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時政新聞

告別保增長 中國經濟進入常態管理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2-04

視頻播放位置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明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發關注。這意味著,實施了兩年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開始步入常態管理。

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走向穩健”,其最大的寓意在於經過兩年的“特別護理”之後,正式告別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進入後金融危機時代,以保增長為重中之重的危機政策開始讓位於以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為基本要義的正常管理。

實事求是而言,面對全球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以“四萬億”為代表的反危機政策對於確保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復蘇,盡可能減少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居功至偉。從2009年和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看,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9.1%,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50%以上,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的貢獻的總和,今年全年GDP增長確保在10%以上的兩位數增長基本沒有懸念,在全球經濟的前景撲朔迷離的情況下,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但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所有計劃的一部分,在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的同時,其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比如,兩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中國貨幣的投放量目前已經達到70萬億,成為全球第一大貨幣投放大國,巨大的貨幣投放量一方面助漲了通脹的預期,使得以農産品為主的生活資料價格快速上漲,CPI繼9月份達到3.6%之後,10月份又達到4.4%的年內新高,對民眾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管理通脹預期已經成為中國目前經濟領域的頭等大事;而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儘管有史上最嚴的房地産調控政策,以房地産為代表的資産價格泡沫依然嚴重,對中國實體經濟隨時都可能造成負面危害;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也使得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劇增,中國金融業面臨巨大的潛在風險;而由於將確保經濟增長作為重中之重,在某種程度上對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造成了一定的“擠出效應”,結構調整和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步伐緩慢,等等。

基於這種現實,在政策上實現華麗轉身,從危機走向常態,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將經濟工作的重點從保增長正式轉為正確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穩定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係,對中國經濟實行常態化的管理,在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的同時,切實將結構調整和民生工作提升至重要地位,為“十二五”經濟結構的調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就政策的側重點而言,鋻於目前嚴峻的物價態勢和以房地産為主的資産價格泡沫對經濟生活的危害,短期內,通過綜合運用包括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和利率等工具,回收流動性,儘快實現貨幣政策回歸“穩健”;長期而言,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本著長遠結合的原則,切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優化産業結構,紮實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關鍵領域的改革步伐,使得中國經濟在增長品質、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乃至關鍵領域的改革方面都取得明顯的突破和進展,為中國真正步入中等發達國家奠定良好的經濟、制度和産業基礎。




責任編輯: 石晶視頻來源: cctv1