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中國氣象局2010年11月份新聞發佈會

   中國氣象局定於11月1日(週一)14:30,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11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頁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中國氣象局2010年11月份新聞發佈會

活動描述

  • 11月1日(週一)14:30,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11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敬請參加,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于新文: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中國氣象局十一月新聞發佈會現在開始!今天發佈會的新聞發言人是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的陳振林司長。另外,發佈會也邀請到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葉殿秀,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王秀文。

    2010-11-01 14:29:02

  • 主持人 于新文: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主要有四方面內容:

    一是向各位彙報一下中國氣象局在上海世博會的參展和服務情況。

    二是廣州亞運會的氣象服務保障情況。

    三是回顧一下十月份天氣氣候的主要事件,包括海南的強降雨、超強颱風“鲇魚”,以及我們所做的工作。

    四是對十一月上旬的全國天氣趨勢預測進行介紹。

    下面請陳司長做具體介紹。

    2010-11-01 14:40:01

  • 陳振林:

    大家下午好!首先回顧一下世博會氣象服務保障情況。

    2010年10月31日,持續184天、創下7308萬人次記錄的成功、精彩、難忘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完美閉幕。作為世博園區內唯一的國際組織自建館,也是氣象主題第一次直接獨立參展世界博覽會,更是世博會159年曆史上出現的首個獨立氣象展館,世界氣象館被國際展覽局授予“上海世博會評委會特別獎”,這是上海世博會唯一的一個“評委會特別獎”,也是世博會歷史上被評出的第一個“評委會特別獎”。

    兩年世博氣象參展籌辦工作的磨煉考驗,184天氣象保障、參展運營實戰的歷練檢驗,氣象人集全部門之力,以精彩、難忘的氣象服務和參展工作,在上海世博會成功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氣象讓世博更精彩”的主題,在159年世博會的歷史長卷上首次留下了氣象篇章。

    2010-11-01 14:40:51

  • 陳振林:

    (一)世界氣象館建設和運營情況

    世界氣象館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與中國氣象局(CMA)聯合建設,並邀請歐洲衛星氣象組織(EUMETSAT)、地球觀測組織(GEO))聯合參展。上海市氣象局作為主要承建單位,以“參展中有服務,服務中有展示”的全新理念貫穿展館的建設和布展之中。

    1、高品質完成場館設計、建設和布展任務

    世界氣象館是氣象部門第一次參展世界博覽會,創意設計、展館建設和布展策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挑戰。參展工作團隊在中國氣象局的有力領導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克服了世界氣象館異型建築設計,施工工藝要求高、工期緊等種種困難,高品質完成任務,成為參加世博會試運作的展館之一。展館“雲中水滴”的創意造型設計得到社會廣泛關注,並被列入世博園區一日遊最佳場館。世界氣象館自開館以來,運營情況良好,多次列入園區前十名的熱門場館序列。此外,為加強展館的互動性,還增加了世博氣象臺主持人現場播報秀的場次以及增設世博氣象臺互動環節。

    2010-11-01 14:46:54

  • 陳振林:

    2、世界氣象館的關注度、美譽度不斷提升,吸引力、影響力與日俱增

    世界氣象館累計參觀人數達到815852人,共接待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央各部委和各省部級領導、國外政要、社會名人在內的重要嘉賓4400余人。其中,美國、加拿大、芬蘭、紐西蘭等近20個國家的氣象局長也赴世界氣象館進行了參觀。回良玉副總理對世界氣象館別具風格的展館外形和生動活潑的體驗內容表示了讚賞。國際展覽局(BIE)主席藍峰、秘書長洛塞泰斯、名譽主席吳建民等9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評獎委員會對世界氣象館給予高度評價。世界氣象組織兩次對中國氣象局對於世界氣象館的貢獻表示感謝,並在世界氣象組織執委會屆會上向上海市氣象局頒發WMO“傑出貢獻獎”證書。

    2010-11-01 14:47:18

  • 陳振林:

    3、氣象參展活動豐富多彩,進一步擴大了氣象參展的影響

    5月9日世界氣象館榮譽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市長韓正,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亞歷山大.別得裏茨基、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和近20個國家的氣象局長出席活動。當日下午,世界氣象主持人專場秀在世博園大洋洲廣場舉行,來自五大洲的32名中外氣象節目主持人輪番登場演出,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7月3日,環境保護部、中國氣象局、國家能源局、上海世博局等共同舉辦了“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主題論壇的報告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世博期間,在中國氣象局局領導的率領下,氣象中心、氣候中心、探測中心、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科院等一批國家級氣象業務科研單位牽頭承辦了每月的世界氣象館主題日活動,分別是6月“新能源讓城市更美好”、7月“城市生活與氣象風險”、8月“觀雲測天的眼睛”、9月“氣象服務使您的生活更精彩”和10月“天氣預報,天天關愛在身邊”,進一步提升了世界氣象館知名度,擴大了氣象參展工作的影響。

    2010-11-01 14:47:29

  • 陳振林:

    (二)上海世博會氣象保障服務情況

    1、圓滿完成世博會開幕式、中國館日、高峰論壇及閉幕式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

    (1)充分調研需求,制定全程跟蹤的服務方案。通過調研,對應活動7個環節和3類人群不同需要,分析17類氣象要素不同影響,與開幕式導演團隊共同制定了包括33種調整動作和58類取消動作的針對性、標準化、可操作的嵌入式服務産品及活動調整序列,為嘉賓室內外轉場、焰火燃放、音樂噴泉、燈光表演、LED燈球、旗船表演等受氣象因素影響較大的活動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氣象保障服務。

    2010-11-01 14:47:44

  • 陳振林:

    (2)準確預報開幕慶典和中國館日期間天氣,保證各項活動按既定方案進行。2010年4月24日開始預測4月30日開幕慶典及5月1日開園儀式期間氣象條件總體上有利於開幕慶典和開園儀式的舉行,並穩定保持此預報結論。提前4天精細化預報針對開幕慶典項目的各氣象要素,包括江面、10米、30米、50米、70米的風向風速、雲量、雲底高度、能見度、溫度、體感溫度、相對濕度、大氣擴散條件、雷電、紫外線等十幾種要素預報。開幕慶典當日08時預報慶典廣場室外演出關鍵時段21:30-22:00時,天氣現象為晴到多雲,地面/江面風向為東南風、風速4米/秒,100米高度風為東南風向、風速6米/秒,溫度17°C,相對濕度為60%,與實況一致,預報準確、及時。針對中國國家館日當存在可能影響上海的弱降水過程,9月25日,上海市氣象局局發佈第一份關於國家館日的重要氣象資訊市領導專報,從9月30日開始提供逐3小時精細化天氣預報,到10月1日6時30分的會商基本排除了館日期間降水的可能性,並提供了園區逐小時精細化天氣預報。10月1日,園區沒有出現降水,天氣舒適,整個過程預報基本準確,逐步精細。

    2010-11-01 14:47:57

  • 陳振林:

    (3)針對活動特點,開展精細、貼身、互動的現場服務。針對開幕慶典各項活動提供精細的服務提示,上海市氣象局提出了4點建議:①考慮到當時江邊氣溫在17度左右,慶典廣場距離噴泉表演在20-30米,人體感覺偏涼,29日的開幕慶典專題報告建議為部分有需要的嘉賓準備保暖物品;②為防止風造成的水霧打濕慶典廣場的觀演嘉賓,噴泉噴射角度做略微北傾(傾向黃浦江面)的調整;③根據實際的風力和風向,建議室外活動導演團隊調整LED燈球的拋灑時間和地點;④根據園區現場風力較弱的實況資訊,建議適當減少焰火燃放數量或者提高高空焰火的燃放比例。這些建議均被採納,並取得良好效果。

    2010-11-01 14:48:10

  • 陳振林:

    (4)針對氣象條件有利於高峰論壇及閉幕式舉行,開展逼近式跟蹤服務。10月22日,準確預測“10月31日本市受高氣壓系統控制,以多雲到晴天氣為主”,氣象條件總體有利於高峰論壇暨閉幕式各項活動正常進行,隨後根據最新天氣形勢,逐日發佈服務專報,開展逼近式跟蹤服務。為了做好高峰論壇及閉幕式的服務保障工作,10月29日,中國氣象局進入世博氣象服務特別工作狀態。29日14時起,長三角氣象部門啟動了探空加密觀測;30日,江蘇、浙江的移動風廓線儀到達指定位置開展移動觀測;31日,長三角地區自動氣象站開始加密觀測。中國氣象局先後組織開展兩次世博閉幕式全國天氣專題會商。上海市氣象局也加強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提供逐小時的人體舒適度,紫外線、雲底高度、江面風、不同高度的風的預報,並提醒晝夜溫差大,尤其是園區江邊晚間活動時,體感偏冷,建議活動組織方為嘉賓適當準備禦冷用品,提供人性化氣象服務。

    2010-11-01 14:48:21

  • 陳振林:

    2、為世博會期間園區及城市運作提供氣象服務

    (1)圍繞管理部門、參展方和遊客的不同需求,創新服務方式,多手段提供氣象資訊。每天面向城市管理層、世博會五大指揮部及工作組、園區管理部門(100多個用戶)發送《重要氣象資訊市領導專報》、《世博專題氣象報告》、《今日天氣早報》、《明日及一週天氣關注》、《開園氣象報告》、《閉園氣象報告》、《巡遊活動氣象報告》等各類專報1604期。建立了天氣預報、預警手機短信服務群,涵蓋世博園區運作指揮中心及各片區管理人員,發送對象超過2000名。為參展方和遊客提供個性化服務,主動與世博園區熱門場館以及極易受氣象災害影響場館進行溝通,並開通了參展方專用的英文氣象服務網頁,通過傳真、e-mail、手機短信、熱線電話等方式為參展方提供個性化的氣象服務。與聯合國館、美國館、澳大利亞館等30多家展館建立起溝通服務渠道,並且每天通過e-mail向32個展館發送英文天氣預報。建立高效的世博氣象服務資訊發佈機制,重要世博服務産品直接送達主要領導,強對流天氣內部通報、預警信號發佈迅速、高效,確保重要用戶45秒內收到手機短信,2分鐘內收到傳真。

    2010-11-01 14:48:32

  • 陳振林:

    (2)積極開展公眾出行、遊園人體健康相關的氣象服務。開展了呼吸道疾病、細菌性食物中毒、花粉等過敏性等氣象條件預報,高溫中暑、體感舒適度、紫外線傷害指數等預報服務,開展了世博園區客流、中暑、腹瀉、外傷人數預測,用於指導園區防暑工作,同時加強了城市霧霾和空氣品質氣象條件預報服務。綜合利用電視、園區廣播、網路、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及由原上海南市發電廠165米高的煙囪改建而成的巨型溫度計造型世博氣象信號塔及時向社會公眾發佈各類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資訊。溫家寶總理在上海世博會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也特別指出世博會鮮明弘揚了綠色、環保、低碳等發展的新理念,而象徵工業文明的165米高的大煙囪被改裝為氣象信號塔就是其中之一。自世博會開園以來,世博園區發佈各類預警信號72次,氣象資訊成為首批納入世博園區手機短信小區發佈的3類資訊之一,日均發佈20-25萬人次。

    2010-11-01 14:48:46

  • 陳振林:

    (3)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園區活動順利進行。園區最關心天氣的部門之一是活動部,每天大量的室外演出和各種活動都需要合適的天氣條件。為此,世博園區運作指揮中心氣象席位密切跟蹤天氣,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在天氣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抓住陰雨天氣的間隙,建議活動部適時舉行活動,取得較好的服務效果。根據氣象預報,園區管理部門已調整各類活動800余場次。根據園區雷電、大風、暴雨等預警信號實施預案,採取關閉高架步道、停運充電公交及越江輪渡等安全聯動措施。根據園區高溫熱浪預警,實施多套參觀者防暑降溫措施。

    2010-11-01 14:49:04

  • 陳振林:

    (4)開展氣象條件對城市運作體徵各要素的相關性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技術支援和依據。和建交委等部門合作分析了氣象條件對城市面供水、供電、供氣、垃圾處理、公園遊客量、交通出行方式及世部落格流量等的影響,運用相關分析法研究了世博會期間上海城市運作各類體徵要素與溫度、濕度、降水量和日照等氣象條件的相關性,為領導決策提供技術支援和可靠依據。挑選相關性最好的氣象要素作為預報因子,建立了日供水量、日供電最大負荷的簡易預測模型。根據日常天氣預報結論,提供中心城區日供水量、日供電最大負荷的預測,為供水部門、電力部門提供客觀、定量的預報産品。

    2010-11-01 14:49:15

  • 陳振林:

    (5)加強短臨天氣監測預警,開展極端天氣內部通報,保障世博會安全運作。為抓住極端天氣可能發生的蛛絲馬跡,早通報、早會商、早準備、早應對,全力以赴把氣象災害對世博期間城市運作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上海市氣象局與防汛指揮部、世博園區指揮中心先後進行了多次協商,確定了極端天氣內部預通報的技術標準、提前時效和發佈方式等。上海市氣象局為適應極端天氣內部預通報機制的新需求,以健全技術指標和業務流程編制了《上海市氣象局強對流天氣部門內部預通報規定》,制定了強對流天氣內部預通報標準,建立了一套較為快速有效的極端天氣內部預通報流程。

    2010-11-01 14:49:25

  • 陳振林:

    (6)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時搜尋安全隱患。高度重視世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組織災害評估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成立世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組,專門開展世博會期間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定了風險評估的技術規範,從氣象災害風險源識別、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對策和建議等方面出發,先後完成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初始報告、更新報告,針對重點部位進行了專項風險評估,共完成了《上海世博會氣象災害風險初始評估報告》、《上海世博會惡劣天氣風險評估報告》、《世博軸陽光谷氣象災害安全評估報告》、《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惡劣天氣風險評估報告》等風險評估報告,為相關部門及時整改提供依據。

    2010-11-01 14:49:39

  • 陳振林:

    (7)積極做好世博園區雷電災害防禦工作。在2010年4月17日世博園區防雷大檢查的基礎上, 6月17日,組織14個組共60人對世博園區浦西世博軸及高架人行平臺、江南廣場、出入口廣場、停車場、主要場館及配套設施等7個大項40余幢建築進行了檢測,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世博園浦西片區的防雷檢測任務。7月進入了高溫、颱風、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的頻發期,上海市氣象局與世博局進行了多次會談,共同制定了《世博園區應對雷電災害應急預案》,並由世博局正式下發執行。

    2010-11-01 14:49:47

  • 陳振林:

    二、廣州亞運會氣象保障服務籌備情況

    第16屆亞州運動會及亞殘運會將於2010年11月12-27日和12月12-19日在廣州及周邊協辦城市舉行。亞運會期間的賽事安排、比賽成績、交通出行、參觀遊覽等都與天氣密切相關,為了實現“奧運標準,週到服務”的廣州亞運氣象服務理念,做好高品質、高水準的亞運氣象服務是關鍵環節之一。

    2010-11-01 14:50:14

  • 陳振林:

    (一)廣州亞運會氣象保障服務籌備情況

    2004年7月1日,廣州申辦2010年亞運會成功後,中國氣象局對此非常重視,積極組織籌劃,廣東省氣象局組織廣州及汕尾的氣象部門,開展了一系列提升亞運氣象服務綜合能力的建設和相關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同時,緊密結合各方面對亞運氣象服務提出的需求,學習和借鑒多哈等城市亞運氣象服務工作的經驗,參考《北京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氣象服務實施方案》,組織制定了《廣州2010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氣象服務實施方案》。廣州市氣象局也以“奧運標準、週到服務”的亞運氣象服務理念為指導,全面完成了亞運氣象保障服務的各項籌備工作,實現了“七個到位”:

    2010-11-01 14:50:25

  • 陳振林:

    一是思想認識到位。廣州市氣象部門高度重視亞運氣象服務工作,樹立“一切為了亞運”的工作思路,化壓力為動力,確保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是組織機構到位。2008年成立了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為組長的亞運氣象服務領導小組,並召開3次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協調、解決相關問題。成立了廣州亞運氣象服務中心,下設11個部、7個現場服務團隊和3個協辦城市服務中心。編制並下發《廣州2010亞運會及亞殘運會氣象服務實施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方案,將亞運氣象服務的各項任務明確到單位,落實到崗位。

    2010-11-01 14:50:38

  • 陳振林:

    三是人員落實到位。組建了162人的亞運氣象服務一線隊伍,其中從國家氣象中心、北京、香港天文臺、青島、廣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兄弟氣象部門借調外援專家11名,從廣東省內其他地市氣象局借調了21名氣象預報服務專家。

    四是監測裝備到位。氣象部門的2顆衛星、2部高性能電腦、2個暑熱壓力指數儀、3個大型海洋氣象浮標、5架飛機、9個大氣成分站、11輛氣象應急車、15部風廓線雷達、16部多普勒天氣雷達、17個大氣電場儀、40個閃電定位儀、41個能見度儀、445個國家氣象站、6073個自動氣象站全部規模化集結到位,將全方位監測亞運期間各種氣象要素。

    2010-11-01 14:50:48

  • 陳振林:

    五是預報預警技術到位。根據亞運氣象服務需求研發引進的短時臨近預報(SWAN)、亞運精細預報(AFIS)等先進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已經開始逐小時提供精細到每個場館的逐3小時預報,實現了高影響天氣資訊快速發佈。

    六是各項措施到位。陸續送出了氣象惠民大禮包:廣州氣象頻道正式開播,滾動播出天氣預報預警資訊和防禦指引;亞運氣象資訊服務中英文網站上線,在飛機場、火車站、亞運城等地安裝氣象顯示屏,充分利用地鐵電視等媒介提供最新氣象資訊,編制亞運氣象手冊,啟動了天氣小羊羊便捷氣象服務,推出12121免費天氣諮詢熱線等。

    2010-11-01 14:51:03

  • 陳振林:

    七是應急保障到位。制定了《廣州2010年亞運會和亞殘運會氣象服務應急預案》、《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氣象風險應急預案》等應急預案。已經開展了一次綜合演練、一次應急演練和一次灰霾應急演練。協調全省11部移動應急車隨時待命,做好亞運會氣象應急響應各項準備。

    2010-11-01 14:52:30

  • 陳振林:

    (二)開幕式氣象服務籌備情況

    亞運會開幕式是亞運氣象保障服務的重中之重,為最大程度地降低氣象風險對開幕式可能造成的影響,確保慶典活動順利舉辦、萬無一失,廣州市氣象局進行了週密的部署籌備,落實了五項應對措施:

    一是制定了開幕式氣象風險應急預案。針對可能出現的高影響天氣,廣州市氣象局制定並向亞組委提交了的《廣州亞運會氣象風險應急預案》。

    二是做好開閉幕式人工消減雨作業準備。成立了亞運會開閉幕式人工消減雨工作領導小組,建成了基於WebGIS技術的人工消雨指揮系統,制定了人工消減雨作業方案。

    三是加強了開幕式場地的氣象監測。形成了由海心沙現場氣象觀測、珠江沿岸氣象觀測、電視塔立體觀測組成的表演核心區的的開幕式場地氣象監測網。

    2010-11-01 14:56:02

  • 陳振林:

    四是為開幕式彙報演出提供氣象服務保障。在9月30日和10月7日的兩場開幕式彙報演出中,廣州市氣象局抓住重要的演練機會,認真部署各項服務保障工作,氣象服務取得了較好效果。

    五是邀請各方專家研究會商開幕式天氣。努力做到更準確預報、更提前預警。

    2010-11-01 14:56:11

  • 陳振林:

    (三)亞運會綵排期間天氣趨勢

    2010年11月1日-10日,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將進行2次預演和3次綵排。預計2-4日,廣州以晴或多雲天氣為主,氣溫平穩,白天氣溫在24℃左右,對綵排活動有利;5-6日,有微弱降水,對戶外綵排項目可能有影響;7-10日,冷空氣影響下出現較強偏北風,將對煙花表演、珠江巡遊帶來影響。建議組織方提前做好相關預案,並密切關注最新的短期(時)天氣預報。同時,廣州已于2010年10月26日入秋,晝夜溫差逐步加大,戶外活動需及時增減衣物。

    2010-11-01 14:56:27

  • 陳振林:

    三、10月海南強降雨天氣氣候特徵

    海南省5月份入汛以來至9月份,降水持續偏少,致使乾旱發展迅速。9月30日以後,海南省出現了兩次持續性較強降雨天氣過程,主要時段在9月30日20時至10月10日08時、10月12日20時至19日08時,主要影響區域均集中在海南省東半部地區,9月30日以後海南全省的累計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多,突破了歷史極值,致使海南省迅速由旱轉澇。

    2010-11-01 14:56:38

  • 陳振林:

    (一)強降雨特點

    2010年9月30日至10月19日,海南省連續出現兩次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天氣,具有累計雨量大、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災害損失重等特點。

    一是累積雨量大。9月30日至10月18日,海南累計降雨量呈明顯的自東向西階梯狀減小分佈,全省累計平均降水量達1008.9毫米,為常年同期(177.8毫米)的5倍多,為歷史同期最多,其中海南東北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8倍左右。海南東北部10個市縣兩次強降雨過程累計雨量均超過當地年降雨量的一半,其中瓊海、文昌和萬寧累計降雨量接近年降雨量。

    2010-11-01 14:56:52

  • 陳振林:

    第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9月30日20時至10月10日08時)海南全省平均過程降水量達648.3毫米,是常年同期(93.1毫米)的6倍多,為歷史同期最多值,也突破了歷史以來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最高記錄。瓊海(1476.2毫米)、文昌(1408.2毫米)、萬寧(1187.2毫米)、陵水(948.9毫米)、海口(802.6毫米)連續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定安(837.9毫米)、保亭(670.0毫米)連續降水量達到極端事件標準。其中瓊海、文昌、萬寧、陵水連續降雨量均超百年一遇標準,萬寧和文昌達到或超過200年一遇標準。

    第二次降雨天氣過程(10月12日20時至10月19日08時),海南省共有51個鄉鎮過程雨量超過500毫米,集中分佈在東半部地區,其中23個鄉鎮過程雨量達600毫米以上,瓊中縣南方農場過程雨量最大,為925.0毫米(圖4),澄邁連續降雨量(697.5毫米)達到極端事件標準。

    2010-11-01 14:57:04

  • 陳振林:

    二是降雨強度大。2010年9月30日至10月19日,海南多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10月5日08時至6日08時,瓊海(701.9毫米)、萬寧(392.2毫米)、文昌(297.2毫米)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7日08時至8日08時,文昌日降水量(348.6毫米)再次突破歷史極值。另外,瓊海市博鰲鎮10月5日出現最大日降雨量,達到881.8毫米。

    2010-11-01 14:57:15

  • 陳振林:

    三是降水持續時間長。2010年10月1日至18日,海南省各站平均暴雨日數為6.6天,較常年同期(1.1天)明顯偏多,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大值。兩次暴雨天氣過程間隔之短(中間僅有10日~12日3天為陣雨天氣),大暴雨持續日數之多(18天內,部分站點大暴雨日數高達15天),為歷史罕見。其中,9月30日20時至10月10日08時期間,海南東部大暴雨天氣持續9天,突破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長連續大暴雨天數。第二次大暴雨天氣過程從13日開始,大暴雨過程持續時間達6天。

    2010-11-01 14:57:27

  • 陳振林:

    四是災情損失重。第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造成江河洪水氾濫,大量農田被淹,3個城市、1160個村莊浸水,40多萬人被洪水圍困,多處發生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水利、交通、通訊、供電、市政等基礎設施都遭受較為嚴重的破壞,水産養殖和農業種植業遭受嚴重損失。第二次強降雨天氣過程造成全省17個市縣共181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208.41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4.95千公頃,倒塌房屋1416間,轉移人口15.86萬人。

    2010-11-01 14:57:35

  • 陳振林:

    (二)成因分析

    造成海南的兩次強降雨天氣過程的主要觸發機制是相似的,主要是由熱帶低壓系統和冷空氣活動聯袂“演繹”的。

    5月至9月期間,西太平洋熱帶地區對流活動總體偏弱,颱風活動顯著偏少。同時,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明顯偏強,範圍異常偏大,受此海洋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海南地區前期呈現溫高雨少的氣候特徵。從9月末開始,西太平洋熱帶、副熱帶地區的海洋大氣運動出現突然調整,西太平洋熱帶輻合帶明顯北抬,使得南海北部熱帶對流活動進入活躍階段。同時,受冷空氣南下活動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迅速減弱,撤出海南及其鄰近區域,海南附近被一穩定少變的熱帶低壓系統控制,從而導致海南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過程。總體來講,海南持續性強降水的形成與熱帶輻合對流系統、副熱帶高壓、熱帶低壓及北方南下冷空氣的整體配置有密切關係。

    2010-11-01 14:57:46

  • 陳振林:

    以海南省第一次強降水天氣過程為例。第一次強降雨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段:9月30日至10月2日,在中心位於南海中部的熱帶低氣壓系統週邊雲係的影響下,海南東部、中南部等地出現了強降水,且主要以大到暴雨為主;3日至5日,北方南下弱冷空氣與中心位於越南東部的熱帶低壓系統週邊雲係共同作用,偏東氣流和偏南氣流強烈輻合,造成海南大部分地區的降水進一步加強;5日至9日,在南海附近新的熱帶低壓系統影響下,海南中東部出現強降水,主要以暴雨到大暴雨為主。

    2010-11-01 14:57:57

  • 陳振林:

    四、今年第13號超強颱風“鲇魚”概況和影響分析

    今年10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兩個熱帶氣旋生成,分別是今年第13號超強颱風“鲇魚”(MEGI,名字來源:南韓,含義:一種魚)和今年第14號強颱風“暹芭”(名字來源於泰國,其含義為熱帶花),其中“鲇魚”登陸我國,並給福建、台灣、浙江等地帶來嚴重影響。

    2010-11-01 14:58:08

  • 陳振林:

    (一)“鲇魚”發生發展概況

    今年第13號熱帶風暴“鲇魚”于10月13日20時在菲律賓東部洋面上生成,14日加強為強熱帶風暴,15日發展為颱風,16日加強為強颱風,17日加強為超強颱風(最強時中心附近風力超過17級,風速達72米/秒)。18日中午“鲇魚”在菲律賓呂宋島沿海登陸,登陸時為超強颱風(中心附近風力超過17級,風速達68米/秒),18日20時超強颱風“鲇魚”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減弱為強颱風後於22時前後進入南海東部海面,19日“鲇魚”在南海再次加強為超強颱風(近中心附近風力16級,風速52米/秒),21日9時又減弱為強颱風,22日21時減弱為颱風。

    10月23日12時55分,“鲇魚”在福建省漳浦縣沿海登陸,登陸時強度為颱風量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3級(風速38米/秒)。“鲇魚”登陸後向偏北方向緩慢移動,強度快速減弱,23日下午至夜間在福建境內先後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和熱帶低壓,中央氣象臺于10月24日2時對其停止編號。

    2010-11-01 14:58:20

  • 陳振林:

    (二)“鲇魚”的特點

    “鲇魚”是近20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現的最強颱風,同時也是今年全球範圍內所生成的最強颱風,還是1949年以來秋季登陸福建強度最強、最晚的颱風,具有發展變化快、強度強、生命長、登陸晚、路徑曲折多變等特點。

    2010-11-01 14:58:55

  • 陳振林:

    發展變化快。“鲇魚”10月13日20時開始編號,其強度經過3天半的時間即完成“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的“五級跳”,23日登陸後又迅速減弱。

    強度強。“鲇魚”鼎盛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以上(72米/秒),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沿海時仍有17級以上(68米/秒),在福建漳浦縣沿海再次登陸時仍達到颱風強度(13級,38米/秒),是登陸福建強度最強的秋季颱風。

    2010-11-01 14:59:06

  • 陳振林:

    生命長。歷史同期的颱風平均壽命在8~9天,而“鲇魚”的生命史在10天以上,是同期生命史最長的颱風之一。

    登陸晚。自有記錄以來,10月中下旬共有18個熱帶風暴強度及以上的熱帶氣旋在我國登陸,“鲇魚”是歷史同期登陸福建最晚的颱風。

    2010-11-01 14:59:16

  • 陳振林:

    路徑曲折多變。“鲇魚”路徑複雜曲折,在西太平洋形成初期先是西行為主,進入南海後緩慢少動,甚至出現停滯,然後幾乎呈90度轉向偏北方向移動,經歷了“西偏南-西北-徘徊少動-偏北-北偏東-偏北-北偏東-北偏西”的多次移動方向的轉變,實屬罕見。

    2010-11-01 15:01:16

  • 陳振林:

    (三)影響分析

    受“鲇魚”影響,自19日起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的風力開始加大,21日至23日粵閩沿海的風力加大到8~10級,陣風11~12級。23日在“鲇魚”登陸前後福建沿海風力達到12~13級,其中福建漳浦紅嶼和廈門外海浮標站的瞬間風力達到14級,風速分別達到41.9米/秒和45.2米/秒。22日8時至24日14時,福建東部、浙江東部和北部、上海等地部分地區降雨50~90毫米,福建東南部沿海降雨100~250毫米,福建廈門、漳州等地局地達260~310毫米,福建長泰縣陳巷鎮山重村24小時降雨量達到290毫米。期間,台灣東北部出現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累計降雨量普遍超過500毫米,局地超過1000毫米,其中21日00時至23日23時,宜蘭縣蘇澳累計降雨量達到1195毫米。

    2010-11-01 15:01:23

  • 陳振林:

    “鲇魚”帶來的大風和強降雨給福建、台灣、浙江和廣東等地交通運輸、農業生産、近海養殖及漁業、群眾生産生活等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福建、台灣受災嚴重。據初步統計,福建共有15個縣市區、121個鄉鎮、64.79萬人受災,房屋倒塌0.05萬間;緊急轉移31.32萬人;農作物受災26.19千公頃,並有兩千漁船毀損,直接經濟損失15.96億元。據媒體報道,颱風“鲇魚”導致台灣暴雨成災、道路塌方以及泥石流已致的數十人死亡或失蹤,數百人受困;大陸在台灣的旅遊團也受到嚴重影響。

    2010-11-01 15:01:40

  • 陳振林:

    (四)成因分析

    “鲇魚”成為今年全球範圍內最強的颱風,得益於三個有利條件:一是低層有弱冷空氣的氣流輻合,高層氣流的流出較強,這樣導致“鲇魚”上下層氣流的配合比較好;二是在“鲇魚”東邊的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海域和我國南海東部海域的海溫都比較高,有利於它的加強;三是在“鲇魚”生成後,其西側一個對流雲團殘余環流合併加入,使其進一步加強。

    此外,從歷史統計來看,一般在深秋季節形成並進入南海的颱風常以西行或西北行為主,少數颱風可在廣東西部至海南一帶沿海登陸,多數颱風是西行至越南沿海登陸或在南海減弱消失。“鲇魚”颱風進入南海後,先西行後北上,這種異常的路徑實屬罕見。究其原因:

    2010-11-01 15:02:12

  • 陳振林:

    一是今年夏季以來,熱帶太平洋處於厄爾尼諾(El Nino)向拉尼娜(La Nina)狀態轉換,導致南海地區南風氣流維持,在其引導下“鲇魚”進入南海後向偏北方向移動。與此同時,受北方較強冷空氣南下的影響,造成“鲇魚”北進速度緩慢。

    二是“鲇魚”活動期間,正值大氣環流從秋季向冬季過渡的調整時期,同時有副熱帶高壓、西風帶系統和南半球越赤道氣流等多個大尺度環流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造成了“鲇魚”路徑出現異常的拐點,成為移動路徑多變的颱風。

    2010-11-01 15:02:29

  • 陳振林: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增加了“鲇魚”颱風預報難度,氣象部門及時根據滾動監測情況對其強度和移動路徑預報進行了調整。目前颱風活動季節還未結束,沿海各地需密切關注熱帶風暴活動動態,繼續做好今年後期颱風災害的防禦工作。氣象部門也將認真做好預報預警服務工作。

    2010-11-01 15:02:54

  • 陳振林:

    (四)常年11-12月熱帶氣旋活動氣候特點

    今年1到10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14個熱帶氣旋(不包括熱帶低壓,下同)生成,生成數較常年同期(22.9個)偏少8.9個;今年已有7個登陸我國,登陸數較常年同期(6.6個)偏多0.4個。

    常年11-12月(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每年有3.85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有0.21個登陸我國沿海地區。具體而言,11月份,平均有2.55個颱風生成,登陸為0.18個;12月份,平均有1.3個颱風生成,登陸0.03個。

    根據歷史上(1949-2009年)11-12月登陸我國的颱風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在1949-2009年期間,11-12月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共有17個,其峰值強度以強颱風或超強颱風居多,達13個,但登陸時強度以熱帶風暴或強熱帶風暴居多,其中登陸時強度最強的為1952年11月13日登陸我國台灣的5229號超強颱風Bess,其登陸時風力達14級(45米/秒),為強颱風;登陸地點集中在海南、廣東和台灣三省,最多為海南,達8個,廣東次之,達5個,台灣4個;登陸我國時間最晚的熱帶氣旋為2004年12月4日登陸我國台灣的0248號強颱風“南瑪都”,其登陸台灣時風力達10級(28米/秒),為強熱帶風暴;另外,11月份登陸我國最晚的為1952年11月27日登陸我國台灣的5231號強颱風Della,但該颱風登陸時風力僅有7級(15米/秒),為熱帶低壓。

    2010-11-01 15:03:06

  • 陳振林:

    五、今年10月以來冷空氣天氣氣候特徵

    (一)冷空氣特點

    活動較頻繁。10月,共有3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第一次過程為10月5-10日,主要影響我國北方地區,東北地區西北部及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蒙古大部等地都出現了8~15℃的降溫;第二次過程為10月13-17日,主要影響我國東北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及內蒙古東部等地出現了8℃以上的降溫;第三次過程為10月21-26日,影響範圍大,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普遍出現6℃以上的降溫。

    2010-11-01 15:03:22

  • 陳振林:

    降溫幅度大。10月19-25日,我國大部地區的過程最大降溫幅度有6~10℃,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東北、華北地區北部等地最大降溫幅度達10~14℃,內蒙古中部和東北地區局部地區最大降溫幅度達17~20℃。

    極端氣溫低。10月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極端最低氣溫低於0 ℃,其中東北地區中部和北部,以及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青海大部等地的極端最低氣溫在零下8 ℃ 以下,大部地區發生霜凍,部分地區出現今冬首場雪。

    2010-11-01 15:03:51

  • 陳振林:

    (二)10月下旬入秋以來最強冷空氣特點和影響

    10月21日至26日,今年入秋以來最強冷空氣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先後影響我國大部地區,此次強冷空氣具有勢力強、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等特點。

    受其影響,我國大部地區的過程最大降溫幅度有6~10℃,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東北、華北地區北部等地最大降溫幅度達10~14℃,內蒙古中部和東北地區局地最大降溫幅度達17~20℃;我國大部地區出現了4~6級西北風,新疆風口風力達到9~10級,“三十里”和“百里”風區瞬間最大風力有12級;東部和南部海區也出現7~8級,陣風9~10級的大風。

    2010-11-01 15:04:03

  • 陳振林:

    經綜合分析,此次強冷空氣過程是近5年同期最強的一次冷空氣過程。但其強度和影響均不及2002年10月下旬出現的強冷空氣過程。以北京為例,2002年的強冷空氣造成北京10月27日出現了零下3.4℃的最低氣溫,而受這次強冷空氣影響,北京2010年10月27日最低氣溫為零下0.2℃,高於2002年10月27日的最低氣溫。

    常年10月份是由秋季向冬季過渡的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並且勢力逐漸加強。根據多年的統計資料分析,10月份我國發生強冷空氣強度以上的冷空氣過程平均每年2~3次,因此10月份出現強冷空氣過程屬於正常天氣現象。

    2010-11-01 15:04:16

  • 陳振林:

    (三)常年11月份冷空氣活動氣候特點

    一般每年11月,冬季風開始建立,北方冷空氣頻繁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易造成急劇降溫和大風的天氣過程。

    從常年同期情況來看,11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過程平均有3次(最多有5次,發生在1966年、1979年和2002年;最少1次,發生在1998年)。

    從發生概率來看,11月冷空氣發生時段主要有4個階段,分別在11月上旬前期、中旬前期、中旬後期至下旬前期、下旬中後期。

    2010-11-01 15:04:28

  • 陳振林:

    六、氣象服務情況介紹

    10月以來,我國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北方和中東部地區普遍經歷降溫,東北北部及內蒙古東部、青海等地出現霜凍、初雪;海南遭受暴雨洪澇災害;超強颱風“鲇魚”登陸我國。各級氣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週密部署,紮實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氣象服務工作。

    2010-11-01 15:05:07

  • 陳振林:

    一是加強領導,深入指導氣象服務工作。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嚴密監測強降雨、颱風、冷空氣等災害性天氣過程動態,上下聯動,全力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各級氣象部門加強值班值守,領導幹部靠前指揮,週密部署,為做好各項預報服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針對罕見海南暴雨,中國氣象局多次通過遠端視頻天氣會商對海南省氣象局的預報服務工作進行指導,派出工作組赴海南指導強降水預報預警服務工作。10月18日,中國氣象局傳達了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關於加強超強颱風“鲇魚”監測預報預警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要求各相關氣象部門全力以赴做好颱風“鲇魚”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作。10月21日,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率領工作組抵達廣州,指導 “鲇魚”應對工作。

    2010-11-01 15:05:49

  • 陳振林:

    二是及早部署,迅速啟動應急響應。中國氣象局及時印發通知,要求有關單位加強值班值守,做好暴雨、颱風、冷空氣等災害性天氣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工作。海南省氣象局積極應對強降雨天氣過程,共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I級2次、Ⅱ級3次、Ⅲ級4次、Ⅳ級3次。為有效應對超強颱風“鲇魚”,10月19日8時30分中國氣象局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Ⅲ級應急響應,20日提升至II級應急響應。海南、廣東、福建省氣象部門也相繼啟動了颱風Ⅲ級和Ⅱ級應急響應。

    2010-11-01 15:06:07

  • 陳振林:

    三是及時準備,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各級氣象部門加強業務值班,加密夜間監測預報,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氣象監測設備和預報方法,對暴雨、颱風、冷空氣的動向及影響進行滾動監測預警。中央氣象臺強化早間會商,組織召開加密會商,協調相關省(區、市)氣象部門做好強降雨、颱風、冷空氣的預報預警服務工作。10月,中央氣象臺共發佈暴雨、颱風預警32期,其中藍色預警11期、黃色預警6期、橙色預警8期,紅色預警7期。海南、廣東、福建省氣象部門也相繼加密觀測會商,及時發佈暴雨、颱風預警信號200余次。國家氣象中心、福建、廣東等省氣象部門充分利用氣象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海洋浮標站等氣象現代化設備,密切監視颱風“鲇魚”的移動發展動向。10月19日2時和20日2時分別啟動了周邊地區的23個高空氣象加密觀測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10月19日8時起,中央氣象臺對颱風實行每小時定位。同時,中央氣象臺和廣東、福建等省氣象臺多次舉行颱風專題會商,及時滾動更新颱風移動路徑、強度及其風雨影響預報。

    2010-11-01 15:06:20

  • 陳振林:

    四是全力以赴,提供優質決策氣象服務。中國氣象局向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製作報送《重大氣象服務專報》、《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快報》和《中國氣象局值班資訊》等決策氣象服務材料80余期。福建、廣東、海南、浙江等地各級氣象部門也在第一時間向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報送決策氣象服務材料400余期,並積極參與各項防洪防臺工作的決策部署。海南省氣象局連續給省三防致電,提醒國慶期間海南將有持續性暴雨天氣,須注意水庫安全防範和主要流域防洪工作,同時通過預警決策短信平臺給省領導、各廳局級單位相關責任人、中小學校及中小水庫責任人發送強降水預報預警資訊,提請有關部門做好船隻回港避風,做好局地洪澇和地質災害的防禦工作。

    2010-11-01 15:06:32

  • 陳振林:

    五是以人為本,全力做好公眾氣象服務。各級氣象部門及時通過電視臺、電臺、報紙、網路、電話、傳真、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等渠道發佈了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資訊,全方位對公眾及專業用戶進行氣象服務,並製作了多期專題電視節目報道最新暴雨、颱風預報及影響消息,提醒公眾做好防禦。通過中央電視臺、新華社電視臺、中國氣象頻道等電視頻道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等廣播頻道製作、氣象服務節目1300多檔(次),氣象服務直播連線100余次。中國氣象頻道派出四路特別報道小組對颱風現場報道,並與中央電視臺進行現場連線,解讀風雨影響。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接受《焦點訪談》專訪,對今年入秋以來冷空氣進行詳細解讀。中國天氣網上線了《49年來最強暴雨襲擊海南》、《2010年第13號超強颱風“鲇魚”》和《今年下半年首次寒潮影響我國》專題,訪問量超過400萬人次。廣東、福建和海南省氣象部門向社會公眾發佈颱風預警短信約3億人次。

    2010-11-01 15:12:45

  • 陳振林:

    七、未來十天天氣趨勢預報

    預計11月上旬,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偏東偏北,華北地區東部、東北地區多風、冷暖變化較大。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基本與常年同期持平或略偏高,其中新疆、華北地區西部等地的局部地區氣溫偏高2℃左右。新疆西部、西南地區東部、華南沿海雨水較多,我國其餘大部分地區雨水較少;其中江淮、江南、華南地區北部多是風和日麗的天氣。具體預報如下:

    1、東北地區和華北東部天氣多變

    預計未來10天,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偏東偏北,且較為頻繁,東北地區、華北東部天氣陰晴交替,多風,氣溫多起伏。11月1-2、4-8日,先後有兩股冷空氣影響上述地區,其中4-8日,東北地區和華北兩地局部將有1-5毫米的降水。

    2010-11-01 15:12:55

  • 陳振林:

    2、新疆、華北地區西部氣溫明顯偏高

    11月7日以前,新疆、華北地區西部以晴或多雲天氣為主,風力不大,氣溫回升,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左右;之後,將有冷空氣自西向東影響西北、華北等地,氣溫將呈下降趨勢。

    2010-11-01 15:13:40

  • 陳振林:

    3、江淮、江南、華南等地以晴或多雲天氣為主

    11月8日以前,江淮、江南、華南等地以晴或多雲天氣為主,基本無雨;之後,南方地區將可能出現一次陰雨天氣過程。

    4、西南地區、華南沿海雨水較多

    11月1-2日和4-8日,西南地區將出現兩次降水過程,其中1-2日,四川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區有15-30毫米的降水;4-8日,西南地區東部有5-25毫米降雨。此外,4-8日,華南沿海有5-25毫米降雨,其中海南部分地區降雨量有30-60毫米,局部地區降雨量有100-160毫米。

    2010-11-01 15:14:40

  • 陳振林:

    八、關注與建議

    進入11月,冷空氣活動增多、勢力進一步增強,須密切關注氣溫下降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江淮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需防範初霜對農業生産的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則需注意大霧對道路交通的不利影響。

    關注冷空氣對生産生活的影響。11月份,冷空氣強度明顯加強。各地需加強防禦強降溫和大風天氣對生産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公眾鬚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地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和心腦血管疾病。華北、黃淮、江淮等地要防範低溫霜凍、寒潮天氣對農業的危害。

    2010-11-01 15:14:51

  • 陳振林:

    北方大部地區需防範降雪對道路交通的影響。 11月是晚秋初冬過渡季節,北方很多城市逐步入冬,並逐漸出現降雪,將對道路交通産生一定影響。同時,新疆東北部、內蒙古東部和青海南部等地牧區需注意防禦雪災,並要做好牲畜的防風防寒工作。

    中東部地區須防範霧霾天氣對交通和健康的影響。11月,中東部地區已進入霧霾天氣的多發季節。各地須防範因能見度降低、空氣污染物增多,對道路交通、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2010-11-01 15:15:03

  • 陳振林:

    西南地區需防範陰雨天氣對農業的不利影響。11月上旬,西南地區陰雨天氣較多,對油菜移栽、冬小麥播種出苗有一定不利影響。土壤過濕的地區要注意清溝理墑,排濕降漬,抓住降水時機,加強庫塘蓄水。

    江南華南天氣對晚稻收曬有利。8日以前,江淮、江南、華南等地以晴或多雲為主,氣溫偏高,對晚稻收穫晾曬有利。

    東北林區須繼續加強防禦林火的安全工作。11月風乾物燥,林區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大,各地要注意做好防火、用火安全工作。

    2010-11-01 15:15:20

  • 主持人 于新文:

    謝謝陳司長,下面有沒有提問?如果沒有,我們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這裡,謝謝各位!(完)

    2010-11-01 15:19:32

圖片內容: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中國氣象局2010年11月份新聞發佈會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于新文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2010年11月份新聞發佈會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發言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于新文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2010年11月份新聞發佈會

    中國網 張琳

  •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會後接受採訪

    中國網 張琳

文字實錄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列印 合併稱謂 顯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