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情況舉行發佈會
活動描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佈會。從1995年開始,我國每5年組織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工作。目前,這項監測已經開展5次。為幫助大家了解相關情況,今天很高興請到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先生、副局長張永利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的情況,並回答大家提問。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還有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潘迎珍女士、國家林業局宣傳辦主任程紅先生。首先請張局長介紹相關情況。
2015-12-29 09:53:16
- 張建龍:
主持人好!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多年來記者朋友對林業改革、發展工作的支援,作了大量新聞報道,為林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非常好的環境。今天大家頂著霧霾參加新聞發佈會,我們確實非常感激。
2015-12-29 09:54:42
- 張建龍:
為了掌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情況,我國每5年組織開展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工作。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從2013年開始,歷時2年多,組織了5000多名技術人員參與,綜合運用了遙感、地理資訊、全球定位和地面調查技術,獲得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及動態變化的最新數據。
第五次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93%;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30.03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3.12%。實際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積20.37萬平方公里,佔沙化土地面積的11.8%。
2015-12-29 09:56:22
- 張建龍:
第五次監測結果與第四次監測(2009年)相比有明顯好轉,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具體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第一,荒漠化和沙化面積持續減少。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262.3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61.16萬平方公里,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72.12萬平方公里,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與第四次監測期內的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里相比,減少的幅度有所增加,也就是前五年每年減少了沙化面積是1717,現在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明顯減少速度在增加。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自2004年出現縮減以來,已經連續10年保持了“雙縮減”。
2015-12-29 09:57:53
- 張建龍:
第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繼續減輕。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出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從荒漠化土地看,極重度減少2.83萬平方公里,輕度增加8.36萬平方公里,實際上危害程度在減輕;從沙化土地看,極重度減少7.48萬平方公里,輕度增加4.19萬平方公里。極重度荒漠化和極重度沙化土地分別減少5.03%和7.90%。
2015-12-29 09:59:42
- 張建龍:
第三,沙區植被狀況進一步好轉。2014年沙區的植被平均蓋度為18.33%,增加了0.7個百分點。包括呼倫貝爾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和庫布其沙漠等在內的東部沙區植被蓋度增加了8.3個百分點,固碳能力也相應提高了8.5%。
2015-12-29 10:00:05
- 張建龍:
第四,區域風沙天氣明顯減少。我國東部沙區土壤風蝕狀況呈減輕的趨勢,土壤風蝕量下降了33%,地表釋塵量下降了約37%,其中植被增加的貢獻率為20%。沙塵天氣明顯減少,5年間平均每年出現沙塵天氣9.4次,較上一個監測期減少了20.3%,也就是減少了五分之一。生活在北京,會覺得沙塵暴減少得更多。北京地區平均每年出現2次,過去5年平均每年5.4次,所以北京下降了63%,全國下降了20%,説明北京這個區域沙塵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015-12-29 10:04:20
- 張建龍:
第五,林沙産業快速發展。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各地大力發展特色林沙産業,沙區經濟林果面積已達540萬公頃,年産幹鮮果品5360萬噸,佔全國年産量的33.9%。林果業的發展帶動了種植、加工和貯運等産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沙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拳頭産業。僅新疆林果種植面積已突破146萬公頃,年産量達650萬噸,年産值達450多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林果業收入達1400多元,為農民的致富,特別是為貧困戶的精準脫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5-12-29 10:04:23
- 張建龍:
監測結果表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戰略及實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表明,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狀況依然嚴重,保護與治理任務依然艱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一是防治任務艱巨。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佔國土面積的1/4以上和1/6以上,成為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 “十三五”期間,全國需要完成1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也就是每年需要治理2萬平方公里,3000萬畝,任務十分艱巨,並且都是一些剩下來的難啃的“硬骨頭”,好治理的這麼多年已經治理,剩餘的10萬平方公里的治理難度更大。如期實現2020年防治目標,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2015-12-29 10:04:57
- 張建龍:
二是保護與鞏固任務繁重。沙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系統脆弱,破壞容易恢復難。有明顯沙化趨勢的30.03萬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當,極易成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積佔55%,極易出現反覆,後續鞏固與恢復任務十分繁重;還有28萬平方公里的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護。
2015-12-29 10:06:33
- 張建龍:
三是無序開發建設現象嚴重。沙區開墾、超載放牧、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等問題非常突出。5年間沙區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積分別增加了3.60%和8.76%。2014年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達20.6%;內陸湖泊面積萎縮,河流斷流現象時有發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據專家研究,新疆塔裏木河農業用水佔比高達97%,近30年內蒙古湖泊個數和面積都減少了30%左右,科爾沁沙地農區地下水10年間下降了2.07米。這些都對沙區生態建設和植被保護構成了巨大威脅。
2015-12-29 10:07:06
- 張建龍:
加強荒漠化沙化綜合治理,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改善沙區生態和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原則,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強化依法防治,依靠人民群眾和科學創新,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努力抓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為沙區群眾建設更加美好的綠色家園。
謝謝大家。下面我願意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2015-12-29 10:08:01
- 主持人 胡凱紅:
下面開始提問。
2015-12-29 10:09:34
- 中央電視臺記者:
張局長,剛才介紹中提到目前我國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積佔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1.8%,今年中央出臺的《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請問我們將採取什麼措施確保這一目標如期實現?
2015-12-29 10:09:52
- 張建龍:
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可治理的沙漠化治理率要達到50%。這是什麼概念?還要治理1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5年每年是3000萬畝。我們每年完成的人工造林不到一億畝,沙區佔三分之一,任務非常艱巨。我們一定要採取多方施策、多管齊下來保證完成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有幾條措施非常重要:第一,要鞏固治理效果。要把沙區的天然植被和經過這幾十年的植樹造林形成的植被保護好,要加大打擊濫採濫伐等對沙區植被造成破壞的違法行為,不能邊治理邊破壞,這樣完不成任務。所以保護好現有植被,這是我們完成3000萬畝任務的首要前提工作。
2015-12-29 10:10:37
- 張建龍:
第二,要堅持科學治理。科學治理要做到“兩個結合、一個提高”。“兩個結合”:第一個是飛、封、造結合。造林有不同的形式,分為飛播造林、封育造林、人工造林。只要是有條件的,能飛播的飛播;條件相當好有人工造林條件的人工造林;一定要加大封育和飛播的力度。從實踐來看,飛播、封育的效果非常好,這是第一個結合——“飛、封、造”結合。第二個是喬、灌、草結合,以灌為主。因為這些地方立地條件很差,降雨量不多,地下水位很深。有一些地方可以造喬木,但是絕大多數的地方還是要以灌木為主。灌木耐旱、根系發達,治理風沙效果好。所以,不要盲目地在沒有條件的地方有意搞人工造林,造喬木林。
“一個提高”即一定提高治理效果。3000萬畝一定要完成,但效果一定要保證好。不僅要有存活率,重要的還要有保存率。所以要加大科技含量,從樹種選擇、造林的方式方法、管理等等方面都要加大,包括推廣先進的沙區技術。過去在沙區造林,實際上沒有那麼高的密度。
2015-12-29 10:12:42
- 張建龍:
第三,實施好重點工程。現在有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沙區封禁保護工程,要加大沙區工程的投資力度,以大工程帶動面上的防沙治沙工作。
第四,創新機制。防沙治沙這是一個公益事業,國家應該投入,但是不能僅僅依靠國家投資治理,根據現在的經濟狀況也是不大現實的。這幾年我們也在創新機制,就是産權創新模式,創新投入補償機制,把社會資本、銀行資本、企業資本引進來,現在條件好的地區就是這樣做的,發揮全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通過機制創新調動全社會參與防沙治沙。
第五,與省級人民政府簽訂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現在看效果很好。根據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責任在地方政府,通過簽定協議、傳導壓力,調動各級政府積極性,發揮政治優勢。“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實際上地方領導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我們完成任務的一個重要措施。
謝謝!
2015-12-29 10:18:58
- 鳳凰衛視記者:
最近霧霾越來越重,風越來越少。很多人説風少是不是因為三北防護林的原因?
2015-12-29 10:21:33
- 張建龍: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我先説一點自己的個人觀點。植樹造林增加植被對風速肯定有影響,如果沒有影響為什麼還要增加植被,來防沙治沙,減少沙塵暴。實際上這幾年大量增加植被,沙塵暴天數明顯減少,北京的沙塵暴明顯減少就是增加植被——北京周邊造林、內蒙造林等等的直接結果,一定可以降低風速。但降低風速是有限的,是地表風速。有專門研究,1米以內風沙流狀況,10米以內是什麼狀況,不可能改變大氣環流。
昨天我從福州回來,福州空氣清新,他們那裏偶爾有霧,但沒有霾。到北京上空,一片霧霾。福建的森林覆蓋率66%,全國第一。它沒有因為植樹造林多了就有了霧霾。京津冀的森林覆蓋率23%,剛剛超過全國平均數。所以説,三北防護林影響了風速就有了霧霾,這只能説是一家之言。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看哪個樓房都比樹高。我認為植樹造林不僅不會造成霧霾,對霧霾的治理還能起一定的作用,但這個作用是有限的,並不是造林可以解決霧霾。植物有植物葉,有大量的生物量。北京林業大學有專門研究,植物吸附霧霾是肯定的,樹葉上肯定要吸收一些霧霾,機理上能不能轉化,這些還在研究。我們認為大氣環流形成的風速,説造了幾棵樹就影響了風速,不太可能。
2015-12-29 10:22:02
- 張永利:
這個問題張局長已經回答得非常清楚。霧霾形成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氣候異常,特別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導致這種天氣增加,污染物不易擴散,從而形成了霧霾。而森林的防風作用僅限于近地風,根本達不到影響大氣環流的程度,所以這個説法缺乏科學根據。相反,森林植被的增加有利於減少土壤侵蝕和地表釋塵,在一定層次上降低大氣中粉塵顆粒物的含量,削弱霧霾形成的條件。據最新的一次監測結果,2009年到2014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的植被蓋度增加了7.73個百分點,相應的渾善達克沙地的土壤風蝕量減少1.08億噸,地表釋塵量減少了328萬噸。同時正像剛才張局長講的一樣,樹木具有一定的滯塵吸塵作用,有的還可以殺滅大氣中的病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質或者釋放對人體有益的負離子,減輕霧霾對人類的傷害。
2015-12-29 10:27:10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沙區主要在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有觀點認為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不適合大規模植樹造林,所以對沙區的植樹包括防沙治沙效果産生了疑問。請問國家林業局對此怎麼看?
2015-12-29 10:30:12
- 張永利:
沙區造林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社會上很關注,這非常正常。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不能簡單化地看待和回答。國家林業局提倡的沙區造林或者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造林從來都是有條件的,在沙區或者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宜林地,也就是可以長樹的地方造林。沙區到底能不能造林?怎麼造林?我想提示大家幾點:第一,沙區許多地方歷史上都有森林覆蓋,黃土高原、內蒙古東部、河西走廊、新疆一些內陸河流域以及北疆的準噶爾盆地都有茂密的森林分佈。塔河下游、黑河下游至今還保留有非常好的大面積的胡楊林、梭梭林。以史為鑒,説明沙區很多地方其實是可以造林的。
第二,沙區很多地方不僅可以造林,而且可以獲得不錯的成效。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都是成功的範例。赤峰、通遼、多倫、榆林、大同、和田也是很好的例證。內蒙古的赤峰市幅員面積9萬多平方公里,建國初期它的森林覆蓋率不足5%。風沙肆虐、生態脆弱,人民吃了不少苦頭。經過半個多世紀堅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它現在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5%,生態面貌大為改觀,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陜西延安的退耕還林、河北壩上的人工造林,都在很大程度上很明顯地改變了這些地方的小氣候和降雨量。
2015-12-29 10:31:03
- 張永利:
第三,沙區造林必須因地制宜、科學推進、量水而行。這也是國家林業局在內蒙赤峰召開的全國乾旱、半乾旱造林綠化現場會上反覆強調的幾個關鍵詞。具體講就是要把握以下原則:一要堅持保護優先。首先採取最嚴格的措施把現有的彌足珍貴的林草植被保護下來。二要合理選擇造林地塊,在宜林地上造林。正同張局長反覆強調的一樣,絕不能勉為其難超越條件胡來蠻幹。三要按照規劃造林,現在沙區和乾旱、半乾旱地區至少還有3億多畝的宜林地,要充分考慮水分平衡,把水資源承載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來考量,實事求是以水定需、以水定林。四要大力發展節水林業、雨養林業,同時提高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把水資源節約利用的技術、産品、措施引入到造林綠化工作中。五要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相結合,有些地方則不妨宜荒則荒。六要貫徹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旱區、沙區都栽抗旱耐旱樹種和經過千百年自然選擇的鄉土樹種。七要適當降低造林密度。八要高度重視灌木林的發展。九要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復相結合,充分地利用自然力。十要重視科學技術的支援。
2015-12-29 10:34:11
- 張永利:
第四,我國本來就人多地少,生存空間有限。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面積高達365萬平方公里,佔整個國土的38%。面對數以億計生活在這些地方的骨肉同胞,我們造林綠化工作是力度大一點還是力度小一點呢?請大家去想。
2015-12-29 10:37:41
- 中新社記者:
第五次監測結果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自2014年連續10年保持雙縮減,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已經出現了好轉,防治壓力大大減輕?現在對防沙有一些看法,認為一些人工措施對沙區生態造成了破壞,十八大提到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針,請問防沙治沙中如何堅持這樣的方針?
2015-12-29 10:38:27
- 張建龍:
今天發佈的這個數字,大家看出來了,無論是荒漠化還是沙化土地,現在整體是縮小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防沙治沙工作任務就很輕鬆了,反而感覺到責任更大了,難度更大了。現在治理面積或者治理到現在這種程度,治理與沙化只是一步之遙。今天治理了,明天也可能沙化了。沙漠化治理是需要以一個過程來看的。我曾經看到一個資料,50年代到90年代這40年的治理,90年代的時候450萬畝,50年代是310萬畝,經過了40多年時間才增加了100萬畝。現在從十幾年來比較看不到問題,只能看到一個方向性的動態的結果。現在越治理得多,保護任務越繁重,承擔的責任就越大。現在為什麼治理快呢?國家投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參與力度增加了。如何把這個成果鞏固住?任務非常艱巨。這是從保護角度講。
2015-12-29 10:39:38
- 張建龍:
第二,從發展治理角度來講,剩餘的3億畝也好,每年的3000萬畝也好,這個難度遠遠大於過去。治理肯定是先易後難,本身治理方針也是先易後難,越到後來治理難度越大,所以絲毫不能放鬆。我們應該從體制機制、科學技術創新上著手,把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新理念”用在防沙治沙上,在過去基礎上很好地總結經驗,研究下一步的發展,一刻也不能鬆懈,所以沒有容易的感覺,也不能説取得了成績可以歇歇了。再説治理的這些成績和整體的荒漠化和沙化情況相比也是九牛一毛。所以説,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責任也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我們要擔當這個責任,要很好地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我們的任務。
2015-12-29 10:41:22
- 張建龍:
你剛才講的第二個問題,究竟以自然恢復為主還是以人工造林為主?這個不能絕對來講。因為中國很大,中國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佈區的氣候情況也很複雜。自然恢復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採取更加合適的方式。我們講要加大封育飛播,封育就是恢復自然力。如果完全靠自然力恢復,中國的沙漠是治不了的。也可能説得太絕對,大家可以討論。為什麼?有些沙漠就沒有自然恢復的條件,起碼還要有植被的,自然恢復也是要有種源的。城市化以後,沙區人數減少,但我們沙區人口密度並不小,很難找到塔克拉瑪幹這樣的大沙漠,我們的沙漠遍地是牛羊,怎麼靠自然恢復?這個理念是對的,沒有必要人工干擾的,越干擾越添亂,成效也未必好。為什麼天然比人工好?這是理論界、實踐界都證明的。自然恢復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或者説人工措施輔助來自然恢復沙區植被,這些理念現在都在轉變。現在看到一些現象,有一些地方不應該栽喬木,確實栽的,地下水位下降,確實也有退化林分。但以此否定人工措施防沙治沙,這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客觀的。自然恢復為主的理念大家一定要樹立,能夠自然恢復的不要人工干預,自然恢復不了的一定要人工干預,這樣能夠更好更快地恢復好沙化土地,能夠恢復生産力。
2015-12-29 10:44:52
- 中國日報記者:
我們國家目前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要突出生態文明的理念,要建設綠色絲綢之路。請問國家林業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有哪些行動和作為?
2015-12-29 10:50:01
- 張建龍:
“一帶一路”是國家大戰略,這幾年我們一直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探討,做一些頂層設計、做一些規劃,在“一帶一路”中林業應該怎麼參與。有一點是肯定的,“一帶一路”的發展,生態保護、生態空間是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生態惡化了,人的生存空間都沒有了,發展從何談起?在“一帶一路”裏面,重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一帶一路”在國際上涉及65個國家,國內是風沙危害的7個省,西北5省及內蒙、西藏佔沙化土地面積的95%還多。過去,古絲綢之路主要以防風固沙、防止土地退化為主。在國內我們加大工程治理,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把國內該治理的要治理好。問題是國內參與國際生態治理,首當其衝的就是“一帶一路”。首先建立一種機制,明年準備在哈薩克召開中亞5+1林業部長級會議,我們建立一個平臺。在歐洲中東歐16國,我們也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機制性的平臺,也是明年。在東南亞,東盟十國博覽會上我們準備和東盟十國也建立這樣一個平臺。首先把主要地區的平臺建立起來,這是第一步。平臺建立起來之後就是建立機制,怎麼落實,究竟幹點什麼?荒漠化、土地退化的治理是一項,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重要的。我們的竹藤國際組織在北京,竹産業在當地帶動致富的勢頭很好,還有防火、植被保護等等工作都在開展。具體來説,一要開展技術培訓。防沙治沙技術,中國在世界上肯定是先進的。把我們的技術通過培訓其他國家,幫助他們進行能力建設。另外還有一些示範項目,包括野生動物能力建設項目、防風固沙示範區的項目,國家在加大示範中心建設。我們還組織國際組織進行這方面能力的聚集或者籌建一些基金,沿著“一帶一路”把65個國家和林業有關係的很好地帶動起來、推動起來。這個“帶”重要的是幾個方面,古絲綢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遺産要很好地保護,受風沙危害比較重。沿著河流兩岸、水田這些老百姓生活的地方,這也是重點治理的。還有沙源地區,沙源的發源地也是重點。現在我們正在搭建平臺、理順機制、明確方向、建立抓手,比如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示範項目,總之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來帶動,為“一帶一路”的生態環境建設服好務,使“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在可容納的生態環境範圍內進行,給它們創造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謝謝。
2015-12-29 10:50:29
- 主持人 胡凱紅:
今天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國家林業局的幾位領導,謝謝各位記者朋友,我們明年再見!
2015-12-29 10:58:34
- 張建龍:
謝謝大家!
2015-12-29 10:58:48
圖片內容:
- 國新辦將就“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情況舉行發佈會。
- 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現場。
-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情況。
-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
-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潘迎珍
- 央視記者提問。
- 國家林業局宣傳辦主任程紅
- 鳳凰衛視記者提問。
-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主持發佈會。
-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回答記者提問。
- 新聞發佈會現場。
-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
視頻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5/12/29/201512291451364064876_360.mp4
圖片大圖:
-
國新辦將就“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情況舉行發佈會。
中國網 董寧
-
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情況。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潘迎珍
中國網 董寧
-
央視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林業局宣傳辦主任程紅
中國網 董寧
-
鳳凰衛視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