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文字實錄圖片實錄返回直播頁

農業部舉行農技推廣新舉措新聞發佈會

  10月15日(星期三)14時30分,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農技推廣新舉措新聞發佈會,總結上半年糧食和農産品增産科技支撐作用,介紹下一步科技服務措施等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農業部舉行農技推廣新舉措新聞發佈會

活動描述

  • 10月15日(星期三)14時30分,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農技推廣新舉措新聞發佈會,總結上半年糧食和農産品增産科技支撐作用,介紹下一步科技服務措施等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張闔成: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的專題新聞發佈會。

    2008-10-15 14:24:59

  • 張闔成:

    各位,我是張闔成,來自農業部辦公廳。有些朋友是第二次見面了,昨天在農交會的發佈會上已經見過面了,我是第二次主持發佈會,請各位多多幫助、指導。

    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是農技推廣新舉措。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在抓緊落實中央政策的同時,特別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不斷地創新運作機制,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為了使社會公眾和新聞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今天我們請來了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楊雄年副司長、科技入戶工程玉米首席專家李少昆研究員,向大家來介紹農技推廣方面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問題。

    首先,請楊司長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

    2008-10-15 14:26:20

  • 楊雄年: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參加我們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同時也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關心和支援。下面,我向大家介紹的是當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一些新舉措和新成效。

    2008-10-15 14:27:56

  • 楊雄年: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從科技推廣新機制、新模式和新方法三方面向大家進行介紹。

    首先,創新推廣機制,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培訓工作的聯動效應。一是建立了農業科技推廣進村入戶機制,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構建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環環相扣的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通道。形成人、財、物三要素有機結合,科技人員與農民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農民主動參與式的農業技術推廣責任機制。這個機制的建立,全面提高科技的入戶率和到位率,據測算2008年科技入戶工程實施100個小麥示範縣平均産量達到401.7公斤/畝,比示範縣前三年小麥平均産量369.1公斤/畝增産8.8%,共增産小麥20多億公斤。橫向比較,科技示範戶和一般戶進行比較,科技示範戶單産達到459.9公斤,示範戶比輻射戶增幅9.4%,比普通農戶增幅17.2%,效果十分明顯。

    2008-10-15 14:29:37

  • 楊雄年:

    第二是建立大聯合大協作的科技工作機制,以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為切入點,在不打破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實行各級各類科技資源的整合和科技人員的大聯合、大協作,建立“課題來源於實際,成果應用於生産”的科技工作機制,促進科研與推廣的對接。這兩項機制,從縱向進行了聯通,從橫向加強了協作,通過這些機制的建立,有效地調動了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服務生産的意識明顯增強。全國農業科技人員聯動開展科技服務的氛圍日益怎強。據逐步統計,截至9月底,全國已有專家教授50萬人次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70萬人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發放明白紙超過1億張,培訓農民超過1億人次,為災區農業科技恢復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去奪取全年糧油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

    2008-10-15 14:31:51

  • 楊雄年:

    第二個方面,創新推廣模式,使推廣工作更加接近生産需求,更具活力。各地農業部門與科研、教育、推廣單位在科技推廣工作方面,開拓創新,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如院縣共建模式。黑龍江省組織省農科院等科研、教學、推廣單位與各個縣(市)簽訂科技合作共建協議,以提高農民素質,增加收入為目標,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的普及為重點,以建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實施科技項目和開展農民培訓為主要內容,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又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北京市建立以農民為中心,田間為課堂,實踐為手段,注重農民參與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的農民田間學校,提高了農民素質和能力,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培訓方式”,類似這種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還有很多,比如建立各類示範基地、農技推廣協會、技術合作社等模式。這都是全國各地推廣工作的一些創新方式。

    2008-10-15 14:33:19

  • 楊雄年:

    為了推廣各地的先進經驗,我們進行了認真總結,歸納出了十種具有代表性的好模式,並彙編成冊,提供給各地,在進一步做好推廣工作中進行借鑒運用。今天我們把印刷好的帶給了大家,供大家參考。《農技推廣新模式》這本書,對各地的新模式和做法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也希望媒體的朋友幫助我們做一些宣傳,在全國得到推廣和應用。

    2008-10-15 14:34:24

  • 楊雄年:

    第三個方面,創新推廣方法,使推廣工作更加符合農民的實際情況,更能滿足農民需要。一是推介發佈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近年來各級農業系統每年都推介發佈一批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引導廣大農民科學選擇優良品種,正確使用先進的適用技術。二是開展高産創建活動。今年我部在全國建設了500個萬畝優質高産創建示範點,通過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示範帶動,以及資訊宣傳,整合、展示,推廣先進事用技術。通過大面積的創建活動,大面積是在一萬畝的規模以上進行高産示範,這樣把專家的産量變成了農民的産量。專家在小面積、小田塊上創造高産,已經有很多的經驗,但是這些産量如何讓農民掌握,如何變成農民的産量,這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應該説高産創建活動在這方面已經發揮了作用。

    2008-10-15 14:35:47

  • 楊雄年:

    據專家實地側産,吉林省郭縣紅旗農場吉粳88超級稻萬畝示範區平均達到702.1公斤,這個活動我實地參加了,實現了超大面積均衡增産。我們在田間可以看到水稻長得非常均衡,稻粒大小很均衡,空粒率很低,確實可以看到科技的作用。甘肅省涼州區萬畝玉米示範田平均畝産達970.52公斤,創全國玉米大面積高産記錄,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萬畝玉米示範田平均畝産達702.1公斤,實現了超級稻大面積均衡增産。三是發送農民易掌握、操作簡便的明白紙,結合農業生産實際,針對主要農産品,組織專家和農技術人員編制了分品種、分區域,使廣大農民“易學、易會、慣用”的技術明白紙三百多項。目前,為了普及牛奶品質安全科學知識,指導奶農科學飼養和加強奶站品質管理,我們組織編寫了《牛奶優質安全生産100問》,這個小冊子我們今天業帶來了,供大家參考。這些小冊子已陸續贈送給廣大奶農。

    2008-10-15 14:37:19

  • 楊雄年:

    第四,利用現代手段開展推廣服務。比如四川郫縣農技建立了資訊服務電話,實行“一次呼叫、兩個小時到位、免費指導、全程服務”。等等,這些好方法,靈活多樣的新的技術推廣方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當前,正值秋冬農業生産的重要時節,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拓展思路,創新機制,提高能力,增強活力,深入推進農業技術體系改革和建設,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

    接下來,我們採取三項措施。一是研究制定關於加強農技推廣工作的意見,動員各級各類科技力量,繼續深入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工作。二是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的大培訓。現在基層農技人員接近一百萬,是一個非常重要、龐大的隊伍,我們動員大家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二是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的大培訓,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基層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推廣、資訊諮詢、農民培訓的能力和水準。我們準備在九、十月份到明年一月份,進行農機人員大培訓。三是加大推廣工作經驗交流,這些年來,各地都在農技推廣工作中,想了很多辦法,有很多富有成效的辦法。接下來,要加大經驗的交流,加快推動基層農技工作的改革與建設。

    2008-10-15 14:40:29

  • 張闔成:

    謝謝楊司長的介紹。下面請各位記者朋友就今天發佈會的主題進行提問。

    2008-10-15 14:42:00

  • 人民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在基層採訪的時候,聽到農民這樣反映,他們對一些新品種、新技術非常感興趣,非常希望技術人員能夠到家裏現場給他們一個有針對性的指導。但是農民們反映,在基層看不到相應的技術人員,不知道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針對這樣的現象,作為主管部門有哪些相應的舉措?第二,上半年的糧食和相應的農作物增産過程中,科技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有沒有相應的數據作為支撐?

    2008-10-15 14:42:31

  • 張闔成:

    謝謝人民日報對我們的支援,請楊司長回答。

    2008-10-15 14:44:30

  • 楊雄年:

    這個問題非常好。您在採訪中遇到的情況我也經常遇到,我在農村走的地方也比較多。為了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科學服務,去年寒假期間,組織了中國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利用假期對農民對科技的需求情況和科技服務情況做了兩個問卷調查,一個是對全國的13個糧食主産省進行了萬戶調查,規模很大,另外是對正在實施的科技入戶工程縣農戶進行了一個調查。通過這兩次調查,我們得出了一個同樣的結論,有99.5%的農戶希望得到新的農業技術和科技人員的指導。這説明廣大農民對技術非常渴求,這跟我們下面調查反映的情況是非常吻合的。

    2008-10-15 14:44:44

  • 楊雄年:

    另外,在服務這方面,我們也進行了分析。13個主産省萬戶調查中,農民反映,近三年,接受農技推廣人員實地技術服務和指導大概只有30%。客戶入戶示範縣情況好一些,70%的農戶反映,在三年內接受過農技人員的指導和服務。但是,總體上來看,公益性的推廣服務工作還是很難滿足農民的需要,而且農民對技術的渴求,非常令人感動。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想從四個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2008-10-15 14:45:51

  • 楊雄年:

    第一,我們要提高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能力,特別是縣鄉以走訪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能力。我們想以基層農技推廣改革,以貫徹國務院30號文件為契機,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的素質,加強公益性技術服務。在這個過程中,細化公益性的職能,因為過去公益性和經濟性在基層是混在一起的,通過改革把這塊分開,理順管理體制。另外,科學地設計農業推廣機構,因為農業生産的形勢在發生變化,推廣機構是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也需要根據生産和經濟的發展作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同時,穩定科技隊伍,為科技人員提供必要的條件,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構建從中央到地方科研教育單位、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科技示範戶,建立一個緊密銜接,上下貫通的資訊農業體系。把科技工作從上游到下游貫通,這樣科技力量就會多一些。我們有近百萬基層推廣人員,有近十萬科研人員,還有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的教授,我們把這個隊伍組織起來,服務科技工作,服務農村生産。

    2008-10-15 14:47:03

  • 楊雄年:

    第二,鼓勵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深入一線開展服務。通過政策引導,項目的帶動方式,鼓勵專家教授加強技術整合,擴大技術的有效供給,並深入生産一線,解決生産實際問題。李少昆專家就是中國農科院的專家,這些年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這些成果在轉化中也有很多問題,我們想通過專家教授創造一些條件,專家教授下去還有一些困難,包括差旅費的問題等等,我們正在想辦法解決,讓專家深入到一線,幫助基層農技人員。

    第三,鼓勵社會力量開展科技服務。支援和引導,尤其大中型龍頭企業、仲介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工作,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服務推廣工作。

    2008-10-15 14:48:25

  • 楊雄年:

    第四,繼續創新農技推廣的機制,以機制創新,增強農技推廣工作的合理,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機制創新,探索更多、更好的服務模式。進一步促進科研與推廣的有機結合,促進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民需求和産業發展緊密結合。

    這是針對農技推廣工作中解決農民的需求,我們想採取這些措施,還有一些在組織專家繼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滿足農民的需要。

    2008-10-15 14:49:23

  • 楊雄年:

    第二個問題,科技在糧食生産中的作用。今年專家進行了測算,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今年達到了49%。因為糧食生産是一個綜合因素的結果,包括天氣、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科技在這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糧食問題,我們沒有專門分出一個比例來,但是總體來説,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是49%。無論是在冰雪災害,還是在生産過程中,科技人員都在一線進行服務,技術對生産工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糧食生産。作為公益性推廣機構,國家科研院所主要是在公益性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對糧食生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008-10-15 14:50:30

  • 張闔成:

    謝謝楊司長,再次感謝人民日報記者朋友對我們的支援。下面一個問題。

    2008-10-15 14:53:15

  •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記者:

    我們在長期的採訪中發現,農技服務體系很龐大,同時也發現,在基層有廣大的科技人員對農業的生産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農技推廣這個體系,越到基層,基礎越差,手段也比較弱,往往廣大農技人員是憑著一張嘴、兩條腿去推廣農業技術。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幾十年不變的推廣局面和技術條件的局面,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謝謝。

    2008-10-15 14:53:32

  • 張闔成:

    這個問題太好了,楊司長肯定樂意回答。

    2008-10-15 14:54:41

  • 楊雄年:

    這個問題非常好,這是當前存在的客觀現實情況。在近兩年來,部裏對農業科技工作高度重視,對農業科技人員做了很多動員,現在大批的農業科技人員都在一線進行服務。在艱苦的條件下,剛才記者同志也談到了,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科研,不講條件,辛勤勞動,默默奉獻,為我國的糧食和農業生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科技人員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讚譽,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心和支援。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行為,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在這裡,我借此機會介紹一下推廣工作的事例。前不久我在湖北出差,去了湖北巫溪縣,是一個糧食主産縣,我直接到了田間,向農民朋友了解科技服務的情況。我問一個農民:“最近有沒有科技人員幫助你們培訓?解決技術問題?”農民説:“有啊,技術人員經常到我們這兒來。科技人員非常好,就像親人一樣,比親人還要親。”當時我説:“這是真話還是假話啊?如果農技人員對你們服務這麼好的話,我就要考考你啊。”他説:“可以啊”。我説:“水稻病蟲害打農藥的農藥和水怎麼兌?”他説:“30%的農藥,70%的水。”我説:“防止水稻蚜蟲和螟蟲的時候,打藥的方法有什麼區別嗎?”他説:“有,蚜蟲打藥是從上往下打,螟蟲是從下往上打。”所以,雖然農技推廣很技術,但是在很多地區,農技人員做了大量工作,默默奉獻,使老百姓非常感動。還有科技入戶工程高産創建實施縣,在河南滑縣,農技中心主任張建明推廣工作做得非常好,勤勤懇懇,經常想出一些好辦法。因為工作勞累,突發腦溢血,9月17號病死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6歲。這些事跡非常感人,很值得我們學習。類似的事件,這是我們看到的,還有我們沒有看到的農技人員默默奉獻的例子。我們希望媒體,將來能夠把筆頭、鏡頭多對準基層默默奉獻的科技人員,對他們更加關注,多多宣傳他們。

    2008-10-15 14:54:54

  • 楊雄年:

    關於條件問題,我們有具體的統計,農技推廣在基層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條件方面問題比較多。2007年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當中有95%的機構沒有實驗示範場地,實驗示範場地是推廣工作中一個最好的手段,走在那個地方,老百姓一看就明白。在黑龍江看過,就是把示範地放在農民的地裏,農民到哪兒去看,一看覺得好,就直接選擇品種和技術,就按照這個模式進行種。黑龍江這個縣,小麥品種是幾十個,通過兩三年的示範,小麥品種集中到5個,品種多亂雜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示範基地非常重要,但是非常缺乏。另外85%以上的鄉鎮機構沒有交通工具,下鄉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活動範圍和服務範圍受到了限制。另外有70%沒有固定的辦公用房,沒有電腦等現代化手段。50%以上沒有專門的電話,通訊不方便。對知識更新和對外聯絡、服務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

    2008-10-15 15:00:58

  • 楊雄年:

    我們目前進一步想辦法改善農技推廣條件,各個方面對此也非常關注,兩會代表也紛紛提出議案和建議,我們部裏非常重視,正在具體研究,制定推廣體系基礎建設規劃,下一步按照政府主導、多方支援、突出重點、集中建設、因地制宜、循序推進的原則,通過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推廣手段、條件、實驗示範基地的建設,為履行公益性創造更多的條件,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滿足農民的需要。

    2008-10-15 15:03:44

  • 張闔成:

    謝謝楊司長,謝謝經濟頻道的記者朋友。下一個問題。

    2008-10-15 15:04:53

  • 農民日報記者:

    剛才楊司長介紹了各地在農技推廣中的一些新舉措、新辦法。我們了解到,農業科技入戶是農業部近年來採取的農技推廣的新舉措,取得了比較好的經驗。我想請問李少昆研究員,您作為玉米首席專家,怎樣評價科技入戶取得的成績和成效?謝謝。

    2008-10-15 15:05:04

  • 李少昆:

    科技入戶示範工程是農業部,財政部于2005年實施的,非常榮幸,我自始至終作為一員參加工作,感受非常深。科技入戶,主要是針對農業技術推廣成果轉化速度慢的問題制定的。有幾個方面感受非常深。一是加強科技示範戶的能力、學習的能力、發展的能力、帶動的能力,加強了基層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構建了一個從專家到技術指導員到示範戶、到輻射帶動戶、到廣大農民的機制,成效非常顯著。談到具體成效有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通過這幾年,培養了一批科技示範戶,每個縣選擇一千個科技示範戶,全國一共有二十六萬示範戶,通過這幾年的培養,三種能力有很大提高。這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對於今後現代農業的建設,這是非常重要的。

    2008-10-15 15:05:33

  • 李少昆:

    第二方面,增産糧食和農民增收這方面,作用比較大。我們知道,增産增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使現有的技術到位,科技入戶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保證技術到位。這樣,糧食的産量,四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麥和大豆,2004年以來,每年都組織全面測産,最少都在10%以上的增産。玉米是一個高産作物,産量潛力很大,這四年來,30個玉米示範縣有三萬示範戶,平均增産20%以上,幅度非常大。今年,部裏組織了高産創建,我參加了主要幾個縣的測産,感受非常深。今年玉米萬畝連片最高産量是在甘肅涼州區,達到970公斤,成績非常可喜。這個區是2005年的科技入戶縣,通過這幾年的科技入戶工作,農民掌握了技術人員確定的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再通過主體的集中培訓,掌握了這些技術,技術到位了,所以産量每年都上一個臺階。楊司長剛才談到,內蒙古赤峰嵩山區萬畝達到913公斤,這也是科技入戶縣,通過科技入戶搭建的這個平臺,使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以後,技術到位了,現在的品種和技術如果能到位,在增産糧食和農民增收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潛力。同樣,由於我們這些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到位,科學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發揮了作用。在增産增收方面,這四年平均玉米每畝地增收100元。

    2008-10-15 15:08:15

  • 李少昆:

    第三方面,我們探索了一條科技成果快速傳播的模式和通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推廣化肥的時候,全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有些品種,玉米有“東大2號”,大面積推廣也用了十幾年。但是現在有了這個體系,有了示範戶,測土施肥,有一些新品種就是兩三年的時間就可以得到大面積的推廣,這個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還有一點,成效體現在基層技術人員身上,通過科技入戶,技術人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科技隊伍在科技入戶示範縣得到了明顯加強。

    2008-10-15 15:11:20

  • 張闔成:

    謝謝李教授,我作為一個的科技人員,感同身受,也謝謝農民日報的記者。

    2008-10-15 15:11:56

  •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去年10到11月,我一南一北各選了一個省到最基層的農技推廣體系看過。我感覺,在最基層,如果這個縣比較重視農技推廣,經費和設備就比較跟得上,而且效果非常好。另外還有西部經濟不發達的省區,一些基礎必備設施都不具備。我想問一下,現有中國最基層的縣鄉的農業推廣體系經費來源是以各地來源還是以中央為主?比例是什麼樣的狀況?未來有沒有可能,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給落後地區以更多的支援?第二個問題,請問李研究員,現在專家想去下鄉,把更多的成果轉化成現有的農業實際應用技術,但是存在一定困難。我想知道到底難在哪些地方?

    2008-10-15 15:12:17

  • 楊雄年:

    非常感動,非常感謝您能夠深入基層,對我們農技推廣工作這麼關心和關注,了解了這麼多情況,而且這些情況非常實際。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技推廣工作比較好開展。在不發達地區,經濟有困難,對農技推廣工作就有不到位的地方。現在問題是財政如何支援,農技推廣是分中央、省、地市、縣、鄉五級,經費來源都是相應的同級財政支援。縣鄉以下主要是縣或鄉財政為主進行支援。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存在的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現在正在研究。想通過幾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通過改善農技推廣中的服務基礎設施,比如示範基地、交通工具、電腦、通訊工具等,改善這些技術條件,我們正在做規劃,將來從地、縣到鄉,都有一個直接的考慮,改善服務條件。

    第二,我們正在準備研究基層推廣中的知識更新問題,有關知識更新工程,剛才談到了,今年秋冬季要進行大培訓,這只是一個起步,我們希望今後形成一個常態,根據生産和經濟發展需要不斷組織培訓,形成一個制度,叫做“知識更新工程”,我們正在進行研究。

    2008-10-15 15:13:32

  • 楊雄年:

    第三,根據工作,重大技術的推廣應該有一個專項資金支援,正在研究,對於是轉移支付還是什麼形式,還要跟有關部門進行商量,我相信會很快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2008-10-15 15:15:21

  • 李少昆:

    回答你第二個問題。對你剛才談到的問題,我也深有感觸,有很多因素影響這個問題。第一方面是科研立項,很多科研項目在實驗室完成以後,大部分算是結束了。一個科研項目到大田裏去,還有很多中間環節需要有一個技術熟化過程,但是我們缺少這一塊。第二個方面,我們現在有一些考核,也有一些問題,有一些高校、科研單位比較重視論文,可能忽視了研究成果的推廣問題。第三個方面,在基層,推廣體系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影響了研發的成果進一步進行推廣和轉化。

    2008-10-15 15:15:51

  • 張闔成:

    謝謝李教授,謝謝中國經濟導報的朋友。

    2008-10-15 15:16:55

  • 新華社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請教李教授,目前我國玉米單産大概是360公斤/畝,美國單産是600公斤/畝。請問,未來我們國家應該從哪些方面縮小這個差距,有什麼樣的規劃?

    2008-10-15 15:17:09

  • 張闔成:

    謝謝新華社的朋友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和支援。請李教授回答你的問題。

    2008-10-15 15:17:47

  • 李少昆:

    特別感謝對我們玉米的關注。玉米是目前世界上種植面積和總産量最大的作物,也是高産的作物之一。剛才談到了,最高産量是在美國,最高單産在2002年達到了1823.4公斤/畝。美國的平均産量從2005年開始超過了600公斤/畝。我們國家玉米麵積和總産量僅次於水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物。現在全國的水準,大概在360公斤/畝。我們和玉米生産的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要縮小這個差距,有幾個方面工作要做。

    在科研方面,要研究高産的形成機理,努力創建高産,研究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技術能夠實現高産。所以,一方面是要加強對高産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挖掘産量潛力,我們今年在陜西榆林的單産達到了1326公斤/畝,全國只有360公斤左右,這之間還有三到四倍的差距可以挖掘。如何縮小這個差距,主要是通過技術如何到位來解決。通過我們的研究,在高産和農戶大田的産量,可以挖掘的潛力,有幾個限制因素。第一是受制于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的因素,如果市場好,價格好,農民積極性高,有助於高産。另外是技術如何推廣到位的問題。所以縮小産量差,重點是如何使技術到位。我們既然能夠創造1326公斤/畝的高産,我們有這樣的品種,有這樣的技術,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這些技術讓千家萬戶掌握。這幾年通過科技入戶,我感覺到科技入戶在這方面找到了路子,成效非常大。通過科技入戶使技術到位了,玉米的示範縣經過測産,示範戶的産量水準平均560—590公斤/畝之間,這個産量就比全國的平均産量高出了70%左右,主要原因就是技術到位。所以,通過高産潛力的研究,通過技術到位,來解決玉米單産提高這個問題。

    2008-10-15 15:18:10

  • 張闔成:

    謝謝李教授,謝謝新華社的記者朋友對我們的關心。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這裡,再次感謝各位記者朋友,明天下午兩點半,還是在這裡,我們將召開有關節能減排新舉措新聞發佈會,歡迎各位記者到時光臨。再次感謝大家!

    2008-10-15 15:23:10

圖片內容:

相關新聞: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