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裏。中國人的烹調手藝與眾不同,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後的主角。
老黃的全名叫黃國盛,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黃,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著自己家裏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裏去賣。 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陜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國北方乾旱地區最主要的農作物。8000多年前,中國黃河流域開始栽培黍。
在中國,五穀始終是一個變化中的概念。大約兩千年前,五穀的排序為稻、黍、稷、麥、菽。而今天,中國糧食産量的前三名已經變成稻穀、小麥和玉米。中國,從南到北,廣袤的國土,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
丁村,這個中原最古老的村落,穀物加工的歷史已有上萬年。附近曾經出土過中國最古老的石磨,證實了這一點。
捍麵,是中原女孩子在成為女人的成長中,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藝。按照中國人的風俗禮儀,過生日賀壽是一定要吃麵條的,中國人稱為長壽面。為什麼中國人過生日要吃麵?麵條是怎麼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徵?有一個説法是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麵條成為講究討口彩的中國人最喜歡的主食。
蘭州人都説:自己的早晨是從一碗牛肉拉麵開始的,這個有著一千多家拉麵館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萬碗拉麵,是蘭州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麵從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兩分鐘時間,但其背後卻有著很深的門道。
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曹石,電腦係碩士畢業後,利用業餘時間和朋友組了一個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説唱樂隊。身兼大學教師、樂隊的主唱作詞、多種角色的他,在這首最廣為流傳,描寫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説唱裏,一連串列舉了陜西幾十種誘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裏,被冠以經典傳統的是牛羊肉泡饃。泡饃是最土生土長的西安主食,吃泡饃最講究的是掰饃,對西安人來説,這不但是個進食的過程,還是個享受的過程,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狀不一的饃塊,再配以熬煮了十幾個小時的老湯,一碗看似豪爽簡單的羊肉泡饃,其實內在精緻複雜。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一個概念:北方人喜歡吃麵食,而南方人則離不開米飯,這是因為一千年前形成的兩大農業佈局,一個是黃河流域以黍和麥為主的旱作農業,而另一個則是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因此出現了中國獨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地處太湖流域的嘉興,正處於中國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區之中,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嘉興以天下糧倉而著稱。然而,以江南精緻細膩生活方式著稱的嘉興人,踏實放心的一天,卻是從一個熱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
在現代化流水線上,粽子這個古老的食物,呈現出與傳統方式不一樣的生命力。劉光榮,這個從四川來嘉興打工的裹粽技師,從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4點,要完成超過3000隻粽子。平均每分鐘裹7個粽子, 每一個粽子,用的時間不到十秒鐘,而份量的準確率是百分之百。在這樣的車間裏,每一個工作日,就會有大約100萬隻粽子被生産出來。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寧波人打年糕的時候。孩子們約好都從寧波回到村裏來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這樣圍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難得的兩三次。在這個頗為豐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們最喜歡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寧波人慶賀新年的一種傳統,以前的寧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幾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裏儲藏,從臘月一直吃到來年。
寧波水磨年糕用當年新産的晚粳米製作,經過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的過程,分子進行重新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搗後的米粉團,在鋪板上使勁揉壓,再揉搓成長條,一條最普通的腳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歲的寧寧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跟著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等寧寧長大的時候,也許不會記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承載著家庭的味道,則會留在寧寧一生的記憶裏。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個屬於家庭的節日。2012年春節,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過年。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攝製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過年這樣難得的日子裏,兒女們能回到父親身邊。
餃子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無論一年過得怎樣,春節除夕夜闔家團圓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如今,在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化流水線上被複製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群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同樣的故事。
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這就是中國人關於主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