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先就業後擇業是更理智的選擇,除非在畢業前你已經做了足夠多的“試錯”,明確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否則只是通過道聽途説來判斷是否喜歡會過於武斷和片面。
愛一行幹一行和幹一行愛一行,該怎麼選?前者一般是基於興趣和熱愛做出的選擇。後者通常沒有明確的偏好甚至明明不喜歡,但出於生存考慮選擇的工作,然後在實踐中慢慢培養興趣。兩者的本質是想幹啥幹啥和能幹啥幹啥的區別。到底要怎麼選?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分析框架。綜合考慮金錢和認知兩大資源。
金錢代表你有資金作為支撐,可以承受一段時間收入低微/沒有收入,甚至為了夢想可以投入資金,暫時沒有生存壓力。反之,不工作就沒飯吃,活不下去,就是有生存壓力。認知資源是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和判斷,包括對什麼工作內容感興趣、自己的天賦優勢、嚮往什麼樣的工作方式等,在職業規劃中,認知資源也叫做興趣、能力、價值三件套。
結合這兩者,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當一個人沒有生存壓力,對自己有充分認知的情況下(黃色),職業選擇上可以隨心所欲。但一個人就算再不缺錢,只要認知資源不充分,都會因為不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而在工作中感到不適或著迷茫。比如我曾有個學生,明明很喜歡跟人打交道,善於溝通交流,尤其擅長聊天、銷售,偏偏做了出納。工作沒多久就感覺無法勝任、難以融入團隊、適應不良,心情低落到自我懷疑。這種情況最好先了解自己,再求職(綠色)。
有生存壓力(金錢資源匱乏)、對自己認知很充分的人(藍色),幸運的話可能會碰到真正喜歡和適合的工作,那就好好幹。但如果從事的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只能騎驢找馬,做好主業的同時,業餘時間找更符合自己的職業真愛(雙線並行)。
但假如一個人有生存壓力同時又不了解自己(灰色),面對選擇,一定是先就業,再擇業,活下來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持續了解自己。風險最小的順序一定是先生存、再發展,最後自我實現。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在金錢和認知兩方面的資源對號入座,看看你適合走哪條路。如果不清楚具體怎麼判斷,請繼續往下看。
認知資源——自我探索
請回答以下問題:
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職業興趣嗎?
你喜歡從事什麼活動/任務?
你平時的業餘好是什麼?(上網、刷短視頻、打遊戲、睡懶覺除外)
你是否清楚自己有哪些能力、特質、優勢?
你是否通過測評、諮詢、實踐等方式了解到自己在哪些領域更有天賦?
你有哪些特殊的才幹技能被別人誇讚過?
你偏愛什麼樣的工作方式?(打工、創業、自由職業)
對你來説理想工作除了錢以外,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假如全世界的工作收入都一樣,待遇沒有任何區分,你會選擇從事什麼職業?
以上問題涵蓋了職業規劃自我探索的三大類,分別是職業興趣、能力、價值觀。理想的狀態是在熱愛的領域(興趣)努力的玩(能力),還有滿心的成就感(價值)。只有當我們對這些問題有過深度思考和探索的時候,才有機會發掘職業真愛。
但大多數年輕人還沒進入社會,對職業的認知和自我狀態缺乏深入思考和覺察,一問三不知,也很正常,需要儘早補齊認知。具體方法可以回顧我們之前的課程。
金錢資源——生存壓力
當下是否有生存壓力?
長期(3年以上)不工作沒有收入,無法將熱愛變成職業,沒有人買單,入不敷出,這些情況是否能承受?
家裏的經濟條件可以支援你的“任性”嗎?能支援多久?
通常短期內沒有生存壓力並不代表長期也同樣安全。在整體經濟、市場風雲變幻的時代,有個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才是真正的保險。而且我發現很多家裏經濟條件很好的孩子,反而更努力更拼。
總結一下,理想的職業真愛是興趣、能力和價值的結合。雖然我們平時可能開玩笑説最嚮往的工作是不工作,坐吃山空,但真正讓人感到幸福的是有意義的快樂。這種快樂往往無法從單純的感官享受中獲得,而是在創造性的自我表達中産生。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那個因,這世界上的人、事、物,會因為我的存在而發生一些改變。如果這些改變是積極正向的,那麼我們會自己滿意,産生諸如:成就感、歸屬感、自豪感之類的情緒。這,也許才是工作的終極意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