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職業規劃不只是簡單的測評,是在有效引導下的自我發現。許多頻繁跳槽的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幹什麼或者對自己沒有明確規劃,導致無法穩定地進行一項工作。本課為學生講解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啟發學生畢業前提早規劃,提早了解相關資訊,不要盲目跟風。
人生(職業)可以被規劃嗎?
當我們談規劃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有規劃意識?很多人理解的規劃,往往都是人生發展關鍵節點上的選擇題。比如:
• 高考選哪個專業(將來好找工作)?
• 畢業了,我到底該出國,考研,還是找工作(畢業生經典3問)?
• 我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第一份工作選哪個更好?
• 未來選技術還是管理路徑?
• 如果這份工作不喜歡(老闆不好相處),還要不要堅持?有個新的offer,要不要接?
• 要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
• 打算多少歲結婚生子?生幾個孩子?。。。。。。
這些問題在本質上都有一個期待,就是“告訴我選哪條路收益最大代價最小,性價比最高”。自己懶得思考,期待仙人指路。
規劃是什麼?
真正的規劃既不是簡單做個測評,更不是仙人指路告訴你未來會怎樣。規劃不是畫好的路線圖不能變,按部就班的過日子(貼標簽法),也不是按照父母、親戚朋友甚至網友的經驗直接給你個標準答案,讓你照搬別人的命運(現身説法)。
科學的規劃是:系統的了解自己(清單: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擅長什麼、在意什麼),了解職業(包括學業),做出選擇,找到目標,並在實踐中調整認知、行為,不斷接近目標的過程。系統的規劃包含了自我探索,體驗世界以及做出決策三部分。如圖:
規劃能帶來什麼?
科學靠譜的規劃可以帶來3樣東西:方向/目標,路徑,應對措施。比如案例中的同學,出國前因為確立了未來的職業方向,開學後就開始有目標的探索、選課、體驗,規劃實習,大三順利拿到目標公司的實習,表現優異直接轉正。在別的同學還懵懵懂懂到處亂撞的時候,他已經手握offer成功上岸了。
有了職業方向和目標,學習工作會更有意義感和動力。舉例:我的一個學生小天,因為大二參加創業創新比賽,確立了對産品設計感興趣,後來的選科、考證、實習規劃全部圍繞這個目標展開,從來不迷茫,每天過的很充實。畢業後順利進入一線大廠擔任産品開發。
知道了實現路徑,可以提高效率,避免走彎路。比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內訓師(培訓經理)只接受業務部門的內部轉崗,從來不外聘,想要以終為始,就需要在業務線做滿至少5年,而不要想當然以為直接從外部跳槽就可以拿到機會。不少企業有自己的用人偏好,比如更喜歡某類院校的畢業生、更看重某個行業的相關經驗等等。提前打探、設計好路徑才能事半功倍。
同樣,預設可能的障礙和應對策略,也能幫我們拿到更多掌控感,心裏不慌。假如你擔心拿不到最心儀的offer,可以提前佈局,求職時做好梯隊規劃,就好像高考填報志願分批次一樣,就算最想要的去不了,至少有個差不多的保底。而且我發現越是優秀的候選人,越喜歡給自己留“備胎”,我接到的一些諮詢都是手裏幾個offer不知道怎麼選來找我出主意的。
關於職業規劃的常見問題
1. 為什麼職業規劃會越來越重要?
我們生活在VUCA(多變、模糊、複雜、不確定)的大環境中,在當下急速變化的世界裏,我們更需要科學系統的規劃幫我們更好的應對變化。就像是開車去目的地,出發之前先看一下路況,設置導航,有個大方向和路徑規劃,就算臨時有新變化,可以隨時調整路線,但是這一路上都是心裏有底的,不慌的。
2. 哪有前途就去哪兒,什麼職業需求量大就選哪個,還需要規劃嗎?
盲從可以幫我們“節約認知資源”,但是盲目跟風大概率會踩坑。很多成年人的規劃其實就是補課,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興趣特長價值觀都缺乏最起碼的了解,盲目跟風“熱點”行業、職位,結果發現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看似“最好”的未必適合自己。越“熱門”的機會,競爭也越激烈。如果從一開始就從眾,沒有認真規劃而踩了坑,到頭來還要再重新補考。
3. 很多人説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不如不規劃
那些把規劃和變化二元對立起來的觀點,大多對職業規劃有誤解。因為對自己不了解,對未來沒把握,對目標缺乏信心,對世界不夠了解,又懶得做功課,所以寧願逃避規劃也不想面對現實。説白了就是偷懶!
總結: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規劃、能不能規劃的問題了,而是如何更有效的規劃,增加我們應對變化和追趕目標的勝算。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人生贏家,贏在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