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鏡子裏的生命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2-01

 

磚與玩偶

馬踏麻雀

世界

中國當代藝術家李松,一個為畫畫活著的人,一個集悲喜劇于一身的人,他的當地藝術作品不僅走出了國門,更受到眾多歐美收藏家的喜愛。如果説他前期的繪畫既為了藝術又要兼顧生活,而現在每一幅畫都是自身正在思考的生命問題。

      一幅畫一個生命,一幅畫一個思索的問題——咀嚼生活、體驗生命這是看到李松畫時最真實的感受。
      1965年,一個朝鮮族小孩李松生於黑龍江穆棱市,他喜歡畫畫,但絕不拘泥于形式。16歲時,李松跟在部隊工作的父親去了哈爾濱,為學畫,再也沒回家鄉。他當過小學老師,因喜歡畫畫,把工作辭了。他從來沒有受過一天正規美術教育,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苦心孤詣,藝術創作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2003年李松闖蕩北京,駐紮在京西有名的圓明園“畫家村”。一部講述圓明園畫家村的書裏記載這樣一段故事:冬天的畫家村,萬樹蒼蒼,殘冰尖尖。李松在那間無錢取暖的工作室裏,想喝一口水,先要把杯子放在懷裏,把冰塊捂上一會兒,才能喝上一滴!
      中國當代藝術一直以來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缺乏展示的舞臺。偶然,一群喜愛中國古典藝術的外國人在畫家村發現了這些繪畫作品並購買下來。然而,隨著畫家村的發展,非議、質疑等諸多問題也顯現出來,以至於不久後畫家村被取締。
宋莊——一個新的畫家基地就此誕生。李松也在這裡獲得新生。
      李松説:畫是一面鏡子,而繪畫本身就是在畫自己的生命。因此,雖然李松的繪畫對題材選擇非常隨意,比如蔬菜水果、日常生活用具等等,只要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都可以信手拈來成為他畫面的中心,但更重要的是他理解這些事物的角度,完全是跟自身熔為一體的。
      2004年,李松的《磚》系列在炎黃藝術館展覽,獲得巨大成功。2005年、2006年大洋彼岸的美國兩次發來邀請,李鬆開始在異國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就。隨意掉落在地上的磚塊旁是“玩累” 後睡倒的洋娃娃、被遺棄的洋娃娃頭“撞”在磚頭上…
      《玩偶與磚》系列在美國獲得巨大反響。美國人評價:玩偶與磚頭,這些現在的孩子們很難理解的元素,在藝術家的眼裏,那是生命,是融進血液和骨髓裏的記憶。今天的世界極度喧囂。各種聲音以各種語言借各種媒介爭相論述、表白、爭辯、調侃 ……李松的藝術世界卻是安靜的。這裡為強大的視覺性所支配。人們或許能從中發現:終究有不可言説的東西,那就是生命的飽滿與充盈。
      《磚與玩偶》的成名並沒有讓李松放棄起先的想法,而是不停地思索著生命中的各種問題。燃燒的蠟燭、充滿鮮血正在奔跑的馬匹、帶著些許鮮血的骨頭,等等,每一幅畫都讓人心靈觸動。李松説:“我現在最大的難題,是思索與畫筆之間的矛盾,有時我的思想難以用畫筆展示出來,我將盡力去解決這個難題。”




  責任編輯: 蘭少賡視頻來源: d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