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1月7日消息,環保部昨晚(6號)就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舉行媒體座談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介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三年多來,我國大氣環境品質得到持續改善,但由於經濟結構偏重、單位面積人類活動強度和污染排放強度更高,尤其是進入冬季改善的幅度小,我國環保工作仍處於負“重”前行階段。
陳吉寧介紹,根據環保部門統計的數據,2016年,北京市PM2.5的平均濃度為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以來的年份相比都有下降,是三年來改善最大的一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的平均濃度分別為71、46和32微克每立方米,數據較往年有明顯下降。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品質也都在持續改進。
環保部部長 陳吉寧:跟2013年比,改善的幅度大約在30%左右。但是我們的條件其實並不好,是在偏重的産業結構、偏化石原料能源結構條件下,同時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的過程中來完成。我們是在單位面積排放強度和人類活動遠遠比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國家高得多的情況下來實現改善的,面臨的難度當然更大一些。
環保工作處於負“重”前行階段
陳吉寧表示,大氣環境品質改善説明我國目前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進入到冬季之後、進入供暖期,一些措施還很不夠。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例,這個區域國土面積佔全國的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佔全國排放總量的30%左右,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準的4倍左右。高污染、高能耗産業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是造成區域大氣污染的直接原因。
環保部部長 陳吉寧:今天的環保工作、環境品質改善,是處在一個負“重”前行的階段。這個“重”是加引號的重。我們要改善得快,就要加快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這樣才能輕裝前進。但是這麼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説降下去就降下去,這個排放後面是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在裏面的。這個後面是我們偏重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生活水準提高所帶來的非綠色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