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基金急援西部學生小餐桌
最近央視《朝聞天下》連續報道了貴州省羅甸縣的班仁鄉學生的“小餐桌”問題。一所500多名學生的寄宿小學,學校沒有學生食堂,全校學生必須自備鍋、碗、柴、灶,自己燒火做飯。一日三餐每到就餐時分,幾百名學生就在露天操場、院墻四週,一排排架起鍋灶,生火、淘米、洗菜、煮飯、炒菜,孩子們上上下下忙過不停。整個學校,到處炊煙繚繞,伴隨著孩子們相互叫喚,以及被炊煙嗆熏得連聲咳嗽,交織出一副嘈雜零亂、熱氣升騰的景象。每日三餐的這種情景在學校延續達10年之久。
新聞一經播出,不少網友感嘆“見過西部學校窮的,但是沒見過這麼心酸的”。“難以置信”、“不可思議”,是絕大數人的第一反應。連個最簡陋的食堂都沒有,多媒體教室、圖書館、標準體育場對他們來説更加就是奢望。
羅甸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但是一個貧困縣的學校竟然讓所有小孩子“野炊式”的一日三餐達十年之久只怕還是第一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可是為了建一個八萬元的標準食堂,對於財政收入過億的羅甸縣,是拿不出,那是根本沒想過拿?羅甸縣委、政府的歷屆領導班子就是這樣來重視教育的,看來一個貧困縣的帽子為啥擺脫不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八萬元,就是領導屁股下的幾個輪子,就是豪宴上的幾個盤子。是習慣了,還是麻木了,不過有一點,孩子們的心是酸透了。因為捨不得這區區的八萬元,卻影響了西部山區的幾代孩子們。
在羅甸縣政府網站裏可以點擊出《羅甸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第五章“推進科教興縣戰略,促進社會事業協調健康發展”裏這麼醒目的一段: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使設置初中的鄉鎮農村初中住校生人數達到應住校生人數的90%左右;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等政策,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力度;普及中小學實驗教學,並通過省級“普實”驗收。現在都是“十二五”了,看看如今的現狀,“十一五”的規劃只不過就是一段文字而已。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教育是發展的基礎。只有真正重視發展教育,把孩子們培養成一個個對社會有用之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充滿希望。
“少年強則國強”。誰忽視了教育,誰怠慢了孩子,誰就終將在社會發展的巨變中毫無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