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動態

【美國】記者探訪尼克松故居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02-24

分享給站外好友

視頻地址:

把視頻貼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html代碼:
【美國】記者探訪尼克松故居
  新華網洛杉磯2月21日電(記者柳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約巴林達市,鬱鬱蔥蔥的樹木中,坐落著一棟乳白色木房子。1913年1月9日,在這棟木房子中,誕生了一個嬰兒。55年後,這名愛爾蘭人後裔,汽車加油站和百貨店老闆的兒子,當選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他就是理查德·尼克松。
  木房子前草坪邊散落的鮮花中,靜臥著兩座青黑色大理石墓碑。右邊的墓碑上刻著兩行金字:“歷史所能賦予的最高榮譽,莫過於和平締造者——理查德·尼克松”。另一座屬於他的夫人帕特。
  理查德·尼克松基金會的喬納森·莫夫羅伊迪斯指著尼克松總統墓碑上的墓誌銘對新華社記者説:“如果評價尼克松總統的一生,我覺得就像這句話一樣:他是和平締造者,歷史將給他最高榮譽。”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橫跨太平洋飛到中國北京,成為訪問中國的第一位美國總統,也是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一個同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他對中國的7天訪問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週”。
  40年後的今天,尼克松已經和夫人一起長眠在故鄉,他出生的木板房和他的墓碑一道,每天接受著來訪的人們崇敬和緬懷的目光。
  在1990年于尼克松的故居所在地落成的尼克松圖書館,尼克松訪華時在下飛機後與周恩來總理握手的一幕被塑成銅像,立在圖書館中國廳的中央。展廳裏紅色的“新華門”下,燈光灑在兩位領袖身上。前來迎接的周恩來總理微笑地站著,伸出手去;尼克松總統則跨了一大步,開懷大笑著主動伸出手。
  “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的,”尼克松當年這樣説。
  中國廳是尼克松圖書館的中心部分。展廳墻上懸挂的第一張大照片是尼克松與毛主席和周總理會談的合影。旁邊一組彩色照片記錄了尼克松在中國7天訪問中的點點滴滴,照片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這裡還保存著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的《中美聯合公報》的相關資料。
  在中國廳一旁的世界領袖廳裏,共陳列著10位20世紀風雲人物的塑像,包括丘吉爾、戴高樂、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等。其中只有兩座坐姿銅像,而且放在前面最突出的位置,那便是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
  尼克松的政治生涯中有兩件大事被載入史冊,一是水門事件,一是訪華。40年過去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影響力不斷擴大,中美關係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尼克松政治遺産的積極方面有了更多認識。
陪同參觀圖書館的莫夫羅伊迪斯説,尼克松總統結束了越南戰爭,在他的努力下美國與蘇聯緩和了關係,尤其是在他的推動下中美恢復交往,把10億人帶進了全新的外交關係。“尼克松總統希望看到一個和平的社會,我覺得世界和歷史是會記住他的”。
  他還指著圖書館大廳一面挂滿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的墻告訴記者,“尼克松是歷史上登上《時代》週刊雜誌封面次數最多的美國總統”。記者數了一下,從1952年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第一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開始,直到1994年去世,尼克松54次成為《時代》週刊封面人物。
  “中美關係現在越來越重要,尼克松總統在美國的形象也越來越好。我所認識的美國人現在提起尼克松,不再提水門事件,而更多談到他在美國外交處在十字路口時的貢獻,”莫夫羅伊迪斯説。





  責任編輯: 佟靜視頻來源: 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