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 直播首頁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佈會

   國新辦定於2008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副主任史培軍教授、專家董樹文研究員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直播

直播摘要

圖片實錄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

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佈會

活動描述

  • 國新辦定於2008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副主任史培軍教授、專家董樹文研究員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為了更好地調、評估汶川地震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制定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根據,國家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今天我們特地請來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先生和其他6位專家一起出席發佈會,向大家介紹他們工作的情況,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其災損評估的有關情況。現在,請馬宗晉先生做介紹。

    2008-09-04 09:24:10

  • 馬宗晉:

    女士們、先生們: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8.0級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地質災害和經濟損失。作為科學工作者,我們深感痛惜,再次強烈地感受到沉重的防災減災責任。

    5月21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九次會議決定,成立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是由中國地震局、科技部和國土資源部本著跨部門、多學科、老中青相結合的原則推薦的30位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成立之後,即速協同現場調查研究隊伍,開展現場調查與室內分析工作。我們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地震和地質構造等的現場調查和評估,協助地震部門做好強余震預報和次生災害防治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為制訂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研究這次地震發生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

    2008-09-04 09:58:12

  • 馬宗晉:

    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至今已工作三個多月,現就相關工作結果,分四個方面向大家公佈介紹。

    第一方面是對地震發生機理的初步認識。

    這次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的主斷裂上,位於我國南北地震帶的中段。從區域構造背景上看,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隆升的過程中,兩側邊緣帶構造應力長期積累。初步推斷,在印度板塊總體向北東方向的作用下,青藏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並受到四川盆地的推擋,促使巨大的能量在龍門山映秀-北川地帶突然釋放,暴發了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主震發生在具有右旋性質的仰衝型斷層帶上,震源深度為15公里左右。通過現場地震地質構造的考察及多種觀測資料的分析,現已初步認定,于中生代早期已開始逐步形成的北東向龍門山已伴生了三條近於平行的斷裂,位於龍門山的映秀-北川斷裂即是汶川地震的發震主斷裂。

    從龍門山及其週邊地區多年連續觀測的地球物理資料來看,此次地震之前尚未能認定有顯著的異常,因此也未能給出短期和臨震預報。雖然幾代地學工作者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期望能給出一次明確的預報,但現在我們離這個目標還遠。中國的地學工作者會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地學工作者一道迎難而上,我們相信終究會取得某些種地震類型的認知,從而一步步地獲得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途徑。

    2008-09-04 09:59:34

  • 馬宗晉:

    第二方面是對余震發展趨勢的認識

    眾所週知,余震的多少、大小和發生地點都是令人十分關注的。回顧100多年以來中國大陸發生的10次7.8級及以上的地震,震後的余震多數未超過7級。

    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大震後112天內,我國地震臺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余震。其中6級以上余震8次,最大的余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余震39次。余震的數量和強度仍有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帶又發生了5.6、6.0和6.1級較強余震,造成十余人傷亡。可見,對於強余震還需較長時間加強研究。

    目前,通過對我國大陸地區地震資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確認512汶川地震偏於是主余震型,震區再發生6.5級以上強余震的可能性較小。但是,根據對全球大震及其餘震序列的分析結果,初步認定汶川地震的強余震可能還要活動一段時間,為安全起見,地震部門還須對汶川震情再繼續進行一段時間的加密監視和會商研究。

    2008-09-04 10:02:40

  • 馬宗晉:

    第三方面是對地震及次生災害的調查與評估。

    汶川大地震地動山搖,引發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初步統計,地質災害多達12,000多處,潛在隱患點近8,700處,有危險的堰塞湖30多座。地震發生之後,地震、地質、水利等多學科專家對此次地震災害及次生災害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對災害的防治以及堰塞湖的治理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汶川地震引發如此多的次生災害,主要是震級大、震源淺、活動斷裂多,山高深谷等自然因素所致。

    對十余萬平方公里內嚴重自然災害進行評估是一項繁重而艱巨的任務。專家委員會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地震局、統計局,綜合考慮因地震及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員、倒塌房屋、轉移安置人員的數量及比例,以及地震烈度和地質災害危險度等因素,尤其突出考慮災區死亡和失蹤人數及平均地震烈度,確定了汶川地震造成的災害類別及災害範圍的劃定原則,建立了劃分極重災區、重災區、一般災區和影響區的綜合災情指數體系。

    目前,汶川地震災害範圍類別的評估已基本完成。劃定了四川、甘肅、陜西等三省的極重災區和重災區,各省分別是39個、8個和4個。51個災區縣總面積13萬多平方公里。汶川大地震引發的次生災損面積尚在準確丈量之中。

    2008-09-04 10:04:45

  • 馬宗晉:

    第四方面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製定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總體規劃,我們專家工作組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鋻於汶川地震災區的山、原特性,恢復重建可按照分區、分段的原則進行。山前區受災較輕,再建工作應以加固破損房屋為主,以便儘快恢復城鎮的正常生活和經濟秩序。受災嚴重的龍門山地區,應首先制定該類區域重建規劃,統籌考慮當地自然承載力、人口資源規模、基礎設施佈局、民族風俗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等多種因素,控制城鎮規模,避開斷裂帶和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尤其應重視生命線工程的防災減災能力。

    目前,在中國地震局、科技部、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的支援下,專家委員會與國家減災委員會協作,6月初就完成了《汶川8級地震烈度圖》、《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主要災區地質災害調查圖集和報告》、《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技術手冊》、《汶川地震災害綜合分析與評估報告》和《汶川地震災區綜合管理與政策保障報告》等文獻資料,已為震區儘快恢復生活和生産秩序提供了參考。

    現已公佈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其中包括重建基礎、總體要求、空間佈局、城鄉住房、城鎮建設、農村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産業重建、防災減災、生態環境、精神家園、政策措施、重建資金及規劃實施等15個部分。根據重建規劃的總體指導方針,十個專項減災計劃也正在完善之中。

    2008-09-04 10:07:47

  • 馬宗晉:

    新中國成立以來,50餘年的奮鬥和發展,已使我國的減災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地震、海洋、地質等自然災害和社會性的防災減災等等,都有了多方面的減災實效。但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性自然環境惡化,罕見的自然巨災頻繁發生,類似汶川大地震這樣的巨災近年已發生了7次之多,更加警醒了我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尤其是要對汶川大地震巨災進行自然變異和社會功能的綜合分析,制定減災的整體規劃,由監測到預報,到營救,到災後安置和恢復發展,都要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希望與會的諸位能夠為現今世界上的巨災問題,給以多方的協助,共同為人類的減災事業作出貢獻。

    謝謝大家!

    2008-09-04 10:11:00

  • 郭衛民:

    謝謝馬主任的介紹。現在可以提問,提問時請報一下你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2008-09-04 10:12:36

  • 中央電視臺記者:

    請問專家兩個問題。第一,請問專家委員會目前在防震減災院方面還有什麼新的日程和建議?第二,國外有媒體報道説,今年9月可能在我國西南地區還會發生7到8級的大地震,專家委員會對這個説法是什麼樣的意見?謝謝。

    2008-09-04 10:13:09

  • 馬宗晉:

    關於中國地震預報工作,是根據中國大陸地區的地震分佈特點來進行工作的,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因為中國的地震,在西部是非常頻繁的,總的數量大概和東部地區發生地震相當於9:1的比例關係。所以,我們在地震監測方面,在高密度地區和稀疏地震地區的處理方法是不一樣的。

    2008-09-04 10:14:09

  • 馬宗晉:

    關於地震的監測,世界上各國都在進行,我國在這方面已經設定了將近幾千個監測臺站,各種各樣類型的監測內容,這是從事減災工作第二個方面的內容。

    2008-09-04 10:15:22

  • 馬宗晉:

    我國人口密度分佈不太均勻,比如我國東半部邊緣地帶,人口比較密集,工業比較發達,隨著這些區域人口、産業、事業的發展需求,來安排我們的監測力量。目前,我們正在特別考慮上海周圍的地區、廣州、北京、天津等人口比較密集的重大城市,防災減災的需求更大。

    2008-09-04 10:16:13

  • 馬宗晉:

    第二個問題,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汶川大地震剛剛發生,在它的北部和南部,三個月之內已經發生了一些6級左右的地震,數量比較多,汶川這個地帶比較多,散在的外緣也有一些,比如説在西藏的中部到東部,也有6級多甚至接近7級的地震。這種地震活動可能告訴我們,這一段時間,青藏高原的東半部有一些活動,但是是不是就能夠説明在9月份甚至10月份之內就可能在青藏地區的東南部要發生更大的地震呢?這一點我們不能肯定。但是不等於我們不注意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正在加強監測研究力量,但是我們不能肯定這段時間要發生7級甚至8級的地震。

    2008-09-04 10:18:53

  • 路透社記者:

    剛才在您的開場白仲介紹了對汶川大地震的評估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我想問的是,有多少人在地震中遇難,其中兒童、學生的比例又有多少?如果沒有相關的數據的話,您是否能告訴我為什麼沒有相關的數據?或者您是否能夠提供受影響兒童的數據。我們知道溫家寶總理一直強調要重視兒童的保護工作,特別是在地震的過程中,您是否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以及談一下地震對兒童們的影響。謝謝。

    2008-09-04 10:20:37

  • 馬宗晉:

    請史培軍教授給大家介紹一下,因為他從事現場調查和評估工作比較多。

    2008-09-04 10:23:14

  • 史培軍:

    關於地質災情的報告,我們經過長時期的調查和利用遙感資料,以及地方政府的統計資料,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制定了一套表格,分成了13個類、25張表、229項指標進行統計。指標裏分稱了三類,第一類是人員傷亡問題,第二類是財産損失問題,第三類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問題。

    人員傷亡問題,每天國家新聞辦公室都在更新數據,相信你都已經知道了。財産損失的數據是這樣的,根據我們近期的調查評估,這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當然四川是最嚴重的,四川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91.3%,甘肅佔到總損失的5.8%,陜西佔總損失的2.9%。

    2008-09-04 10:23:45

  • 史培軍:

    在這些損失中,房屋的損失確實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損失佔總損失的27.4%。包括學校、醫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損失佔總損失的20.4%。另外還有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21.9%,這三類是損失比例比較大的,應該説70%以上的損失是由這三方面造成的。

    2008-09-04 10:25:25

  • 史培軍:

    死亡人數中間,我們的統計指標是根據死亡和失蹤兩類分的,還有受傷的嚴重情況,死亡人數已經公佈了,失蹤人數也已經公佈了。死亡人數中,按種類劃分的人數,現在詳細的數據還沒有核定完,核定完之後再公佈,目前正在一項一項地核定,目前就是遇難了多少、失蹤了多少、受傷了多少的數據。

    2008-09-04 10:27:40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我們知道地震預測是世界的科學難題,專家如何評估我國地震預測水準,另外應對地震災害方面,我國今後會採取什麼樣的舉措?謝謝。

    2008-09-04 10:28:40

  • 馬宗晉:

    地震工作在監測過程中不斷發展。解放初期,只有少數人進行地震的研究工作和極其少量的監測工作,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以後,造成了八千多人的死亡。因為這個地震的發生,一下就影響了整個華北地區群眾對地震的重視。

    2008-09-04 10:29:09

  • 馬宗晉:

    那次地震發生之後,周恩來總理即速到了災區,同時組織了相當多的隊伍,四個部門到邢臺地區研究地震。由此就推動了中國地震工作大規模的開始,調集了相當多部門的專家,但是這時候的專家中,做地震工作的人比較少。邢臺地震之後,十年之內連續發生了九次有重大災害的地震,都是7級以上的大地震。於是,從這樣的過程中,由中央政府調集了四大部門的隊伍,組成了一個地震工作系統,在1970年到1971年的時候正式成立了中國地震局。

    2008-09-04 10:31:48

  • 馬宗晉:

    地震局成立以後,在全國開展工作,各省都有了省一級的地震局。各個省地震局成立以後,就展開了全國的地震監測工作和地震臺網的建設。根據國內、國際的經驗相結合,我們收集了各個方面可能和地震有關的監測內容、各種地球物理的內容。十年之內布設的這些工作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持續監測的過程中,我們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等方面得到一些經驗性的認識。在有些地震的發生前後,根據經驗對地震活動有一些認識,但是還不是理論性的充分認識。總的來説,我們也展開了全國範圍內的地震監測工作,也有了相應的經驗,但是還沒有獲得一個準確預報地震的理論性認識。

    可能這在世界上也是普遍的狀況,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監測辦法,都有自己的經驗,但是目前大家都還沒有得到一個非常充分的理論性預報地震的辦法。

    2008-09-04 10:33:55

  • 全球廣播新聞社記者:

    中國政府官員曾經保證要徹底調查在地震中倒塌的學校,你是否認為,在倒塌學校中存在著使用劣質建築材料的問題?這些劣質建築材料在倒塌的建築中起到什麼作用?是否有中國相關的人因為腐敗、接受賄賂而導致學校坍塌而受到懲處?謝謝!

    2008-09-04 10:38:37

  • 馬宗晉:

    這個問題大家都比較關心,首先是學校裏的孩童家屬對這個問題是非常非常關注的,包括教育系統,以至於全國人民都非常關注這個事情。從現在實際的情況看,上千座的學校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包括至少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房屋建設本身的條件問題,比如説它的結構不一定完全合理,材料不一定很堅固,這都是可能的。因為我們在最近一段時間,建設學校房子的速度是比較快的,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建築上的問題。

    2008-09-04 10:39:09

  • 馬宗晉:

    針對這些房子建設的問題,地震發生之後,建設部門專門派出了兩千多位專家到災區進行考察。有些地區的房屋正好是處在強地震活動的斷裂帶上,所以是抵抗不住地震的,因此不管是兒童的房屋、學校、政府的建設,還是居民的建設,都要被破壞。

    2008-09-04 10:41:04

  • 馬宗晉:

    我們還在仔細地思考和調查這個問題。調查的目的,就是想要在重新建設學校,以及其他公益性的建築,應當提高我們對它的認識。正因為如此,政府和相關負責部門要在大量調查之後確定我們應當在哪些地段建設學生的房屋,還有衛生系統,要考慮選地點、選材質、選負責建設的這些人,應該如何去處理。

    2008-09-04 10:41:52

  • 新京報記者:

    之前有媒體到説我們在做地震烈度圖的過程中遇到了地方官員人為的干擾,原因是他們想把烈度調高,一方面可以爭取到更多政策上的支援或者財政的補助,另一方面,可能對一些倒塌的建築他們可以減輕一些責任,請問專家組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是否確實遇到了這方面的人為干擾?如果遇到了,我們怎麼樣處理這樣的事情?謝謝。

    2008-09-04 10:44:40

  • 馬宗晉:

    關於評估的工作,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員,都希望把地方的災害損失或者地震烈度提高一下,但是有這種期望的人並不懂得這方面的工作,怎麼樣獲得烈度標準的設定,這需要實實在在的科學探測的結果,並不是按人所希望的做法,而是用科學的做法來做這件事。關於烈度的劃分、烈度地點的確定,都是以現場調查為基礎,今天不能給大家放PPT,否則大家可以看出我們在哪些地方進行了調查,調查以後怎麼確定它的烈度,這都是有實實在在的觀測數據和測量數據,所以儘管有人希望這樣,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2008-09-04 10:45:37

  •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中,針對抗震設防標準,尤其是學校和醫院等公共設施的重建規劃有哪些科學上的考慮?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是否有可能全面提高災區在重建設防的標準?還有,對於評估過程中顯而易見的問題,比如説都江堰的聚源鎮,只有聚源中學倒塌了,其他的都沒有倒塌,關於這樣的問題,專家組如何評判?

    2008-09-04 10:47:26

  • 馬宗晉:

    這是大家都特別關心的事情,特別是學校的建設。其中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往往學校希望修建跨度比較大的教室,這樣頂層的橫樑抗震能力相對薄弱。特別是烈度比較高的地區,防禦能力非常差。比如説極震區,烈度是11度,好多房子是無法抗禦的。但是到了九度,還是有相當多的破壞,這時候就顯露出來,周圍地區房屋建築條件還比較好,但是如果有一些學校建設空間過大,材料採用得並不太合適,這時候也可能會出現這種現象。首先要看這個地區烈度大小,進一步看房屋建設的合理性,它的材料、它的結構,都是有關係的。

    2008-09-04 10:50:38

  • 馬宗晉:

    提高設防標準的問題,因為各個地區的設防標準是不一樣的,地震系統不斷地製作烈度圖,哪個地區將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要高一些,哪個地區可能低一些,擬定這樣一個烈度圖。這是根據全國的歷史情況來考慮的,同時考慮地震參數,計算出來烈度的分佈,這是理論上的設計。這個設計是不是很合理,正在不斷改進。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到第五個階段烈度圖的編制。隨著地震的發生,要不斷地改善這個情況。烈度圖的建設是要逐步前進的,我們也很難由於這個地區發生這麼大的地震,烈度很高,就把其他地區都提得高高的,跟汶川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的背景是不一樣的。西部地區烈度都比較高,東部地區相對就比較低,這是取決於歷史的狀況和歷史地震的大小,來決定這個問題,不是普遍都提高起來,而是要看各地區的危險性。

    2008-09-04 10:52:24

  • 董樹文:

    關於設防的問題,除了地震是重要的自然災害以外,還要考慮到次生的地質災害。這次汶川地震,震級非常高,同時伴隨著地震發生了15,000個左右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整個汶川地震的損失,經過初步判斷,約有三分之一的損失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的。所以以後建設中,不光要考慮地震的烈度,同時也要考慮到地震災害易發性和危險性的判斷。

    2008-09-04 10:55:49

  • 彭博新聞社:

    關於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數問題,今天參加新聞發佈會,不僅有地震方面的專家,同時還有國新辦的政府官員,能不能給一個具體的明確的數據?前一陣子溫家寶總理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的時候,説汶川地震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8萬人,據我了解到,死亡人數是超過69,000人,失蹤人數是18,000人左右。能不能給一個明確的答案?汶川大地震已經四個月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失蹤的人?

    第二個問題關於地震震級的問題,中國地震部門報道是芮氏8.1級,美國部門報道是7.9級,美國和中國的地震部門,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攀枝花會理地震的報道都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幾天之後又調高了地震震級,是否中國的有關部門有意調高震級,以掩蓋他們在救災工作中的不足?謝謝。

    2008-09-04 10:56:59

  • 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國民研究員:

    關於地震震級的問題,在比較多的場合已經談過了。汶川地震一開始測定是7.8級,過了兩三天之後,修訂為8.0級,這是因為隨著地震以後我們獲取的地震記錄資料的增多,不光是國內的,包括國際上的各方面地震資料增多以後,得到進一步準確的結果。至於各個國家測定的震級有差別,是由於各個國家所用的地震臺網觀測資料的差別。另外一個原因,地震震級還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我們現在測的芮氏8.0級是面波震級,還有利用破裂的錯動量和破裂長度等等來測定的,産生地震波測定的,叫矩陣級,類型不同,給出的數字也有一些差別。這也是經常會發現不同的國家對同一個地震給出的震級有差別的原因。

    2008-09-04 11:04:29

  • 史培軍:

    我首先要説一個背景,我國根據國家標準,對任何一次災害後,人員的傷亡情況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遇難的人數,第二類是現在確定不了他是不是遇難了,我們把它定義為失蹤人數。溫家寶總理説的數據是遇難人數和失蹤人數加起來。因為地震已經三個多月了,我們認為,因地震造成的那些現在還失蹤的人數生還的希望已經很小,我們把死亡的69,000多人和失蹤的18,000多人,加在一起當然是87,000多人了。我們評估鑒定的時間是7月中旬,直接的遇難人數是69,197人,失蹤的人數是18,341人。國務院新聞辦和國家抗震救災總指揮部,一直都在很快地更新這些數據,估計就會有更新的數據給大家,但是大家一定要分開,是汶川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其他災害都不能加在這上,比如説這次公佈攀枝花地震遇難人數已經達到了38人,這是攀枝花的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事。

    2008-09-04 11:05:56

  • 郭衛民:

    我補充一句,現在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每週還有兩次有關的權威資訊發佈,按照計劃方案今天下午會有一次權威資訊發佈,剛才記者提到的官方數字,可以在下午關注一下。

    今天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2008-09-04 11:08:03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zhibo/2008/080904.wmv

相關新聞:

1   2     lastpage


文字實錄 全文 [列印] 升序 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