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足跡
日本東京文華酒店,這是一所現代酒店的設施,但裏面充滿了傳統文化韻味,特別是那些充滿中國文化氣息的。
清晨,拉開窗簾,遠處一座挺拔的建築格外矚目,那就是2011年將完成的東京新電視塔“天空樹”吧。原設計610米高,臨時增加24米高,以顯示超過正在施工的設計為610米的中國廣州電視塔。
建築工地上的大型吊塔格外吸引眼球。在爭奪所謂“高度”標桿的高層建築上,其實更應該追究的是建築水準。與上海相比日本的高層建築少了些,然而,日本的高層建築水準在世界一流,尤其在高層減震技術方面。
在日本,許多高層公寓與高層寫字樓作了高水準的抗震設計。高層建築物使用了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在地震發生時,可將建築物的受力減少至二分之一。還有一種抗震技術,在建築物每根柱子下安裝不銹鋼滾珠,由滾珠支撐整個建築,鋼梁支架把建築物同地基地固定起來,發生地震時,鋼梁會自動伸縮,整棟大樓在滾珠上輕微地前後滑動,大大減弱地震的破壞力。另外一種彈性技術,隔離體由分層橡硬鋼板組和阻尼器組成,建築結構不直接與地面接觸。阻尼器由螺旋鋼板組成,以減緩上下的顛簸。
阪神大地震地震留下一個思考題:建築物、橋梁和其他建築結構的設計僅僅防止生命損失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它們達到在地震以後能使城市繼續運轉的要求,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現代“生命線”,必須具備更強的抗震防災能力。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電腦化的地震報警系統,能在大地震發生幾秒鐘內切斷煤氣、水、電等公共設施的供應。日本建築法規定,新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
聯想翩翩……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人員傷亡總數的90%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青海地震中,建築造成的人員傷亡同樣可觀。而其中年輕生命——學生的慘痛傷亡讓人心痛。
在校舍防震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徹底。防震基本原則:“學校是第一避難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學校的房子不能倒。在發生過的地震中,我們有多少學生的生命被埋在建築廢墟中,我們現在吸取足夠的教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