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評論

趙彤:一部感人的現實主義作品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5-29

分享給站外好友

視頻地址:

把視頻貼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html代碼:
趙彤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
  看了電視劇很受感動,聽了剛才各位老師的發言很受啟發,寫了一個小稿,我談一點體會。人生閱歷多起來了動情的頻率就多了,電視劇看多了也就很難有感,但是看過《生死依託》後不得不為感動,雖然講述的故事是農村生活,但是也一直讓生活在城市中有感覺,雖然塑造的主人公是當代青年,卻也有青年人感受到理想的可貴,雖然情節結構簡單,但是也能夠讓筆者感覺細膩,雖然沒有大場景,但是也可以感受到中國騰飛。致富奔小康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題材作品最常用的敘事策略。我們對小康內涵的理解有物質關懷到人文關懷的發展,我們也在關注于講述農村故事之後進入到講述農村教育,醫療、環保故事的階段,這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提倡,本劇中的一句臺詞“健康不小康,小康看健康”,《生死依託》不僅較好把握住了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而且以生動的故事鮮明的人展現了我們這個時代農村建設新的前進步伐。
  《生死依託》把空間放在青山村,也就把最艱難的國情納入了視野,青山村醫療衛生狀態的改變無疑是醫療衛生狀態的萎縮景觀,從衛生局到衛生站,小康和健康密不可分的觀念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普遍共識,這個共識無疑是基於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轉換經濟發展目標,青山村的轉變蘊含著中國正在朝著新的步伐前進。有輻射,有縱深,戲才有道,味才豐厚,《生死依託》的味道就在劇作結構,人物設計,在青山村這個小天地裏,當過赤腳醫生的衛生院張院,靠偏方給人治病,憑去痛片的秋來和山丹構成了一個有歷史縱深意味的鄉村醫生,從知青返城到現在的醫改凝聚了中國的歷史,張院長的尖銳,秋來的無奈,形象的將中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進行中的艱難與堅持,犧牲與希望成長與成功展現的栩栩如生。 生於草原,長于農村,《生死依託》這樣講述山丹的成長史,這個歷史與劇中所敘衛生院張院長,以及魏局長是有交情的,這個交情的共同元素是他們都是從農村出來或者在農村經過歷練,而今依然保持著對農村對農民的深厚情感,在這個縱深的維度上立業與立人,醫術和醫德緊密著結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代際傳承之中,《生死依託》人物色彩是昂揚的,但是也不回避灰色地帶,在塑造了青山娜仁、春來善良純樸的牧民之外,作者也把山貓子短視展現出來了,性格因此而豐富,故事因此也好看。
  從山野中的小丫頭成為造福鄉里的醫療支援者,《生死依託》塑造了嶄新的形象,如果把山丹與喜蓮的形象創作在一起,我們看到中國影視作品中理想的女性化,她們天性純樸,他們敢於擔當,他們的形象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主義的感人力量就在於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群眾,《生死依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這看到現實中的問題,但是更看到了祖國在前進,社會在進步,因而作品中的山丹,春來,小凱不怨天尤人,而是奮發有為,自強不息。
  正如馬克思就歷史發展指出的人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現實主義創作不能把不盡人意的現實看作自己的。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唱出一個正氣歌,中央電視臺在紀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發表70週年之際播出《生死依託》,在這一方面《生死依託》還有待提高,如果説潤物細無聲是避免宣教的有效策略,本劇中多次告訴要把新農合成績歸功於黨和政府,群眾感謝黨和政府未免有點過了,在本劇字幕中第25集孫秀靈的靈字打錯了,這是需要注意的,這個結尾是開創性的,山丹面對怎麼樣的事業愛情和人生,為我們觀察農村品位生活提供了新的窗口,但是我希望在這個窗口中能給山丹設計更多的現實中必須要克服的難題,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佟靜視頻來源: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