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城市政府對共用經濟的創新應更包容
發佈時間: 2017-09-23 22:47:08 | 來源: 城市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吳
2017年9月22日,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出席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就網際網路與智慧城市創新作主旨演講,以下為根據錄音整理的發言稿: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出席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
一、什麼是智慧城市?
到底什麼是智慧城市呢?對此有各種不同的定義。十幾年前在研究新型城鎮化問題的時候,我們曾經引用過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説的一句話,“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兩件大事,一是中國的城鎮化,二是美國的高科技。”這意味著美國高科技和中國城鎮化的結合,城市可能就會智慧化。
當然,現在來看,已經時過境遷,中國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城鎮常住人口已經達到7.93億,城鎮化正經歷著每年1個百分點以上的高速增長,而且中國的網際網路正發生著巨大的變革,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前幾天,波士頓諮詢公司攜手阿裏研究院、百度發展研究中心、滴滴政策研究院發佈報告《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白皮書:解讀中國網際網路特色》,其中對比了中國網際網路和美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現狀,其中有兩個數字令我驚訝,第一個數字是2016年中國的網民7.1億,實際上到2017年6月30日,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量已達7.51億,這相當於美國和印度網際網路用戶的總和,也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兩倍多,另外,我們還有近14億的手機用戶;第二個數字是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平均年齡是28歲,美國網際網路用戶平均年齡是42歲,這意味著在網際網路的網民年齡結構、發展趨勢和人口基礎上,中國要遠遠超過美國。這也預示著中國在城市智慧化發展方面有更良好的基礎。
中國城鎮人口到2030年會達到9億,這是什麼概念呢?這麼大規模的城鎮人口,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近3倍,歐盟總人口的近2倍。到時中國不僅是世界上城鎮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而且也是網際網路發展最快的和有著最龐大人口基礎的國家。前些年研究新型城鎮化的時候,我們把更多經歷放在如何推進改革,包括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投融資管理制度改革等等,我們也更多的關心如何實現城鎮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如何提高城鎮資源利用效率、解決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等。我們知道改革是很難的,會觸及很多利益主體。但是網際網路和科技創新,卻給城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不僅僅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也化解了我們原來改革中的痛點和難點所引發的難題,甚至對城鎮化改革的進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我要講一個例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國家體改委工作,當年研究中國稅費體制改革的時候,提出要推進營業稅改革。時任國家體改委宏觀司司長的樓繼偉在介紹這項改革時説過要讓全國所有個體工商戶,每戶都要買一個稅收機,方便營業稅的徵收。雖然這個稅收機並不貴,但是沒有多少個體工商戶願意買,因為他們私心還是想逃稅漏稅,所以更多願意顧客用現金支付,因此這項改革雖然實施了,但是大多稅務部門對個體工商戶仍然採用估稅的方式,稅收流失的現象也很嚴重。這事如果放到現在已經幾乎不是問題了。因為現在支付方式發生了變革,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取代了現金交易,商戶所有的消費記錄都自動存檔,因而稅收一分也逃不掉、漏不了。可是為什麼商戶甚至個體攤販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因為有了微信和支付寶,消費者不願意再用現金去買東西、去付各種費用。正因為如,經營主體也必須迎合消費者的選擇相應調整收費方式。我們過去很難推動的改革,在網際網路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市場機制自動實現了當初的改革目標。
另外再講一個例子。我們多年來一直強調城市治理要有公共參與,那麼公眾怎麼參與?在西方國家,公眾用投票的方式參與城市治理。在中國資訊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隨手一部手機、一個網路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依靠大眾的智慧發現問題,用手機隨手拍下問題現場,再通過移動端和網路傳輸,將問題現場照片迅速反饋到城市智慧中心,再快速傳遞給城市政府部門,最終快速高效解決城市中發生的一切問題。其實從網路輿論的反應到城市智慧中心的設立,我想在這個層面上政府的治理已經逐步智慧化了,而這種智慧將和城市居民的智慧相結合,共同參與城市的治理和服務。
所謂智慧城市,我們不僅僅要利用現有的網際網路、人工智慧、VR等各種新技術,同時也要利用城市化發展大趨勢來推進各項變革。2015年1月份我們曾經在日本召開智慧城市現場經驗交流會,當時邀請了很多中國企業到現場參觀,發現日本在智慧城市的系統化整合和智慧家庭建設方面有很好的經驗。而今天,在瀋陽舉辦的智慧城市博覽會上,一些中國企業也開始智慧系統化整合的實踐,從碎片化到系統整合,從關注政府到智慧家庭,我們不僅開始了轉軌,而且逐步取得成功。當然,我們還有很多智慧的市場空間需要進一步挖掘。
智慧城市給城市帶來了很多我們過去無法想像的一些深刻變化。比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網路支付方式在中國已經全面普及,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共用經濟給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共用單車,它是網際網路帶來的智慧創新,我們過去通過行政命令解決低碳問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很難得到明顯的效果。這麼多年我們不僅面臨城市汽車擁堵,我們仍感覺到城市很不方便。可是共用單車的出現,網約車的應運而生,包括快遞行業的出現,既解決了我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和各種方便問題,又以科技創新帶動了城市的低碳革命。
二、啟示:政府與市場
這次革命給我最深刻的啟示是什麼呢?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過去我們無論是在國內還是一些發達國家,智慧城市常常引用城市政府的公共租賃自行車為案例。但是走在大街上,我看到這些共用自行車只能鎖在定點樁位上,我覺得它的應用效果並不方便,因為它沒有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一些城市在辦理公共租賃自行車手續的時候,仍然要求居民提供身份證、甚至要求具有本市戶籍等,還要有各種限制性因素。而今天由市場和企業提供的共用自行車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既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方便問題,又不用擔心自行車的丟失,而且也實現了所有城市人口的方便使用,沒有身份界限。可見,市場會提供充足的資源,讓城市在智慧領域中發揮巨大的變化,智慧城市和共用經濟的結合也是科技創新革命帶來的結果。
我們應該進一步反思:這個過程中政府該承擔什麼角色呢?最近幾年我經常參加一些智慧城市論壇和大數據論壇。我發現大家都普遍感覺到面對政府的需求較多,面對老百姓和城市居民的需求較少。很多企業熱衷於參加政府招投標的智慧城市和大數據項目,去競爭政府有限的資源。而許多城市政府也紛紛號召建立各級大數據中心和智慧城市雲中心。可是這些智慧城市的項目全部是由政府買單,僅僅從政府的角度提供服務,會不會提高政府效率和智慧城市研發的效率呢?我想效率的提高肯定是有限的。因為政府面臨著部門協調的問題,面臨著實現政府工作目標的問題,對於能否滿足一系列社會需求的問題,政府由於功能所限或者是沒有利益驅動,往往行動嚴重滯後。如果政府的利益機制驅動,僅僅是將智慧城市和大數據作為政績工程來提倡的時候,僅僅是為了滿足上級領導的參觀和視察的時候,那麼,一系列新的創新資源會被消耗甚至沉澱,許多投入的資源將會變成浪費。此外,還有很多企業也熱衷於政府項目,致力於滿足政府的政績需求。我這裡舉兩個例子,有家公司因為世博會中國館的成功,熱衷於為很多地方政府製作3D演示系統。我曾經去過這個公司考察,大量的3D製作,雖然看起來科技水準很高,但都是虛擬景觀,看不上並不真實。也確實有些城市的領導喜歡這些新鮮的成果展示,花大錢投資購買了這些演示系統,不過這些演示系統現在肯定過時了,直接影響到這些公司的市場。因為政府花幾千萬,僅僅做給領導觀看的3D展示産品,不會有市場基礎,還會大大耗費政府財政。當然這個公司最近開始調整了戰略,開始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另一個公司是在北京做人工智慧和VR的,公司人員介紹説他們已經給全國17個特色小鎮做旅遊參觀導遊演示計劃,並且將此導遊演示系統放在特色小鎮裏。試想,人到了特色小鎮裏能看見實景,還需要參觀這種人工的導遊演示系統嗎?可見第二家公司犯了第一家公司曾經犯過的錯誤,削尖腦袋去競爭有限的政府資源,而且只是為了滿足政府的政績效應。前幾年,有大量的公司都在競爭政府有限的大數據和智慧城市雲中心資源,這種競爭極為激烈。
可是現在政府也面臨一系列改變。十八大以來,政府工作目標發生了變化,政績觀也不再滿足於給上級領導參觀,財政體制也正面臨著更加嚴格的約束,財政能力也面臨著巨大的債務壓力。我們如果再把很多有發展潛力的創新資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那麼恐怕在競爭過程中我們會失去繼續發展的大好機會。所以如何恰當地將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面向社會資源,使智慧城市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方便對城市居民的服務,是我們應該反思的問題,也是企業未來發展最好的出路。
那麼怎樣運用社會資源?現在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人工智慧和科技産品,到底是給政府提供的,還是給社會大眾提供的?實踐證明我們智慧手機中絕大多數APP都是和市場建立聯繫的,都是方便每一個居民應用的。而政府項目由於改革減少了政府審批程式,影響到和政府建立聯繫的APP也必將大大壓縮。所以面對社會、面對市場、面對公眾服務、面對城市居民每天發生的事件,去實現我們的家庭智慧、社區智慧以及城市智慧的創新,才很可能在市場中佔有優勢的競爭地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將面臨很多新問題、新挑戰。我們這些年研究城市問題的時候,經常發生城市政府管理觀念的變化,這種觀念變化更多緣于對上級領導的關注,因此在城市治理中更注重於視覺效果。所以,共用經濟出現的同時就面臨了一系列挑戰。舉例來説,當網約車出現在碎片化的智慧城市中時,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和原有計程車公司的利益發生衝突,第二個挑戰就是和本市居民就業發生衝突。雖然網約車發展很迅速,但是一些城市卻嚴格限制網約車司機的戶籍身份,當然直接影響到網約車數量的供給。另外,共用單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最近我們看到有十多家城市已經叫停共用單車新增投放,還有很多城市提出暫不引進共用單車,因為共用單車亂停放的問題影響到了城市視覺效果。
當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是既有利,又有弊的,而我認為“利大於弊”。當前的問題是我們怎麼看待“弊”,怎樣解決政府的認知?究竟是把“擔心臟亂差會影響城市形象”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滿足城市居民的方便”放在第一位?我個人認為,如果把滿足居民的生活方便放在第一位,其他問題可以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通過市場機制化解、通過政府PPP購買服務等辦法逐步得到解決。但是一些政府官員的習慣性思維,往往因為可能出現的小“弊”選擇排斥、限制和約束了新生事物的大“利”。其實只要將新事物交給市場,政府還會有更多的機會去解決問題。政府既可以給企業提出一些新要求,也可以通過PPP購買服務,還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企業參與創新來解決問題。這種創新一旦滿足了社會需求,滿足了每個老百姓的需求,跟上了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務的變化步伐,就一定會推動新的技術革命,進而激發生活方式的變革。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如何增加城市政府對智慧城市、共用經濟、網際網路變革等新事物的包容性,在當前至關重要。
我想,很多城市政府在參加智慧城市展覽的時候,能不能轉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我們展臺上所宣傳展示的內容是給領導看的,還是給老百姓、給社會大眾看的,還是能創造更多市場機會?當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智慧城市是好事物,代表著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但是我們要認真的分析智慧城市的目標是什麼。總書記講話提出了,要解決便民服務的問題,説明要方便社會、方便每個老百姓。如果我們把“便民服務”這個目標作為我們創新、研發、推進智慧城市的宗旨,我們就會尊重市場規律,智慧城市所帶來的創新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謝謝大家。
(來源:城市中國網http://www.ccud.org.cn/)
責任編輯: 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