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2014網路名人絲路行

高新利:陜西、中亞經濟互補 形成相向流動格局

發佈時間: 2014-10-24 16:15: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孫磊

中國網:“中國訪談 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天我們在“網路名人絲路行”活動中採訪到了河北銀監局辦公室副主任高新利先生,請他為我們談談此次重走絲綢之路的收穫,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和互聯互通方面的意義。在這次絲路行當中,您認為西安的歷史文化都有哪些特色呢?

高新利:西安這個城市很有特色的,比如我們常常聽説的“陜西八大怪”、“陜西小吃”,很有名的,再有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像陜西的城墻,尤其是城墻的夜景,我們昨天看了,那個美……我走過了多少個城市,很難見到對城墻這種燈光的運用,城墻整體的保護和建設,非常漂亮。

再有,西安的文物非常多,多到什麼程度?博物館本來就很多,博物館裏文物的數量也數不勝數,就連公園裏也到處都是,像拴馬樁,拴馬石這些都是文物,一問説“這是不是複製”,説“不是,這就是真的”。包括今天我們去的長安城,那個城墻,從城墻上挖塊土都是文物。陜西的文物保護做得也非常好,像大明宮遺址,其中有一個大明宮最著名的宮殿,他在這個宮殿上做了一個簡單的造型,中間那些柱子居然是幾棵樹來表示這是當年這個宮殿,從而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的想像空間,而不是像有些地方那樣簡單地去重建。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不再簡單地去重建,這是他們很智慧的一種保護方式。

中國網:您認為西安作為此次絲路行的第一站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

高新利:我覺得西安的歷史文化,它最根本的特點,它和別的城市不同之處就在於,西安是中國文化的根,為什麼這麼説呢?中國歷史上有13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尤其是周、秦、漢、唐這四個大一統的盛世王朝,不同於分裂狀態的小國,大的盛世王朝可以把多種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1100多年啊。所以,它能夠把各民族、各地區、包括國外這種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這在絲綢之路打通之後更加明顯,當時中亞、歐洲那些人把他們的文化也帶進來,而我們的漢唐又以非常寬容、非常大度的態度去接納他們。

所以,長此以往,形成的我們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根就在這兒。到西安來一趟,就有點尋根的感覺。通過昨天跟陜師大的一位青年學者,包括今天西安博物院的院長,漢長安城特區的綜合辦主任聊天,我就發現他們對西安文化和中國的文化研究都非常深。他們對作為中國人,作為漢人那種自豪感溢於言表。

其實,他們對這些歷史文化的理解,我覺得不應該只存在於這些專家們的腦子裏,而應該廣泛地擴散,廣泛地傳播,讓它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甚至全球華人的腦子裏,因為它是影響我們價值觀的東西。

中國網: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您認為會給陜西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高新利:習主席提出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理念上與當年的古絲綢之路是一脈相承的,它都是開放、包容、合作,但從內容上,它又有了本質的區別。它已經遠遠,不僅僅是商品、物流、文化、交流的通道,而是沿線各國、各地區更廣泛的一種合作。尤其是這30年來的巨變,讓陜西和中亞拉開了一個很大的差距。陜西作為絲路的起點,它的科技上的進步,産業上的升級十分顯著,陜西是全國軍工第一大省,據介紹,航空産業的30%研發和生産能力都在陜西。陜西在文化開發、旅遊資源上這毫無疑問,也是全國最有名的,被稱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尤其是旅遊業的日益成熟,就像一個磁場,對中亞形成一種很強大的吸引力,陜西和中亞在經濟上的互補性越來越強,他們的自然資源和我們的人才、技術、資金將來會成為一個相向流動的格局。

中國網:您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高新利:陜西作為一個文物大省,它在文物保護上要做很多工作,在文物保護上對老百姓還是産生一些不便的,比如我們今天看到的漢長安城遺址上,因為規定老百姓房高不能高過8米,挖地下不能超過1米,這些對老百姓的生活是很有影響的,甚至個別地方水、電、氣都不好通,因為這些基礎設施無法建設,更別説工廠了,都是很難建設的,在這方面對老百姓是有一些不便的。

但從長遠看,旅遊發達了,經濟增長了,我們就業機會肯定是增加的,收入會增加,收入水準也是逐年上升的,這是已經被無數事實來證明了的。

中國網:在您看來,此次“網路名人重走絲綢之路”,它的目的何在呢?

高新利:我覺得這次活動主要想通過網路名人的嘴,通過他們的筆,或者利用他們的微網志、微信、論壇上的文章,來宣傳沿途這些城市的文化、經濟、人文,我讓廣大網民更多地了解這些東西。這樣才有利於這個經濟帶的建設。還有一些即將失傳的民間藝術很多形式,也需要我們通過另一種形式,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那些民間藝術是如何傳承下來的。這些文物,那些遺址是如何保護的。

中國網:謝謝您高主任,謝謝您接受我們中國網的專訪!謝謝!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