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農家”氣象新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2-26 內容來源: 光明網
農家
“四在農家”的成功推廣,海雀村的美麗蝶變,下納灰村“農家樂”、鄉村客棧的興起……一個個縮影,反映出貴州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積極破解“三農”難題,堅持“三化”興“三農”,打造了“四在農家”等一系列工作品牌,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如今的貴州已是舊貌換新顏。記者所到之處,一條條水泥路連鄉通寨,一個個農家院落整潔怡人,一幢幢民居靜雅別致,構成了一幅田園詩歌般的新農村景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鄉發展協調推進,兩個文明建設比翼齊飛,一個充滿希望、幸福祥和的貴州正在闊步向前。
1.新農村不僅要有房屋、道路等外觀的變化,也要滿足村民內在的精神生活需求。余慶縣“四在農家”鋪就了一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功之路。
金秋時節,走進貴州省余慶縣趙家溝新村,在村口遠遠就能看到寬闊平整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坡上。村裏的活動廣場足有兩三個籃球場大,廣場一角排列了不少健身器材。伴隨著歡快的樂曲聲,一輛清潔車走走停停,正在收集各家各戶的垃圾。
村民徐建昌一邊把記者迎進屋裏一邊説,這些變化得益於“四在農家”的創建活動。過去這裡是一片荒坡,後來政府投資建設公共設施,為村民們規劃設計了房屋,還提供補貼,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樓房。老徐介紹,他自己做泥瓦工,老婆經營“農家樂”,兒子開挖掘機,一家老少都能掙錢,一年收入有20多萬元。
“四在農家”指的是“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知識、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四在農家”拓展了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的內涵和載體,簡單明瞭、通俗易懂,極富感染力。余慶縣委書記舒存水説:“當初有人不理解,認為農村就該是農村的樣子,搞那麼多‘花樣’幹什麼?可看看現在,環境變好了,自己住著舒服,城裏人、外地人都願來這裡享受農家樂,投資也跟著來了。”
“還不止這些呢,新農村不僅要房子漂亮,更要有靈魂、有精神;農民不僅要殷實,而且要快樂。”在這裡,家家戶戶門前都醒目地挂著“星級文明戶”的標牌,多的達10顆星,少的只有1顆星。“我們的評選很嚴格,有差距才有動力,大家才會更加珍惜榮譽。”龍溪鎮黨委負責同志説。
據了解,全縣各村寨都組建了一支10人以上的文藝隊伍,利用農閒時間自編自演、自拉自唱、自娛自樂,充分利用各種節慶和農閒時間開展各種演出活動。“以前是賭博的多、參加鍛鍊的少;尋釁滋事的多、打球比賽的少;發生糾紛的多、鄰里和睦的少,現在大家全都轉變了。”村民們高興地對記者説。
“還是這片土地,還是這裡的人,為啥禿嶺成綠蔭,小河如今水更甜?為啥村寨建新樓,房前屋後花果園?為啥谷穗沉甸甸,農家一年勝一年……”這是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退休教師羅松全自編、讚美家鄉變遷的歌曲《故鄉光明》。如今這首歌已在鄉里村外廣為流傳,這也是余慶創建“四在農家”十年來新農村建設的激昂足音。
2.從食不果腹到幸福富裕,海雀村的美麗蝶變令人驚訝。是什麼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十月的貴州高原,天氣微涼。70多歲的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坐在紅彤彤的爐火旁,拾掇著一大堆剛收穫的玉米。提起如今的生活,安美珍激動地説:“現在不僅不愁吃穿,房子也修好了,還喂了過年豬,真沒想到我還能趕上這樣的好日子!”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安美珍老大娘是個具有時代印記的代表人物,她家生活的變化印證著海雀村從貧窮到富裕的變遷。
過去,海雀村一度“家家斷炊、村民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要缺3個月食鹽”。1988年,為改變海雀村所在的畢節地區整體落後面貌,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
試驗區的建立拉開了海雀村幸福生活的序幕。在試驗區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在歷屆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群眾學捏“營養坨”、搞地膜覆蓋、栽雜交玉米,種中草藥材、喂豬養牛……用自己的雙手吹響了“絕地突圍”的衝鋒號角。
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同時,飽嘗生態惡化痛楚的海雀村還大力倡導植樹造林。“早晨出門天不亮,夜晚月光伴回家。”這是文朝榮對海雀人多年來育苗、種樹、護林的生動描述。直到現在,年近古稀的老支書每天都要在林海轉机悠,他把這些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樹林看得比什麼都重。“每天下來,幾十公里是要走的。這些樹林不僅是我們村的財富,更是我們村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
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12800畝,經濟價值有2500多萬元,每人平均3萬多元。“80後”的現任村支部書記詹以香笑呵呵地説:“我們村黨支部正在籌建木材加工廠,建好後要有計劃的間伐,那時預計年産值可達24萬元,這不僅是對‘林海’的科學養護,也能讓大家的生活過得更好。”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海雀村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道路。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1988年的33元猛增到2011年的4380元,今年將突破5000元。然而海雀村的“破繭成蝶”僅僅只是畢節試驗區成功踐行“做示範、探路子”歷史使命的生動典範,是試驗區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各方的大力幫助和悉心指導下,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試驗區實現了綜合經濟實力從全省排名末位到穩居第三的飛躍;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解決溫飽的跨越;森林覆蓋率從14.9%上升到40.03%,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可喜變化。
3.農家樂是充分利用農村資源,有效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中有示範意義。下納灰村的農家樂發展具有典型意義。
10月19日雖不是雙休日,但地處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景區腹地的下納灰村卻非常熱鬧,村裏每一戶“農家樂”都生意火爆。村民王玉佑一邊接電話給客人預訂客棧房間,一邊囑咐丈夫張羅自家的“農家樂”生意。
一年多以前,王玉佑還在外地隨丈夫劉崇祿承包工程,得知回老家開辦“農家樂”和客棧可享受當地政府的鼓勵和支援時,兩人怦然心動。幾經考慮,夫妻倆決定回家鄉開辦“農家樂”和客棧,並將大兒子送到四川專門接受廚師培訓。
“‘農家樂’開辦以來,每天至少接待客人10多桌,週末和節假日則有30多桌,每月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這樣的收入是以前在外地打工的王玉佑想都不敢想的。
萬峰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查玉華説,隨著全省以“四在農家”為重要載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萬峰林景區的開發,先後新修穿村而過的23公里長的觀峰大道,全部硬化通村通組公路串戶路;新修景峰大道8公里,從興義城區到下納灰村僅需10余分鐘,村內還修建了廣場、停車場,對全村156戶民居按照布依族建築特色,實施了亮化改造,還安裝太陽能路燈。
經歷過失敗,曾率先在村裏辦起過“農家樂”的村民梁大成在得到政府和有關部門10萬元的物資支援後,他家的“大成農家樂”功能大大改善,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他家的“農家樂”天天爆滿,接待就餐客人3000多人,收入6萬多元。
看到有錢賺,許多村民都紛紛效倣辦起了“農家樂”。鄉村旅遊的興起,還解決了村裏100多人的就業,帶活了村裏特色旅遊商品一條街的生意,促進了種植、養殖業的發展。
馮子榮家“農家樂”和客棧今年6月正式開張,雖然時間不長,但靠著街道辦班子對“農家樂”進行科學規劃,很快吸引了不少客人。短短幾個月,他家客棧就接待了來自四川、雲南、北京、廣東等地的客人,收入3萬多元。
2002年,下納灰村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現在,鄉村旅遊的興旺帶動了全村經濟蓬勃發展。目前,全村共有“農家樂”和農家客棧30多家。近3年全村已經實現旅遊收入5000余萬元,2011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有6400多元。
責任編輯: 吳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