請問謝婷,無人機在報道中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改變?
2016-10-26 15:31:37
- 謝婷:
我剛才和主持人交流的時候提到,今天主辦方請到的嘉賓非常具有別具匠心,既有新華網的劉總高屋建瓴的宏觀戰略規劃,又有新浪網周總的高瞻遠矚的未來佈局的考量。我其實是在人民網從一線的採訪報道成長起來的,我現在在負責大型微紀錄片的工作,在應用當中,我們有一些故事希望和大家分享。其實説到新技術,包括無人機航拍,包括VR,包括移動端直播,我們都有所嘗試,我們很高興看到同行新華網已經把它系統化,走在了前面。其實我們人民網也許一直在跟進並且關注,並且在切身的實踐這樣的新技術,在新聞報道當中的一些應用。
比如我們説其中有幾個方面:第一,新聞突發事件。像剛才劉總提到的天津港爆炸,我們的視頻記者,除了在第一時間趕到事件現場之外,還要跟隨防化部隊進入到爆炸的核心區,同時我們也帶去了一部無人機,可以説第一時間把現場一些受損的情況回傳到後方,這是突發事件應用無人機進行新聞報道的益的嘗試。包括前段時間,今年夏天南方暴雨洪災,人民網總網派去和人民網安徽分公司之間的一個合作,我們通過拍攝災情,跟之前的地理環境相對比,其實是非常觸目驚心的,我們可以讓受眾看到災情的影響。
第二,我們在做一些微紀錄片的項目,今年5月份在中央網信辦網路資訊傳播局指導之下,人民網和美國高通公司聯合出品了一部微紀錄片,名字叫《起航:新棋局 瞰長江》。我們通過應用無人機拍攝長江經濟帶沿岸11個省市壯美的自然人文風光,同時結合地面拍攝形成了這樣一部片子。這個片子應該説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包括我剛剛從西藏拍攝回來,我們又有一部新的系列微紀錄片,名字叫做《援藏》,這是人民網和中國科協合作的,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在這樣一個主題式的大型採訪報道和紀錄片拍攝當中,無人機航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拍攝回了很多豐富的畫面,為受眾提供了一些更豐富的視角。
第三,我們在人民網地方公司和海外分公司有所佈局,通過為他們提供設備,在這種地方性新聞報道當中也會有所應用。所以,這是我們正在做的和做完的一些事情。
2016-10-26 15:32:54
- 主持人:
剛才你所説的還是強調新技術在去幫助人們實現人力所還不能達到的,創造出這種宏大的,或者突發事件應對的機制。我們都是做內容的,無論在無人機還是VR,在內容生産和流程上,技術會給我們內容生産改變最大的部分在哪?請問劉總。
2016-10-26 15:36:15
- 劉宏偉: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原來在我們新技術的應用中,包括無人機,使原有的新聞資訊采編,尤其一線記者無需到達現場。比如用航拍的一種視角,以前記者只能在一線完成,我以前在當地,原來下鄉在村裏蹲點,待15天采寫一篇文章,現在可能有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在那個年代,如果我們有無人機技術和VR技術,能夠記錄下來整個村莊十幾年來或者一個階段的歲月的變遷,這也是一種創新。總的來説,我覺得還是對目前生産方式,對於傳統那一部分,就是原有的,深耕細作部分的內容,我們還要加大人員、加大力度的投入,而對於創新這一部分,是靠現有的移動網際網路新應用、新技術實現的。
2016-10-26 15:37:51
- 主持人:
所謂的VR視頻也好,航拍視頻也好,都是一個最初級的階段。VR就是全景的360,説明現在新技術的普及度還不是很高,有影響力的作品也不是特別多,請問周總,在這種新技術的應用上,最大的難點在哪?
2016-10-26 15:39:08
- 周曉鵬:
首先澄清一些概念,我們講新技術,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新”,無人機這個東西坦率來説,在行業不算是新技術,在美國的好萊塢,大家知道看一些大片的很多場景,十年前都是用無人機拍的,只是這個“新”對於我們來説是新,但是對於整個行業不算是新,後來像大疆這種企業把原來工業級變成商業化的消費品而已,導致了我們可以有更多的人購買得起,如果是一兩百萬元可能不容易,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坦率來説,我在中國目前沒有真正見到VR的産品,360全景式不等於VR,實際上VR是什麼,VR是虛擬現實,但是虛擬現實是要怎麼講?現在哪個中國的媒體説我能做一個虛擬的,再加現實交互的東西。成本有多高?我看過一個片子,5分鐘的東西,成本是100萬美金,對中國來講實際上沒有公司現在具備這樣的技術能力和人才能力。一方面我們距離所謂的新技術是一個舊的技術,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針對於真正的技術,我們離它們還很遠。我覺得所有的這些技術最核心的對於媒體來説,其實給你的是一種能力。新浪在這些年我們在做能力的建設,就是只要具備了這樣一個能力,對我來講就足夠了,但是我該怎麼樣去使用,該怎麼表達,取決於報道的對像是什麼。就是説,如果我的報道對象就用一段文字可以很清晰、很準確的表達,就夠了,沒有必要用航拍和無人機、VR那種直播,但是如果我們的場景需要這種方式表達,我就用這種方式去表達。
2016-10-26 15:41:46
- 周曉鵬:
還有就是全景視頻的方式。坦率來説,全景式拍攝對於以前整個技術投影的使用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改變,因為它必須是第一視角,而且必須考慮整個周邊環境,不像以前所有的攝影視角是跟著鏡頭走的,但是全景視頻不一樣。所以整個敘事方式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實全景視頻這種模式,坦率來説,在目前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更多的是一種場景的捕捉。比如,我們人民日報很高大上的大樓,到了19層,挂一個全景,可以看到人民日報頂層上所拍的CBD的狀況,這種視角一般人看不到的,你可以做出那種東西,但是你很難讓它講一個故事。其實整個全景視頻出現,只是説視頻語言表達的方式現在還沒有成熟。比如我們講拿所謂的VR拍電影,有的導演説要拍,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敘事該怎麼講,因為是一個全景,但是電影是一個故事主線的,我看邊上一個故事已經過去了,回來根本接不上,怎麼辦?這種東西都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我們現在和傳媒大學在全景這塊結合做,其實我們新浪無論在航拍也好,還是在VR也好,我們做的是大平臺,我們把産、學、研幾個方面應用端集中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和傳媒大學做的時候,讓真正去做全景視頻的人,因為他們對於鏡頭的使用該怎麼用他們最了解,讓他們跟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的探討,他們一起生産作品。但是總有一個階段的過程,我相信未來在這方面應該會有更好的産品出現。
2016-10-26 15:44:44
- 主持人:
謝謝周總,周總給我們糾正了一些概念和糾正了一些現象,其實現在好像技術已經變成了一個噱頭,大家唯技術而技術,甚至好像我抓住了技術,就有了一種救命稻草的感覺,但其實並不是,就我們新聞來説,不是所有的新聞都適用於這種VR也好,無人機也好,或者都必須要用到這樣一種手段。劉總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什麼補充,我們從現實的角度看,技術的應用上還有什麼難點嗎?
2016-10-26 15:47:56
- 劉宏偉:
現在講技術,第一我們自己原創的內容,這部分是滿足日常的采編報道,比如發稿系統、采編播系統等等。我覺得最難的在於現有的技術更新迭代這麼快,歷史沿革發展這麼迅速,我們的內容、産品依託的是技術能力,這個技術能力開發的有點慢,離現在的主流技術稍微有一些遠,我們自己原創能力需要再提升,尤其上市之後,還有一筆資金進來做一些技術的革新,發展新産品。
另外一點,我們如何駕馭好新興的技術和應用問題,我們在追隨和跟隨,突然今天出現一個VR,所有的媒體和機構都圍繞著這個,有的時候確實為了做VR內容而做VR的內容,有的時候比如無人機,也確實我們要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但是在這個階段可能是新的,在未來、在明年可能這個技術落後了或者應用不及時了,新的技術來了怎麼辦?我們永遠不可知未來有哪些新技術為我們的內容生産帶來一些觸動,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
2016-10-26 15:49:39
- 主持人:
這麼長時間聽起來,大家對技術這個詞本身在我們這種層次上認知上還不是特別夠,周總剛才提到了一個詞,直播也好或者其他也好,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某一種程度上媒體的準入的門檻是降低的,現在拿一個手機都可以,之前都在説機器人寫作會不會取代記者,目前來看這個還不會出現。同樣一個問題,當那麼多的不是新聞媒體專業的人涌入了媒體這個專業,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去和那些網紅競爭,怎麼保持媒體的專業度,或者説未來的媒體人會是什麼樣的,這方面我想問一下大家怎麼思考的。謝主編先説吧。
2016-10-26 15:51:48
- 謝婷:
像剛才主持人和嘉賓所説的,技術是兩個方向在走。一方面是向高精尖走,就是我們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它又不停的降低身姿,降低準入門檻,就這些新的技術,其實很多網友,我想在座的就有哪位老師已經有這種消費級的無人機,包括VR的設備。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網路媒體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在哪兒?我舉一個例子,我們部門的一個同事,他本身是視頻記者,今年3月份在全國兩會期間,上午是以傳統媒體記者身份在部長通道採訪部長,這時是一個傳統的媒體記者,下午他又手持著全景相機拍攝全國兩會的新聞中心,給大家展示“帶你全景看兩會”。今年4月,他參加了我們人民網的內部的無人機培訓,並且合格畢業,成為了一個合格的飛手。在上周他又去中國鐵路總公司大型採訪公司,像最美鐵路,他的工作職責就是通過移動端直播來報道整個鐵路的一些情況。我覺得這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麼多新技術,像剛才周總提到的,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能做這些事情,一旦我們需要做這樣的事情,需要這樣的報道形式的時候,就可以把它納入進來。這就是網際網路媒體從業者的天然屬性,求新、求變,這是每個網際網路媒體在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之下的一個應有之義。
2016-10-26 15:53:13
- 主持人:
請問周總,前幾天南方報業説要自己培養網紅、培養名記者,也在朋友圈裏引起一番討論,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未來媒體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2016-10-26 15:56:01
- 周曉鵬:
我們昨天那個會上發了一個報告,中國網路媒體從業人員的調查報告,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看他們提了一個點,大部分從業人員都屬於社會中下階層,主要的壓力是買房,大家沒事別往這個行業進,並不是一個看起來很有前途的行業,開玩笑啊。實際上是這樣的,新浪和新華網、人民網不一樣,我們沒有采編權。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其實所走的方向,比如跟剛才謝老師講的,她可能是一個全媒體記者的概念,因為時政報道我們沒有采編權。但是全媒體記者這個概念,最早我印象當中應該是南方報業提出來的,他們在四年前就開始做,一個文字記者同時是圖片記者又是攝影記者,在同一個採訪中把這三個事都幹了,幹完之後,把所有的素材一方面出圖片、一方面出文字,另外一方面出視頻,後來我覺得他們這樣一個思路和方向又重新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新浪這樣的媒體來説,我去年在我們的會上也講過,未來網路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叫內容産品經理,在新浪今後不再有編輯這樣一個角色了,為什麼?因為編輯這樣一個角色給他始終一個定義,我就是改改標題,就是發一些東西,更新更新頁面就夠了。因為現在對於一個編輯來説,他需要考慮的是資訊傳播,不再考慮一個點,他需要考慮的是一個鏈條,這個鏈條第一個是內容怎麼來的?第二個是來了以後,我們內容該怎麼加工?第三個就是加工之後該怎麼做傳播?我們去年講過,在現在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時代,傳播就是一切,就是你沒有傳播這些東西做的再好也沒有意義。我們很多的媒體其實最後一個核心是死在什麼地方?就死在傳播上,現在我們困境在傳播上,最後變成一個什麼,變成一個飲鴆止渴,有這樣一個所謂的平臺,我把內容給你,我覺得我的東西傳播出去了,其實這是飲鴆止渴,為什麼?因為你的東西給人家了,但是人家用戶漲起來了,人家的用戶並沒有到你這兒來,你沒有用戶就死了。所以,我之前講過,媒體再怎麼變,從報紙、電視、電視臺到現在的新浪也好,包括新聞APP也好,再怎麼變就是核心沒有變,沒有用戶這個媒體是活不下去的。
2016-10-26 15:57:54
- 劉宏偉:
關於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目前的現狀就是這樣的,剛才周總也談到了。我覺得是這樣的,因為目前的受眾,我們自己理解是細分市場,除了我們自己的原有的任務型的,比如重大的新聞報道、兩會,確實有采編權,但是也需要深加工,這部分的業務是我們的職責,這部分業務也加大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保證。這個時代確實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能因為這個時代的到來,把原有賦予我們的職責降低,或者比例壓縮,這是不允許的,不但不能壓縮和降低,還要強化。
剛才我談到的細分市場,還有一部分就是現在面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受眾,這些年輕人,這些網友、受眾,他們要看一些碎片化的內容,我們也要加大比例和力度,來生産出很多網友喜聞樂見的一些內容。確實,我們這些機構,包括人民網。我自己也在管一些內容和産品,我自己平時也經常講網言網語,表達要講人話,有的時候不能光講官話。紅軍以前的標語特別口語化,跟著紅軍就有飯,跟著紅軍怎麼怎麼樣,特別口語化。因為當時的老百姓文化水準較低,你給他講高大上,特別精深的東西,他們也不愛聽。我們在固有的意識形態部分的業務加大力度,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根據網友受眾要求和需求,我們按照他們的需求來深加工,這是對我們目前的內容生産做的一個要求。
2016-10-26 16:00:18
- 主持人:
不管從傳播的角度上考慮,還是從發展的角度考慮,用戶都是第一位的,用戶的感知也是從我們傳播的內容裏了解的。我記得周總之前有一句話,在未來媒體競爭中誰佔據對於未來資訊和內容定義的制高點,誰就佔領了未來媒體的制高點。我特別想問一下,以後未來在內容上的發展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在總編輯們的眼裏,你們覺得受眾喜歡什麼樣的內容呢?
2016-10-26 16:04:44
- 周曉鵬:
我當時講這句話的意思是隨著媒介的變化,到底什麼是內容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現在大家都用手機去看資訊,通過APP的方式去看資訊,這個資訊還是一個2D形態的。未來隨著新的技術出現,隨便拿一個鈕扣式的東西,放在卡裏是一個3D式的東西,那個時候首先媒介已經發生了變化,對於一個媒體來説,在那樣一個時代,一個形態呈現的時候怎麼辦?對於我們很多媒體來説,可能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同樣到底是什麼內容,當媒介變化以後,媒介對應所呈現的內容到底該是一個什麼形態,現在很難講。但是,誰達到了那個點,誰就能重新定義媒體到底是什麼樣的。去年媒體公司首先一定要是一個技術公司,原因就在這一點,我們可以不做底層的技術開發,但是要有廣博技術的應用能力。我們很多媒體95%都是采編人員,技術可能佔5%,這樣很難應對未來的變化。我覺得對於技術,從媒體角度來説,做技術和看技術,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真的變成一個谷歌,我們也做不到,純底層的東西實際上説放眼在中國,也沒有多少企業真正能夠做到的。我們更關注的是這種底層的技術發展變化之後,在應用層面當中給我們能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所以,為什麼去年新浪開始關注媒體未來的走向,其實是在於我們會發現我們整個行業,大家平時都很忙,都在低頭看自己的東西。但會發現,我們往往在一個未來的趨勢當中,為什麼成了一個跟隨者,是因為我們根本很少有時間去看未來的變化,而這個變化首先是技術帶來的變化。其實所有媒體行業的變化不是媒體人自己做出來的,而是技術的變化、媒介的變化之後,所帶給整個媒體行業的變化。所以,媒體行業往往以前是什麼?我們因為不了解而弱化甚至忽視技術的價值,所以我們看不到這些東西,然後等它一來,原來已經這樣了,我們趕緊再怎麼樣怎麼樣。
2016-10-26 16:05:23
- 周曉鵬:
但是另外一點,你剛才提出一個問題,我覺得媒體人不應該講網友喜歡什麼,就要做什麼。我昨天講了一個概念,就是媒體的天命、使命和生命,既然作為一個媒體,天命是什麼?這是你必須要認清楚的,這是你這個行業有別於其他行業,你這個行業存在這個社會和價值所在。我覺得這個東西媒體必須要堅持。我的視角是什麼,我的價值觀是什麼,而不是説網友願意看什麼,我們有一些現在所謂的資訊APP就是這樣,你喜歡看什麼就推給你什麼。媒體應該有一個自己的使命,只是説在表達方式上,如何讓大多數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媒體的使命是什麼?就是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能夠看懂。
2016-10-26 16:08:19
- 主持人:
對,關於媒體的未來,業界有很多的討論,不過聽完周總説的話,以前界面CEO何力説過一句話,未來媒體的樣子就是我們現在還想像不到的樣子。但是後面一句話,我可以加上一句,不管未來媒體是什麼樣的,但是未來媒體的使命、天命和生命都是不會變的。討論到這裡,看到兩位觀察員也躍躍欲試了,之前大家都在討論技術的問題,楊總也是資深的媒體人,幾十年的從業經驗,從您這麼長時間的觀察來看,技術到底在媒體的眼睛中扮演什麼角色,是不是現在媒體轉型也好,或者是融合發展的風向和救命稻草?
2016-10-26 16:10:38
- 楊馳原:
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交流,剛才三位嘉賓包括主持人講的一些內容,聽了很有收穫。關於技術,主持人剛才問關於技術對於傳播和傳媒行業作用有多大,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整個媒體發展還是傳播的進步,其實一直在技術中實現的。當年我們的活字印刷,再到鐳射印刷,這兩次革命性的變化導致了我們整個傳媒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現在面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技術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呢?可以説是巨大的推動作用,我把媒體融合總結為三種力量在做,第一種力量是媒體去找新路,因為拉的辦法不行,這是原動力,要生存,就要找新的動力。我們國家把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這就叫拉動力。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技術,就是技術為媒體融合的推動力。媒體融合正是在這三種的力量的合力之下走的越來越深入和越來越好。技術是現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甚至反過來倒逼我們行業發展,使行業不得不向更深更廣的方向去做融合。
2016-10-26 16:13:08
- 朱芙蓉:
今天大家對無人機的理解,概括來説,包括新華網也在做培訓,對它的認識,它本身是一個工具,是用來飛的。對於傳媒人員來説,你需要的技能是怎麼飛,你要先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就是一個生産工具,生産是為了生産目的和為客戶的實際需求服務,雖然能夠提供一個所謂的上帝視角,但是網友們需要什麼樣的內容,我們的內容提供方想用什麼方式呈現什麼樣的報道視角和整個報道的思路,包括紀錄片、紀錄片的情懷,我們的核心在哪兒?實際上是一個交通工具加生産工具融合二合一的東西。我覺得這個對傳媒業的發展,很多我們想實現這個目標,不是我們傳媒人在做的,而是我們外包出去的,或者相關的技術機構在幫助我們提供他們相關的技術人員,跟我們去做一個拼接這樣一個産物。現在我覺得在新聞媒體人員梯隊的培養上,新華網行業走的比較靠前。包括周老師説的,從電視語言的角度,他們也在做嘗試,包括我們現在正在做的相關的培訓,其實就是想從業內人員當中幫助大家提升技能,一方面是技能的培訓,一方面是新技術的應用,導致了我們傳播語言的變化和我們的欣賞水準和著眼點的變化。所以,我就覺得在座的所有人其實大家今天在討論擁抱新技術,大家也是新技術的弄潮兒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夠真正的用一用無人機,我們試試,哪怕我們考一個證,也許我們今天的討論會更加的深入,我們的案例就不僅僅停留在紀錄片,災難報道、應急報道和環境報道等等領域,我們可能就會有更多的領域。
2016-10-26 16:16:01
- 主持人:
擁有熱情,同時我們也不避諱説,技術一直是我們傳統媒體也好,或者網媒也好相對來説比較薄弱的一方面,選擇合作也不失為一條路。剛才在下面看了之後,觀眾已經把問題紛紛投向了我們的問題箱,下面就是觀眾來提問的時間了,有請工作人員把問題拿上來。
2016-10-26 16:20:47
- 提問:
無人機採集新聞對大災難和新聞採集有無開發,同時無人機在新聞領域有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探討未來無人機報道的方向。就這個問題請新華網的劉總來回答,現在在重大的時政,在突發事件和災害新聞中會有一些體現,以後未來無人機的應用有沒有其他的發展空間?
2016-10-26 16:22:12
- 劉宏偉:
如果説發展空間的話,今天有一個觀點是在新聞領域,在航拍領域的空間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不用再預知,以前我們也在探討,包括剛才也交流了,2014年的時候有一些同行在交流的時候也在問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什麼時候到來,我們在講是不是2016年可以到來?我們得到的數據是,2015年移動的數據全部超過了PC端。網際網路這個東西不好預測,應用的硬體也不好預測。我覺得無人機産業在新聞航拍領域,我們已經看到的這些就是已知和應用的,沒有什麼探討的。未來有想像空間的話,在整個産業行業和應用當中,我們現在整個國內無人機産業今年預計,我看了一個測算數據,全年是60億人民幣的産值。2016年到目前完成多少我不太清楚,據説到年中的時候已經完成十幾億、二十億人民幣,我想未來有想像空間的話,應該是在産業和應用當中,根據無人機硬體的不斷升級,再倒推它未來一個是服務新聞行業的應用,另外是産業行業當中。
2016-10-26 16:24:38
- 提問:
VR等新技術在新聞媒體中的使用是否會弱化新聞媒體的原有功能,如果有,應該如何應對?
2016-10-26 16:26:52
- 主持人:
雖然都説無人機也好,VR也好,增強了時效性和第一現場的體驗,對於在生産方式上第一時效性真的增強了嗎?第二是在虛擬的觀察上,它的真實性是不是真的有保證,就是説在運用過程當中是否對媒體原有功能的減弱?請周總回答。
2016-10-26 16:27:22
- 周曉鵬:
首先我不太清楚這個定義,新的原有功能具體是什麼定義,其實肯定不是減弱是加強,只是説現在第一是真正VR技術的大批量使用,它的門檻還很高,現在無法做到。第二是現在所謂的頭盔式的硬體整個的條件還不是特別成熟。因為VR我們視覺捕捉,視覺捕捉之後根據眼部和頭部的動作,把你所預演的場景動畫,同時你看到的液晶顯示屏裏再把這個畫面調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一個非常快的技術的實現。但是一個問題,它本身的問題是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另外是整個螢幕刷新率的問題,有眩暈感。
目前來講VR現在不是特別成熟的一個産業,如果大家看比較好的頭盔,你看15分鐘基本上也會有非常不好的體感,就是這樣的道理。但是在未來,我們現在不要用已知去談未知,在未來至少在新聞領域肯定會有大量的應用在裏面。當你知道一個報道説美國特種兵突襲了拉登藏在巴基斯坦的一個地方。當你能用第一視角看整個的捕捉過程的時候,遠遠比你看一篇文字帶來的感受和體驗要好,一定是這樣,只要你對這個新聞感興趣。只是説現在在做到這個層面的能力還不足,我相信未來隨著大計算和雲存儲的方式,大家可以把很多的數據元素共用的時候,我們去調取然後實現。就像我們講無人機就是一個應用工具,以前是用在拍電影或者救災比較多,大家也沒有想過幾年以後可以用在新聞領域,包括現在無人機是用來做快遞,我説一架飛機就能飛30分鐘,京東説我們往村子裏送,估計還沒到村子中間這個電就沒了,以後要考慮回來,就25分鐘的電,單程只能飛10分鐘,不然就回不來了。但是這方面只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比如電池的情況和無人機的負重情況,未來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比如説石墨烯的概念非常火熱。隨著整個無人機的加強,現在大家都看到快遞小哥們滿小區、滿寫字樓穿來穿去,以後真的是可能無人機直接把東西送到了。我們不要用已知來討論未知,我們只能預測,不要説未來一定不可能這樣。
2016-10-26 16:29:22
- 主持人:
謝謝周總。剛才拿到大家的提問還是非常欣慰,大家的問題在我們對話環節當中都已經涉及到了,比如未來記者是不是應該網紅化的一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沙龍開辦的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討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問三位,我們的主題是技術演進下的傳播新浪潮,如果讓大家預測一下下一波的浪潮在哪?用一句話來概括。
2016-10-26 16:34:38
- 謝婷:
我們人民網的總裁牛一兵先生在今年3月人民網和美國高通公司和零度智控聯合舉辦的無人機戰略合作啟動儀式上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我非常贊同,他説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不管什麼樣的技術,不管技術如何演進,我們首先要恪守好自己的傳播陣地,先做好自己既有的優勢,然後再以技術為工具和推進的動力,不管是從內容傳播上還是內容生産製造的這些整個鏈條和環節上都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謝謝。
2016-10-26 16:37:06
- 主持人:
周總,我們新浪下一波的浪潮在哪兒?
2016-10-26 16:39:30
- 周曉鵬:
這應該問曹國偉先生。其實來講,我想説兩句話。第一,比爾·蓋茨曾經講過,他説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蘋果,最可怕的是在美國的某個車庫裏一幫小孩不知道在做什麼,因為那可能是顛覆性的,因為蘋果做什麼東西,我基本能夠看到,大家能夠看到這個路徑。所以未來下一波浪潮在哪兒,我們很難講。如果我現在能夠講出來的話,我可能明天就創業去了。
第二,有一本書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叫《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在昨天會上也講到這一點,我們現在所處的一個時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在自己媒體領域也好,所看到的變化和我們生活領域所看到的一些變化和我們聽到的一些東西,都是在整個第四次工業革命大的背景下,這個大的背景之下給我們帶來很多産業和行業以及商業模式是完全顛覆式的,如果我們想了解未來哪一個浪潮或者下一個點在什麼地方,可能在哪個點,大家可以看看相關的書。我看過相對來講最簡潔易懂的就是施瓦布寫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每個人看了以後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2016-10-26 16:40:03
- 劉宏偉:
如果説網際網路傳播下一波浪潮是什麼的話,可以引用我們董事長説講過的幾句話,他當時講新華網以上市為契機,新華網的下一程是什麼?就是科技與産業,與傳媒的結合,就是新華網的下一站。
2016-10-26 16:46:43
- 主持人:
非常謝謝三位給我們帶來關於未來的一個設想,不管未來媒體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都願意一起來觀察,一起來思考,保持著創新,並且帶著想象與各位一起同行。非常感謝各位來參加我們的網路傳播沙龍活動。沙龍活動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各位的參與。
2016-10-26 16:50:08
圖片內容: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即將開始
- 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技術演進下的傳播新浪潮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現場
-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
- 人民網網路電視部主編謝婷
- 第十四期網路傳播沙龍主持人郭沛沛
- 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闡述觀點
-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闡述觀點
- 人民網網路電視部主編謝婷闡述觀點
- 網路傳播沙龍現場無人機展示
- 網路傳播沙龍現場觀眾
數據地址:
- 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28904/152_1_0101_desc.htm
圖片大圖: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即將開始
中國網 宗超
-
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
中國網 宗超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技術演進下的傳播新浪潮
中國網 宗超
-
第14期網路傳播沙龍現場
中國網 宗超
-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
中國網 宗超
-
人民網網路電視部主編謝婷
中國網 宗超
-
第十四期網路傳播沙龍主持人郭沛沛
中國網 宗超
-
新華網融媒體産品創新中心總監劉宏偉闡述觀點
中國網 宗超
-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闡述觀點
中國網 宗超
-
人民網網路電視部主編謝婷闡述觀點
中國網 宗超
-
網路傳播沙龍現場無人機展示
中國網 宗超
-
網路傳播沙龍現場觀眾
中國網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